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那就是王守义的十三香,还能“香”下去吗?

这个话题突然炒得那么热,原因不外是,作为曾经中国一家有百年传承历史的知名企业家,最近几年似乎在走下坡路。

下滑的速度还是非常快,因此导致质疑声浪,是一浪高过一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来,毕竟曾经是调味品市场的独角兽,王者风范虽然不在了,但余香还是缭绕。

那么,作为创始人的王守义,当初是如何发家的呢?十三香,还能继续“香”下去吗?

“香”源大宋

国人对“十三”这个数字是比较敏感的,假如你冲着别人喊“十三”,如果那个人不回喷你几下,算是你遇到文明人了。

假如修养没那么好的人,大概会和你愤然对骂。但有几样叫“十三”的,有点例外。

一个是大众最喜欢的手机苹果十三,那是有钱人的宝贝,没钱人的理想手机标杆。

另外有个十三姨,那是黄飞鸿电影里的主角,尤其是大老爷们特别喜欢这个女主角,因为人家漂亮又有钱,是人见人爱的女主。

另一个也叫“十三”的,却是一个调味品商标“十三香”。

它已经风靡全国市场三十八年,年销售额达到23亿以上,员工人数超2000人,工厂占地330亩。表面上看,它仍然是一个大型企业,似乎金枪不倒!

图源网络

说起十三香的源头,据一些资料记载,北宋时期,王守义的先祖,在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开始做买卖。

他们家是世代研究中药的,他们那时在开封府的后街,也就是包青天衙门府的后街,开了家药铺,药铺的名称还是蛮中规中矩的,叫“兴隆堂”。

当时北宋时期,据宋朝写的笔记《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胜》里面记载,著名的药铺有以下几家:

“时楼大骨传药铺”、“金紫医馆药铺”、“杜金钩家”、“曹家独胜丸”、“国太丞张老儿”,数都数不过来。

不过老百姓最熟悉的估计还是兴隆堂。

兴隆堂规模不大,又在古街深巷,出名不容易。不过他们家倒是做了一样绝手好活,他们的先人在无意间弄了些中药放到菜里面了。

也许是不小心碰撞的,也许是他们家一个小孩不懂事,随手拿了药充当菜肴了,也许是他们家天生就有创新意识,反正是烧成了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当时他们家人还不敢吃,放了中药的菜谁都没吃过,万一吃了肚子疼咋办?虽然他们家开医馆药铺,那也心疼,毕竟花费了代价。

正在这愁眉苦脸之际,想扔掉它,菜都做好了不舍得。王家人本来也不富裕,没有随便浪费的习惯,但不扔谁也不敢下筷子。

这时,他们家有个聪明人,啥话也没说,拿了菜就跑,家人以为他要往肚里送,吓了一跳,想阻止。

不过还没等开口,他夹着筷子,把菜往狗窝里一放。这下家人明白过来了,让狗试吃,然后等着看狗的笑话,是直接挂掉还是疯掉。

于是他们搬来了凳子,亲眼目睹狗吃。

狗这天正好也饿,也不管有没有人在看它,反正在菜上,还是头道菜,主人破例给它先吃。它也许怀着感恩的心,一下子吃了。

图源网络

见狗吃下去了,这家人就干等着下一刻的到来,他们要见证这药到底是何反应?也许狗会暴毙,也许不会。

他们忍着饿,看了半天,谁也不敢吭声。

结果,半晌的时间过去了,烟袋都抽完了好几袋了,那狗不仅没啥事,反而比之前更有活力。

这下,王家人放心了,人是死不了了,但不知道味道如何?于是有人小心翼翼地试吃了一下。

鲁迅曾言:“第一个吃螃蟹的,肯定是勇士”,他们家也不缺勇士。

等他吃完一口后,家人们瞪大了眼睛想看他脸上有何反应?

结果不仅没看到他皱眉,反而说:“你们不吃,都给我吃!”。

这句话一下子就露馅了,于是所有人赶忙奔向餐桌,每人拿筷子夹了一口吃。

这下,家里人才知道,这味道太鲜美了,胜似帝王家的宫廷菜肴,等他们下第二筷的时候,已经是盘空了。

图源网络

于是,有心眼的药铺掌柜终于搞出了名堂,继续用这种药烧菜。没想到没多久,他们家的菜就出了名,成了天下第一“香”菜。

那宋朝的皇帝,是个吃货,嘴巴特叼,一般的美食根本瞧不上。

他们家的皇帝还爱去李师师家。李师师为了让皇帝能做她的常客,就特意去买了兴隆堂的调味品,并用它熬汤做菜。

皇帝不吃则已,一吃竟然吃上了瘾。

等皇帝再回去吃宫廷菜的时候,味道竟然变得没一点味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他天天准点,上李师师家蹭饭吃。

难得去一次,皇后不管,但禁不住天天不在家,那可咋整?后来,派人出来打探,才知道是王家“兴隆堂”搞的鬼。

知道谜底后,皇后开始收拾李师师了,她下命令让后厨包销了老王家的调味品,把它正式列入宫廷采购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没多久,北宋垮台了,王家的店铺生意也是大受影响,调味品也就在他们自己家的朋友圈里流转。

再起风云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来到了民国。

1932年,王守义出生在河南开封通许县,还是他们祖上开药铺的地方,一直到1984年,王家人都在这里生活着。

王守义很小的时候,就在兴隆堂里玩耍,偶尔也帮着祖父买卖中药,看看铺子啥的。

所以,他自小对中药非常熟悉,不管是当归还是牛黄,或者是麝香还是别的肉桂之类的,通通不在话下。

通过祖父的言传身教,他知道了这些药的药性原理。别看他不咋开口说话,他有几个特点,深得老爷子喜欢。

一个是他不多嘴,从来不夸夸其谈,做事也认真细致,能及时发现问题。

二是他喜欢琢磨问题,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脑子非常灵活,转得快,尤其是对于数字特别敏感。老爷子说他是天生的生意人,会计算,算得分秒不差。

第三个就是他爱吃苦,不管啥苦他都能吃,而且他还不太计较,喜欢交朋友。此外,他非常具有耐心,为了一件小事,他可以坐等半天,从不抱怨。

最后一点,就是他性格倔强。别看他个子不大,可他是九头牛都拉不回的人,一旦定下来,就是到了黄河也弯头。

这几点,让其祖父特别喜欢他,他被视为药铺的传人。

为了培养好自己的孙子,给孙子有碗饭吃,他把祖上流传下来的调料包配方,传给了他。

老爷子千叮嘱万叮嘱,说:

“这配方可金贵呢,连皇宫都稀罕它,你可千万不能弄丢了。”

“还有一点,这方子,老祖宗弄着也不容易,可不能透露出去,即使杀了头,也不要说出去。一旦说出去,你就再也吃不上这碗饭了!”

图源网络

孙子也不是一般人,知道这方子的贵重。

但由于那些年月,中国处于战乱的年代,不要说调料,老百姓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那也是绝对少有的。因此,导致他的调料一直束之高阁。

他自己做了掌柜后,默默地经营着这家老店。还好因为是老店,他们的经营倒也能维持下去。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过过日子还是可以的。

1950年,新中国建立的第二年,王守义家的“兴隆堂”进行了公私化合营,后来又成为国营企业。王守义从此不再担任掌柜了。

1959年,河南信阳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出现了很多百姓因为没食品吃而饿死的事。

1960年的信阳,下属9个县死亡率超1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同样,位于河南的开封也受到了影响,导致王守义手上调味品的药材,采购不全了,无奈之下他对配方进行了改良。

可惜的是,改良虽然大获成功,由于那时实行“人民公社”,大家吃大锅饭,人人穷得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穷讲究买他的调料?

转眼到了1984年,那年正好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第6个年头了。开封也和其他各地一样,兴起了经商潮。

王守义终于离开老家,跟儿子王银良一起,搬到了驻马店生活。

王银良,亲眼看见别人家做起了买卖,没多久就成了万元户,不仅娶了新娘,还盖了大房,这让他很是羡慕。

他也想弄点事情做做,做点小生意,可是他没有路子没有足够的经验,也没有技术。

正当他愁眉苦脸之际,他看到了自己的老父亲,又在折腾他手中的方子,突然灵机一动,说:

“爹,你看我们干老本行如何?继续卖调味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银良很兴奋,因为他知道他老爸始终不忘他当年的梦想,如同岳飞一样,始终想北上抗金。

没想到,老爷子一开始没同意,说:“这太难了,你看我之前跑了那么多地方,跑断了腿还是没做起来!”

王银良听了说:

“爹,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国家鼓励咱老百姓做生意,搞活经济,繁荣乡村呢!你那时是限制你发展,不让你卖,还要割你‘资本主义尾巴呢!”

随后,他又举了几个耳熟能详的人的名字,告诉老爷子:

“这些人都能挣钱脑子还不如我呢,总比啥也不干要好!”

王守义知道这儿子和自己一副德性,也是牛脾气,一旦决定了,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再说了自己还是一直留着念想呢,干脆就支持一下吧。

老爷子一开始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就说:

“你用十三香好了,我卖了好多年,好歹人家听着也熟!其他的事,我就不管了,我已经54岁了,不想折腾了!”

从小具有商业眼光的王银良,不同意老爷子的说法:

“你虽然六十了,但看你自己还那么精干,一点都不老,依我看呀,你还能大搞20年!”

“再说了,这“十三香”的品牌你已经创立了,这路子你也熟悉,就当带我一程吧!人家干革命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呢”

其实,那时的王银良思想里已经有了品牌意识,他觉得没有品牌的话,谁都可以卖,买谁的都可以。

尤其是他们用中草药做的调味,拆开来都是粉末,很难辨识得清。

王守义就这样,被儿子架上了商业之路,重操了旧业!

不过,王守义和他儿子约法三章。

一不能卖假药材,干坑害老百姓的事,这事不能干。

二是只干调味品,不能干别的,一心不能二用。

三则是,大家都是穷人,要薄利多销,宁肯多跑点路,也不能多收人家的钱。

四是不能跟别人借钱,谁都不容易,要是亏了,咱们没法还。

五是咱是做买药出生的,要讲信誉,做老实人,不能欺负客人。

王银良为了能做生意,别说五条,就是五百条他也干,他全部答应了下来,并一直维持到他父亲过世。

父子俩说干就干,立马跑到工商局进行登记,拿出仅有的人民币100元,注册了一家个体工商户企业和“十三香”的商标。

后来,王守义自己租摊位加工销售十三香,不论是寒风严冬还是烈日盛夏,他从不间断出摊。

由于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他的生意越来越火。年末,王银良毅然停薪留职,开始和父亲与三弟一起经营十三香。

生意越来越好,仿冒的也开始出现了,王守义家的十三香买卖受到了冲击。

为了更好地与仿冒产品区隔开来,提高产品的辨识度,王银良想出来把老爷子王守义的照片印在包装盒上,因为周边的人都认识他,都信任。

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弄,还就此打响了市场,王守义一家从此走上了商业帝国之路。

折戟沉沙

从1984年起,经过了3年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企业发展了。

一方面市场迅速扩大,不断涌现出来的代理商们,让他们看到了市场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他们凭着敏锐的商业头脑,捕捉到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前景,需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于是在1987年,在河南驻马店,王守义开始建厂购买设备和生产流水线,扩大产能,提升生产产量,以便满足市场的需求。

要知道,那时候几乎都是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经营,能够有如此大手笔搞工厂的,全国就没几个人。

幸亏王守义当时确实赚到了钱,没有用银行的一分钱,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厂,成为当时一大热点。

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正式对外营业,一个地摊商品终于摇身一变,成为出入殿堂的“调味大神”。

工厂盖好了,无形中给品牌做了一次大的广告,体现出了他们的实力,于是又有更多的商家前来洽谈合作。

企业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机会,原有的销售模式全部调整为现代化的销售模式,王守义终于可以不用再沿街叫卖了。

他像诸葛亮一样稳坐中军帐,而王银良正式走到台前,继承了老父亲的产业,开始施展起他的拳脚。

十年很快过去,王守义创办的工厂在其十岁生日的时候,从当初的年销售额20万元,变成了1997年的4亿元,成为驻马店响当当的头牌企业。

1998年,十三香集团正式宣告成立,表明了企业由单打独斗,发展到了组团起飞的时代了。

集团成立了,注册资金也悄悄增加至人民币8000万元整,这在当时的年代确实是一笔巨额资金。

要知道,那时平均工资也才几百元钱。

而王守义家凭着广阔的市场渠道,独特的产品低廉的价格,获得了市场的青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许多商家为了提到货,不得不提前支付全额资金。

但王守义始终坚持不贷款,不扩张的发展路线,走踏踏实实的实力经济,一步一个脚跟稳步跨进了市场的大门,稳稳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为全国的名人。

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王银良一改父亲小商小贩的思想,大胆投入,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一独特资源,开打起了品牌宣传。

他们的产品,不仅出现在了春节联欢晚上,还攻占了中央电视台几个黄金栏目黄金频段上。

那时候,诸多发展起来的企业都愿意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广告宣传,比如“秦池”、“孔府家酒”、“红塔山”等知名企业。

难能可贵的是,王守义坚持原来本色,并没有因富裕起来就改变为人处世方式。

据说,虽然年纪大了,行动也不便,但王守义仍然坚持上班,即使拄着拐杖,也要到企业去,亲口品尝出来的新品,确保产品品质不变质。

他热爱每个工人,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好好干,给他们信心。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进了十三香的门,就是十三香的人。”

他并没有把这些工人,当成是给自己打工的,他没有一点老板派头,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给人的印象完全是一个普通的老头,看样子甚至还不如看门的老大爷。

但就是这么一个,当年就超亿甚至是超十亿的超级大富豪,竟然还要亲自去菜场给员工们买菜吃。

王守义关心每个员工,夏天端来绿豆汤,天冷送上热饭热菜,冬天又是棉手套又是鞋袜的,完全是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照顾,几乎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老人家的话,很朴素,他说:

“钱是大家赚的,不能用在我一人身上,大家一起用!”

王守义用这些话语、这些作为,大大感动了公司的全部员工,凝聚了员工的人心,给多少员工增添了温暖,解决了多少员工的现实需求。

正是这种态度,让员工们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在得到关怀和实惠的同时,又百倍投入到工作中,用自觉的行动,生产出了高品质的产品。

而王守义为了质量,他不顾年老,亲自把关原材料采购,始终坚持品质第一,对于达不到他质量要求的原料,他从来都不看一眼,更不用说进这个厂门了。

另外一点,他坚守住了一个理念:“适合而至”。

他对利润的理解,是和常人不一样的,他追求的是薄利多销,考虑到的是成千上万家庭的使用成本。

他不想让国人花更多的钱,来买他的十三香,他要的是永远香下去,而不是背后消费者的谩骂!

他要做个有良心的人,办个有良心的企业,做个有良心的老板,生产有良心的产品,卖有良心的价格。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散财聚,财聚人散”,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坚守这一理念呢?

每个人只要有机会,就要榨干每滴血,这是最现实、普遍的商业经营法则。

所谓的剩余价值,几乎全被资本家被商人盘剥而去,到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自己因为贪婪因为扩张,陷入了一堆麻烦之中,最后还是被现实的残酷绞死,成为下一个接盘人的牺牲品。

王太白

可惜的是,2003年,当王守义离开世界的时候,这个71岁的老人坚持了一辈子的原则,被后人扔掉。

尤其是他的孙子王太白,先是用了上亿资金投资英国的地产,结果碰上了地产萧条房价大跌,几乎血本无归。

随后进军餐饮行业,投入巨资在全国范围内开了500家豆捞店,结果投资失误,不到两个月500家门店就被迫关门,又几乎以失败而归,以至于后来离开集团。

2015年,王守义十三香营业额达到了160亿元,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此后,一路下滑。

2020年王守义十三香营收24.2369亿,名列河南民营企业百强板91位。同为调味品巨头,此时王守义十三香的营收不及老干妈(54亿)的一半。

2021年底,河南省工商联发布的“2021河南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百强”入围门槛再提高,“王守义十三香”跌出百强榜单。

结语

由此种种可见,只要王家的后代能够遵守王守义的经营理念,不折腾,稳扎稳打,靠着薄利赢得民心,才是真正的经营大智慧!

一代经营之神,离开了我们的世界,他的十三香能否继续辉煌,那就要看他的后继者,是否能继承王守义的经营理念:

不贪婪不盲目扩张,以民心换取市场。

如果能,那就崛起指日可待,反之,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守住就香,守不住就香消玉殒!这就是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