请关注曾广闲文

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临淄稷门附近一所官办民营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发生了四次儒学大辩论。由于这些大辩论发生在当时诸雄争霸的大背景下,因此,其辩论的主旨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如今的中美博弈,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是天人之辩。

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这里面产生两个论点,一个后来发展成为“君权神授论”;一个是敬天爱人。

美国编织的“天定命运论”就是“君权神授论”的翻版,只是将“君主”换成了“美国人”。而源自基督教的人文主义,就是“敬天爱人”的现实版:崇敬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提倡博爱。

荀子主张“人定胜天”,认为人能主宰自然界。

我们无疑采用的是“人定胜天”的主张,所以才有后来的“大干快上”和“多快好省”。但失去敬畏的我们,涸泽而渔,使自然环境千疮百孔。

现在拨乱反正,喊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但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依旧是莫衷一是。

第二是人性善恶之辩。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美国源自基督教的“人生而有罪”,主张“性本恶”,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但可以通过利己而利他,最终实现公共利益;进而发展为信奉“层林法则”的自由竞争理论。

我们实际主张“性善论”:思想上重视宣传教育;管理上倚重个人的道德自觉。

第三是义利之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主张“舍生而取义”,义利“二者不可得兼”。荀子则主张“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反对“唯利之求”。

应该说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倡导的是孔孟之道;改革开放之后,实际倡导的是荀子之道。

管仲学派对义利关系的看法是义利并重,认为:“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

而美国秉承的是实用主义,不涉及利益则谈“义”: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涉及利益则只谈“利”:唯利是图。属于荀子说的“先利而后义者辱”。

第四是王霸之辩。

所谓“王道”,是指依靠道德礼教而实行仁义,经仁义教化征服天下。

所谓的“霸道”,是仗恃国家实力的强大,假借仁义的各义,来称霸诸侯,征服天下。

孟子主张重王道轻霸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其实是排斥霸道。

荀子主张以王道为本,但不排斥霸道。

管仲学派主张王霸并重,视情况选用:“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我们强调以德服人,主张的是“王道”;

美国喜欢以力服人,主张的是“霸道”。

现在属于“强国众”时代,美国经常“合强以攻弱”,属于管仲学派认为该行“霸道”的情况。

由上可知,在近现代,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比东方先进,并非白色人种强于黄色人种,而是基于“人性”的哲理思辨的差异选择不同。

而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深入探讨过各种道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无愧于世界文明史“轴心时代”的称号。

面对现实中中美力量的对比差异,我只能说还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来验证两国不同的选择,到底谁会最终胜出?

最后一声叹息,“国情两个字好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