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进一步研判病毒变异和免疫逃逸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接种、何时接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变体侵入我国,现有疫苗是否仍然有效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7月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参会嘉宾对疫苗有效性问题作出回应。

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有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表示,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对防发病、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非常显著,而且加强免疫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

近期,香港和上海的疫情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引起的。研究发现,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18岁到59岁的感染者,由轻型发展为普通型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分别低63%和65%,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分别低91%和94%。

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60岁以上感染者,由轻型发展为普通型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要低73%和82%,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分别低89%和95%。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也带来了相关数据。港大发表一项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两剂国产灭活疫苗接种,对于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为69.9%,在完成第三针加强接种后,对于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高达97.9%。

中国疾控中心对今年3至6月份内地发生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感染病例的疫苗接种史数据分析显示,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18-59岁的感染者,由普通型及以下发展成为重症的风险分别降低91%和94%;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60岁以上感染者,由普通型及以下发展成为重症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感染者分别降低89%和95%。

当前,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BA.4/5亚分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毒株,且已输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有研究表明,疫苗接种者的血清针对BA.4、BA.5的中和能力有所下降,但是疫苗接种所产生的细胞免疫对病毒变异的耐受性相对好一些。真实世界的结果也表明,疫苗接种对于BA.4/5引起的肺炎、重症和死亡依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研发进展,冯子健介绍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组疫苗研发专班从2021年12月26日,即世界卫生组织将奥密克戎变异株列为受关注的变异株次日,便组织专家研判,着手部署研发工作。

目前,多条技术路线均已开展单价、多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进展较快的单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准,正在浙江、湖南、香港等地开展临床试验。进展较快的四价重组蛋白疫苗已经获得阿联酋Ⅲ期临床试验批件,相关研究已经启动。其他多款单价、多价含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进展较快的已经向药品审批中心提交临床试验申报资料。

此外,专班还布局了广谱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较快的疫苗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并启动相关研究。

冯子健表示,需要进一步研判病毒变异和免疫逃逸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接种、何时接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

为何有突破性感染?

不少接种过疫苗的人士出现了突破性感染的现象,王福生对此进行了解释。

第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开展核酸检测成为可能,显著提高了突破性感染的检出率,这是人类传染病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先例。现在检测出来的突破性感染包括了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备传染性,对于管控传染源是很有意义的。过去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由于没有核酸检测,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隐性感染,也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就没法发现。所以,如果仅按照肺部出现病变的标准,新冠肺炎感染人群就是普通型和重型患者,那么突破性感染的检出率就会很低。

第二、新冠病毒本身容易发生基因变异,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与上呼吸道细胞受体亲和力增加、传染性强、潜伏期更短,对中和抗体的抗病毒作用也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将更利于突破性感染的发生。

第三、突破性感染与新冠病毒通过人体呼吸道途径感染有关。人体上呼吸道(包括口、鼻、咽、喉)和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粘膜均含有表达病毒受体(ACE2)细胞,病毒与受体结合即可进入细胞大量复制。一方面人体随着呼吸过程可以将病毒释放,另一方面病毒可进入血液、淋巴循环到达人体其他部位。

王福生表示,这种情况下,人体是否接种过疫苗就有很大的差别。接种过疫苗的人因为体内有特异性抗病毒免疫能力,虽然有病毒感染,但是病毒主要局限在呼吸道粘膜表面,即使病毒进入血液中,也很快会被体内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消灭掉。

所以突破性感染患者,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和轻症,少数为普通型,临床上发生重症病例极少。而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就缺乏这种保护能力,病毒大量复制,进入血液的病毒就不易清除,到达其他脏器而发病,尤其是高龄的老人发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王福生强调,虽然打过疫苗仍会有病毒突破,但是接种疫苗还是有显著保护作用的,能够防发病、防重症和防死亡。不能因为有突破感染,就认为“打疫苗防不了感染”,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大规模抗体检测既无必要也不可行

亦有观点认为,应当定期开展大规模人群抗体检测,以检验疫苗的保护效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表示,这一做法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

一是在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已经证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后中和抗体的阳转率接近百分之百。也就是说试验组接种疫苗的人员都产生了足够的保护性抗体,这也被疫苗大规模使用的研究数据进一步印证。

二是抗体水平降至较低水平并不能说明疫苗失去了保护作用。接种疫苗后中和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到一定时间后会下降到较低水平,乃至检测不到。但疫苗的保护,除了中和抗体,还有赖于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抗体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疫苗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充分表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能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同时还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并且有很好的免疫记忆。

三是保护性抗体的检测需要在P3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成本高、耗时长,而且很难普及。现在普通的商业化检测试剂盒,很难准确判断抗体对新冠病毒实际的中和能力。

四是历史上国内外从未开展过针对疫苗的大规模抗体检测。历史上大规模接种的其他疫苗,由于临床试验阶段已经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都不会开展对接种人群的大规模抗体检测,而且也没有这样的法定要求。

郑忠伟说,评判某一个疫苗是否有效,主要是通过前期的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后期基于大规模疫情的真实世界研究来综合评定。我国大规模接种的疫苗均已通过了国家药监机构的严格审评,其中3款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尤方明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