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山东掖县东宋公社的一块玉米地。正在锄地的农民老刘“咣当”一声,锄头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一个精美的瓷器出土了,老刘谨慎的看看四下,赶紧将瓷器揣到怀里...

为什么文物大多被农民发现,因为文物大多是深埋在地下,但是发现的农民大多是有发现的运,却没有发财的命。
一辈子没有捡过东西的老刘,这次竟然在自家地里刨出了一个瓷瓶,就在老刘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他想土里会不会还有东西。

还真是,老刘继续挖了起来,果然在地里有刨出一只瓶子,老刘再挖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老刘揣着两个瓷瓶就回家了。
老刘是个及时享乐的人,平时喜欢喝酒,这次也不例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文物没有认识。

第二天,老刘就揣着两个瓷瓶来到了县收购站,收购站老板一看其中的一个还有一点缺口,于是两个瓶子就给他了老刘10块钱,让他留下了。
老刘对10块钱比较满意,反正是白捡的东西,给多少都是赚。

就这样,老刘打上了几两好酒,又买了一些肉,酒足饭饱,打了打了个饱嗝就睡觉去了。
一转眼3年过去了,到了1975年。那时各地慢慢都有了自己的博物馆,但是刚刚成立,馆内的藏品非常的稀少。
为了充实馆藏,各地博物馆的带头人纷纷组织下乡宣讲文物知识,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物。

甚至博物馆的领导还动不动来到废品站转悠,因为人们对文物的认识极地,常常有珍贵的文物被当废品卖掉的事情发生。
这天烟台博物馆的专家正好来附近这里看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回去的时候路过收购站。

出于职业的好奇,这位专家顺道就进来了。跟收废品的老板攀谈了起来。
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发现一个角落里有两个瓶子,加上几天前的一场大雨,上面净是泥土,但是依然掩盖不了瓷瓶的一种古朴的气息。
专家马上走进,边走边自言自语:“这是什么?”

收废品的老板回答说:“前几年一个农民送来的,我看起来花样还不错,十块钱买的...”
文物专家只听到一个“农民送来的”,后面的就再也听不到了,因为他认出了这个瓷瓶,绝不是一般的瓷瓶,很可能是文物。

他马上与收废品老板商量,说:“我先给你打个欠条,这个到底是不是文物还得进一步鉴定,如果是我们会给您相关的补助,这个我需要带走继续研究...”
于是两个瓷瓶来到了烟台博物馆。

经鉴定,这两个瓷瓶是来自元代的青花瓷,瓶身高29.5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9.1厘米。
并且这个瓶子还是元代玉壶春瓶的典型代表,造型清秀瘦长,不是直白的工艺,而是釉色白中闪青,青中带灰,图案笔意流畅,委婉有致。

元代的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巅峰代表,并且数量非常的稀少,如今元青花瓷出土在列的仅有不足100件。
这两件青花瓷的出土为研究元代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后来博物馆又找到了当年发现青花瓷的老农,试图想有进一步的挖掘。

但是很可惜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两个青花瓷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