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美国海军里根号航母(CVN-76)打击群通过巴拉巴克海峡进入南海后,一直在此海域持续活动,7月19日,觅熵MizarVision的官微披露了头一天(7月18日)里根号航母在南海的活动影像,与当天C-2A的飞行活动高度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里根号航母为何持续在此行动:此举相当有深意

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披露的轨迹显示,“里根号”航母从美关岛海军基地附近出发后时隔四个月再次进入南海,从7月12日穿过巴拉巴克海峡进入南海,一直到7月19日短暂开启AIS信号后前往新加坡,整整逗留了一个多星期!

里根号航母为何逗留那么久?演练攻击阵位!

里根号航母逗留的海域在寥内群岛与南沙群岛之间,距离中国大陆更是遥远,美国为何要在此处逗留,其实原因很简单,这里的位置非常适合部署攻击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片海域距离我国海南岛将近1500千米,而距离永暑礁与美济礁以及渚碧礁则在600~800多千米范围内,更关键的是这里距离美军的“大后方”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不到1000千米,背靠东南亚最大的美军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实乃最佳攻击阵位。

一旦发生战争,海南本岛空军战斗机无法直接支援到如此遥远的南海深处,因为已经超过了目前大部分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只能通过支援各个岛礁的方式支援战斗,而美军战斗机则可以航母战斗群灵活机动的方式对南海岛礁发起攻击。

美军航母也可以得到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补给支持,因此里根号航母赖在南海不走,其演练的也是与之相关的项目,并在机动过程中与跟随航母的美军巡洋舰、驱逐舰举行舰载机起降、对海打击等演习项目。

里根号航母南海耀武扬威:如何让它鳖沉南洋?

里根号航母从7月12日进入南海到7月19日前往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来则耀武扬威,去则大摇大摆,更让人恶心的是,隔三差五就来一趟,2022年1月24日,正在南海“演练”的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F-35C舰载机降落时冲出跑道,坠入了南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世界人民都看着美国人的笑话,3月2日,美国海军利用CURV-21遥控潜水器把战斗机残骸从3000多米深的海底捞了起来,但嘲笑完之后大家立刻意识到,南海已经成了美军的免费练兵场地,想到这里,想必各位军迷都会眼睛冒火,恨不得将它立刻击沉,那么我们有能力将这航母击沉在南海吗?

打击航母:非常规手段?

就目前而言,打击一艘航母手段还是比较多样的,比如常规手段有战斗机挂载反舰导弹,潜艇发射鱼雷等等,而非常规手段则是弹道导弹攻击或者高超音速武器攻击,对于常规反舰手段各位应该非常熟悉了,下文我们来聊聊非常规手段的反舰手段。

无论是弹道导弹还是高超音速导弹攻击,基本都是在视距外的,其距离一般不超过1000千米,甚至在2500~3000千米以上,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攻击,需要哪些技术手段呢?发现目标就可以了吗?

本文开头介绍了觅熵MizarVision发布的里根号航母在南海的影像,这是一家卫星遥感行业的地理空间分析公司,说白了就是一家玩商业卫星的公司,但即使在商业卫星的“侦察”之下,美军的航母依旧无所遁形,那么我们就能确定美军航母动向并提供攻击目标指示了吗?

显然是不够的!不仅要拍摄,而且还需要跟踪

航母的长度超过300米,随便找颗地面成像的卫星也能观察到航母的存在,毕竟这个目标太大了,但光观察到是不行的,还需要连续跟踪,比如像巡航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其指导方式有地形指导,卫星定位制导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形指导就是根据地形高程按图索骥找到目标,而卫星定位(比如GPS或者北斗信号)制导则是根据定位目标,然后在途中接收定位信号修正自身的位置直至攻击目标。地形匹配需要测绘高程地图,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存储空间装载这个地图,似乎是卫星定位更为优秀是吧?但问题是卫星定位制导会被干扰,因此一般都是复合制导。

但航母在海上,地形匹配无效,而且它在运动中,卫星定位制导也无效,因此需要有一套连续跟踪的系统制导导弹直接攻击目标,原因很简单,从弹道导弹到攻击集中目标,需要时间,假设一枚射程为2500千米的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需要多久呢?有一个经验公式可以大概算下:

  • 飞行时间 = 射程的平方根 x 14
  • 最大飞行速度 = 射程的平方根 x 0.09
  • 弹道顶点高度 = 射程 x 0.25

大约是700秒,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的时间就是12分钟左右,那么航母最高航速(按32海里/小时计)下能开出多远呢?大约12千米以上!也就是说当弹头抵达航母上空时已经跑出去12公里了。

假设弹头上载有雷达,那么它只能在出黑障后再打开雷达搜寻目标,此时距离地面大约为30~40千米高度,保险一点按30千米高度计算,那么弹头雷达扫描角度需要达到42度以上,似乎角度不大,但在狭小的弹头内装载一个雷达的探测距离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这个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能会小于30千米,此时的扫描角度就需要更大!

因此有必要在弹道导弹发射后持续对航母舰队动向跟踪,否则高速或者转向后可能会逃出弹道导弹抵达目标后的寻的范围,甚至有可能在出黑障后注入制导数据,辅助其寻的直至击中目标。

剩下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持续追踪航母位置的问题,发动攻击不是说侦察到即可发射,还有目标识别以及攻击时机的问题,因此需要持续24小时追踪,这白天还是好说的,毕竟可见光都能看到,夜间也可以使用红外辐射观测,但阴天和下雨天怎么办?

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解决问题,无论风霜雨雪全天候工作,我国目前的商业合成孔径雷达即可达到1米的分辨率,探测航母这种大型水面目标自然是手到擒来,唯一的问题是更新率与判读速度,这个需要一个合成孔径雷达的卫星星座来实现,判读速度则要加大地面处理计算机的速度。

总的说来,这些并非不可解决的难题,可见光跟踪,我国有吉林一号系列、四维系列、高景系列卫星,这些可都是商业卫星哈,公布是没有问题的,而SAR(合成孔径雷达)的商业卫星星座也在建设,目测到现在已经小有成效了吧。

2022.01.01,希腊苏达湾,天仪海丝一号(SAR合成孔径雷达)捕获靠港的杜鲁门号航母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可能性,即使在商业卫星级别的条件下也已经成熟,更不要说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浸淫这一国之神器,到现在自然是已经炉火纯青了。

高超音速导弹攻击:如何制导?

高超音速导弹攻击有两类,一类是滑翔类高超音速武器,另一类是吸气式高超音速武器,尽管动力机制不一样,但攻击目标的过程却差了不大,其射程么,前者和弹道导弹差不多,但由于采用滑翔机制会更远一些,后者则是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

两者基本都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也不会高到黑障状态,不过耐高温又透波(高超音速条件下,速度可达6~10马赫,表面温度可达数百度)的技术是比较难的,不过我国都早已装备DF-17了,显然早就突破了这个难题。

因此这个打击航母时的制导手段显然要比弹道导弹更多一些,因为可以中途制导修正航迹直至击中目标,也可以用定位系统辅助,还可以用末端雷达扫描锁定后攻击,与普通的反舰导弹有些类似,只是它变成了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无论是高超反舰导弹还是弹道导弹反舰,其攻击弹道都是低-高-低,采用攻顶的方式比较多,在这个方向上执行攻击,其拦截难度是最高的,而且由于其速度太高,比如至少也是音速的5倍以上,每秒速度达到1.5千米,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极短。

或者可以这样形容,目前反航母的手段已经扩展到了非常规手段(非核弹),在中国周边地区大摇大摆简直就是找死,唯一让大家比较尴尬的是美国就像个天天在路边等着碰瓷的无赖,你还碰不得,对于这样的处理手段还真特么不多,各位朋友不妨建议下,怎么样才能给无赖一点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