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至今仍是世界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强调可持续化发展,储备粮增加,提升技术增加亩产量,以应对潜在的自然危机和逐渐增加的人口。粮食,任何时候都宁多毋少,在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直到近代才成为真正具备自给自足能力,并且有着高效农产量的国家。在古代,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而且经常出现粮食供应问题。一旦遇上自然灾害或者兵荒马乱年间,饥荒似乎自然而然便会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我们当代年轻人并不明白老一辈人的经历,也并不熟悉他们那个年代所经历的变故。看向更远的过去,大饥荒时期更为惨烈,人吃人的现象不在少数。古代饥荒不仅波及范围广,死亡人数高,人们宁可啃树皮吃草根也没曾听闻抓捕河里的鱼虾,这是为何?

本文将从中国饥荒历史、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以及古代农业和气候变化这几个方面来讲解,拂去历史的尘埃,一起看看事件的本质究竟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促成饥荒的主要原因

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古代饥荒一般主要可以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方面来看待。先来说说人为因素的问题,这一块主要涉及农业管理和生产政策。

中国古代农业多采用土地兼并的方式,并且是以一个基本国策贯穿整个朝代。从统治手段来讲,农业生产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土地兼并表现在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集权统治带来的利益分化,农民不仅要保证日常的生产运作,同时还要上贡收益交给地主,而这部分也会作为朝贡。利益分配不均导致阶级矛盾日渐加剧,因此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是古代的主要阶级矛盾。

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利益争斗,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发生饥荒的朝代都会有相关的起义运动。公元875~884年间的农民起义,黄巢占领京城,同时带来了饥荒问题;西北地区,明朝在1644年被反抗运动推翻;包括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人为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只是说从这方面来看,人为因素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并且不可忽视,由自然原因主导,最后成为一个爆发点。

自然环境影响这方面主要以洪涝灾害和旱灾为主,并且多发生在北方。我国农业生产在未进入工业化生产以前都是靠天吃饭,因此气候变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秦汉时期以来,这种气候活动就一直在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生产。根据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调查发现,气候冷暖波动对古代农业生产影响最为明显,总体特征表现为冷期不利于农业发展,而气候变暖时则会增加粮食产量,北方农业种植界线向北转移。

到了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后期,农业种植界线南退,农作物单一,粮食产量下降。整体分布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两岸。仅从这方面我们便能看出我国古代农业一旦遇上以上两种自然灾害,几乎没有办法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这些,我们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历史上的大饥荒究竟有多惨烈。

嘉庆云南大饥荒,这次饥荒是受印尼火山爆发影响,是一次全球性危机,北半球的天气受到严重干扰。并且此次饥荒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人们为了活命吃上一口饭,有人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儿叹》中就有写道:

“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时录……”

受到饥荒影响的人们遍布大街,路边哀嚎遍野,大批的乞丐聚集在道路上,眼里充满绝望。

同样的大饥荒还有丁戊奇荒,这次饥荒事件发生在清朝光绪元年间,总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占据清朝人口的2%~3%。饥荒同样使得人们不得不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贩卖人口、吃人事件屡见不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无人吃“粮”?

关于鱼虾不抓,啃食树皮和草根这一问题,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便能够得知一二。陷入饥荒,人们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完成基本生产,想要进行渔业首先要有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地方。

明朝时期,自然灾害爆发周期不仅短,而且影响大,并且主要为旱灾和水灾。当百姓处于旱灾期间,地面的农作物全部死亡,就连临近的河流和湖泊都被蒸发殆尽。别说鱼虾了,就连乌龟王八都看不见,有能力避险的动物早就依赖自己的感官预知逃离到其他地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这一问题还会造成生态链崩溃,农作物不长,水里鱼虾不生,相应依赖这些物资生存的其他动物也会消失或者死亡,这哪里还有食物呢?另外旱灾通常会持续数月,高温持续烘烤着地面,忍受饥饿的人还会面临渴死或者热死的结局。

如果是洪涝灾害,那也没有能让百姓获得食物的机会。洪水爆发如今我们都知道会是怎样的下场,别说古代了,就连现代文明在面临特大洪水时也会有点力不从心,人员伤亡是常有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水会直接淹没庄稼地,抬升水位,暴雨天气带来的降水问题同样也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另外洪水之后的蚊虫病害往往还会滋生瘟疫,这便从另一个方面加剧了灾害影响。这个时候就连自保都成问题,哪里还有机会去捕捞鱼虾呢?

此外,还有一个自然灾害无法被忽视的是蝗灾,历史上的大饥荒从来不缺乏它们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旱灾和洪水,蝗灾的影响更为恶劣,因为它们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别说啃树皮吃草根了,几乎所有能吃的植物都会被蝗虫吃得一干二净,人们只有选择饿死。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在于,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现代有较大不同。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会把这种自然灾害归结为上天惩罚,而那些病虫害都是水里的鱼虾所变。如果食用水里的鱼虾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进一步触怒天神,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饥荒带来的推动

同样的问题我们也能反过来看,古代饥荒的情况和现代的粮食供应有什么不同。翻阅古书记载我们能够看到“赈灾”这一词,古代赈灾同样也是灾后重建的一个手段。

然而交通并不发达的过去,赈灾物资到达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些物资并不是特别充裕,只能简单地满足食品问题。简单点来讲,饿不死人就算赈灾成功了,人活着就能继续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今天能够吃到的稻米、蔬菜、水果都是交通发达、运输便捷带来的结果,另外还有两三百年的培育选育过程。由此一步步才能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这在过去是十分难以想象的。

因此即便有这些基础的赈灾物资,耐不住饥饿的百姓有时还是会选择拔取一些野菜进行充饥。饥荒最严重的时期,赈灾物资无法供应的时候,草根和树皮都是高级食品了,相比之下吃土才是最常见的解决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泥土根本无法被人体消化,并且还会在身体中堆积,形成硬块,最后活活把人憋死。

一直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和饥荒问题才算被基本解决,我国的杂家水稻和蔬果选育,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上取得的进步。如今的中国终于成为了世界粮食大国,并且有能力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饥荒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当代人在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也别忘了曾经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以及为我们付出的先辈。没有历史的推动发展,便没有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