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馨心作品:雕丽色 (合) 35cmX105cmX4 2019

“通、融、真”——浅谈山水画创作感悟

范馨心

我出生在“书画之乡”山东省菏泽市,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就对笔与墨充满着莫名的兴趣,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情怀,而后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后于天津美术学院任教至今,一直秉承着天美的“崇德尚艺,力学力行”,深处在教学与创作的第一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储备与艺术实践阅历,对山水画的创作有着切身的体悟。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逐渐成型,但一般作为依附于传统人物画的背景。隋唐时期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的画种;宋元时期继续发展兴盛,出现众多风格和流派;明清时期兼有延续和创新;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以学院派传承和发展为主。全国各地的美术学院、艺术学院是当代山水画的主阵地,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和作品创作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学院派山水画既继承了传统山水的优秀基因,又对新观念新画风兼容并包。我认为“通、融、真”,可以作为我山水画学习创作中现阶段感悟的总结。

“通”,即是现代山水绘画者需要通晓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史、笔墨技法、构成元素、艺术特点、章法布局等;需要通晓传统文化艺术流派或风格,熟知传统山水的“意蕴”和“灵性”,以致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融自身体悟于笔墨表达,从而提升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大家族中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其独特完整的历史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绘画技法、用材用料等有割不断的联系。我认为可以从修心、拔眼、练手三个方面来探讨。修“心”,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文学修养、精神境界和创造思维。具体方式是坚持阅读传统的古籍,了解当时古人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坚持赏析古画、书法,挖掘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背景与作者的心境写照。以生活中的所知所见所感融于对艺术作品鉴赏的体悟之中,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储备,炼石成金。拔眼,是提高绘画技法和艺术审美的捷径,每绘画作品都有其蕴含的艺术语言,如何去发现和体悟,要经过长期训练和交流。读是前提和基础,而后即是品画,读与品,二者不缺一可。每一幅作品的品读,同一幅作品的复读复品,化作品陌生于熟悉又化熟悉为陌生的过程,会带来品悟能力的提升。练手,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功,通过临摹古画,探索笔与墨的魅力,感受线条书写的转折、方圆、滑涩、干湿,感受焦、重、浓、淡、清的各种墨色相互搭配融合的浑然天成;通过感悟写生,探索自然规律与画笔结合之后生发出的艺术魅力。这些都可视为山水画的基础储备与必修之课。

“融”,即是现代山水绘画者需要提升本身的艺术素质,重视艺术的相通性与相融性。文化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提升艺术视野,应吸收借鉴各门类艺术的精华特色与自己的作品相容,让艺术视角更加广阔,画者不应该只局限于绘画领域,书法、诗词、服装、设计、雕塑、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知识同样可以对自身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吸收了解方能互通互融;应吸收借鉴各区域艺术的风格与特点,让艺术更具有包容性。例如中西艺术融合亦可比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中国山水画重“写意”不同,西方绘画艺术观侧重于“写实”。山水画植根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欧美各国联系更密切,在全球绘画艺术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的西方绘画,必然对我国绘画有一定的影响。如学院派山水画教学以临摹、写生和创作为主体,绘画基础是“写实”,再向“写意”发展。另外,山水画的写生已非传统意义的“师造化”,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写生方式,中外艺术互有影响也是一大趋势。

“真”,一种是外在物象的真实,画必有其形,一种是生命至臻,是画者本身内心的写照,思想的结穴。笔墨作为载体抒发的乃是画者至情至性。性的真实,画出“元真气象”。绘画的哲学思考是其人文价值观显现的基础,艺术最值得记取的乃非作为物,而是对人生命的启发。人文思想是绘画创作本真之重要影响因素。早期中国,开启和发展山水画的主要人群是文人士大夫,他们一般有多重社会身份,既是传统文人又是艺术家,坚持儒、释、道思想,具有清雅脱俗的审美标准,因此传统风格的山水画具有笔墨神韵、虚实意境、自然风情、人文情怀、写意审美和思想意识等内涵。新文化运动后逐步引入西方写实主义和推广通俗文化,新世纪后市场经济、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又带来新一波思想解放。人文思想的演变,让现代人开始习惯从新观念来审视绘画艺术品的趣味性和审美性。现代有很多人讲“笔墨当随时代”,其实更确切的讲是新时代下的新物象、新人文、新文化、新环境下对本我的总结以及艺术生命的新体现。创新也并是一味的求怪、求变,而是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自然生发的灵魂的书写。

现时代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对传统文艺和现实生活的思考,艺术创作中的“度”,是我长期以来探索、实践和总结的一个问题。山水画是传统文艺和美学的呈现载体,又是包含时代特征的意识、思想和技艺的表达。从绘画本身之“通”,到艺术环境之“融”加以内在境界之“真”进行综合创作,提高绘画语言和艺术灵性,真诚地解读释放本我艺术。

范馨心作品:雨后华容 纸本设色 135cmX34cm 2014

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广泛,其明确绘画创作要源自现实,向大自然学习来生发画家内心的感悟。“师造化”所注重的“看、游、记、悟”给我的绘画创作指明了方向。“雨后华容“是我2014年所作,在内容上,它并非描绘一处之景,而是取之往日游历山川所记素材,从美学的角度融入艺术情感去审视外景,捕捉和谐画面的元素,用心观察,用情写生,归纳山石之貌,经营树木之态,添加新物象演变的绘画元素符号,并侧重于通过笔法提高画面清晰度,丰富饱和度,力求呈现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追求与传统山水画的素雅和静态美不同的动态美,在动静之间,抒发对自然与生活的热情,追求再现与表现相统一的效果。

传统山水画受到儒家、阴阳学说、禅宗等思想影响。在整体布局上,或阴阳对称、或等级分明、或凝重恬静、或隐居遁世、或天人合一、或清静高雅;在山体设计上,高、大、险、秀、丽等是鲜明特色;在水体设计上,水多是山的配角,“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反映古人将“仁”立在首位。我在创作布局构思时,减弱画面主次区分,且追求和谐美,以表达自由、平等之理念;在山体设计上,不求高、大、险等特色,采用山体连绵,山与天、山与水、山与树、山与田等随意相连,融入和谐、团结的理念;在水体上,通过瀑布、河流的动态化设计,为求赋予画面“寓静于动”的视觉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馨心作品:亦居 纸本设色 35cmX35cm 2018

中国山水画一度以元代文人山水为正统,其呈现一种“素雅”、“静谧”、“恬适”之美,并在明清时上升为主流审美观,符合当时文人“淡泊名利”的审美价值。“亦居”是我在2018年的作品,创作时,侧重表现整体笔墨神韵,或浓或淡;侧重运用线条的连贯与随性,或聚或散。笔不离纸,惜墨如金,一气呵成,不加刻意的经营,力求营造高深的真境、神境、妙境。构图程式不拘古法,在山水画的基本规律之下,选择以近水、近山为构图要点,主山由下而上层叠,以近次远,分布相缩,错落有秩。加以融合现代设计构成中的思维模式来布局,重组空间,营造不同的意境。

色与墨同是中国画色彩宏观体系下的表现要素,二者存在着统一性、相融性和互补性。我在创作时充分应用色与墨的交互融合,山石基调以墨色为主,为求“稳如泰山”的庄重,花草树景随类赋彩不拘物象本色,色与色之间,或温和渐变,或强烈对比,将色彩所要表达的形象色彩的主体意识强化,但这种强化不是恣意而为,而是力求将丰富的色彩调性消融于物象敷色的细节中,凸显色彩的单纯,以求塑造出一种于绚丽繁复中的静,这种静是有色彩生命的静,充斥着灵动氛围之静,以求探索世间万物所处的静止与变化中所涌动的旺盛生命力。

正如黄宾虹所言中国绘画是“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在于秉承传统山水画的文化根本与艺术精华,但又不可受局限于固定思维而脱离现实社会。在创作中如何把握“度”,以实现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人文巧妙融合,从绘画本身来说,原理、技艺、思想和情感等是创作的内在要素;从外部来说,弘扬“真善美”始终是社会文化的主流,也是文艺创作的主线,画家需要带着新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真”艺术。

范馨心近照

范馨心,1989年出生于山东。2010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14年获得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兼理事、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山水画分院秘书长、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女子画会会员、国家高级茶艺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并被多家艺术馆及政府部门收藏。有著作《故宫中国画考级系列教材——山水》出版。

范馨心中国画作品欣赏

范馨心作品:丛林婚纱 之一 44cmX56cm 20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馨心作品:丛林婚纱 之二 44cmX56cm 2018
范馨心作品:丛林婚纱 之三 44cmX56cm 2018
范馨心作品:文化大江山 44cmX56cm 2019
范馨心作品:文化江山 180cmX200cm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馨心作品:秋江晓泊 66X32 2021
范馨心作品:秋色斑斓 135X68 2016
范馨心作品:雅荷 50X50 2017
范馨心作品:野华常捧露 2016 84X59
范馨心作品:园林 系列一 35X35 2018
范馨心作品:园林 系列二 35X35 2018
范馨心作品:蕴 四条屏 135X34X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