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望 路

文化苏州的活力与魅力正越来越受青睐。就在前几天,第十一届苏州文博会圆满闭幕,展会期间,线上文博会点击量达6100多万人次,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50亿元,话题曝光量突破5300万,创历届文博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新高。

苏州文博会一届比一届办得红火,不仅说明了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上升期,而且也反映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进一步做活“文化+”文章,让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就能助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优势。从本届文博会也可以看出,激发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尚需要在“博”“新”“特”上做足文章,全面提升苏州文化产业的实力。

做活“文化+”就要着眼于拓宽视野,让文化创意项目渗透到更大的市场范围。苏州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各地在探索实践中也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新气象,本届苏州文博会还联合各县级市、区设立了11个分会场,举办了“相城区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暨阳澄湖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启用仪式”“吴中区蓝园数字艺术文化周”“姑苏区咖啡+创意联盟”等活动,充分形成活动集聚和品牌效应。实际上,近年来,苏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更趋多元,“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多,活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强。

做活“文化+”抓住一个“新”字,就能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占据更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本届文博会突出以“数字赋能·创意之都”为主题,光线上就引来了大批受众的关注。当前,随着数字化在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应用,促使传统业态出现了新的形态和赛道,也给苏州业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比如在新的旅游环境下,一些景点着力打造网红产品,通过新品策划和大数据分析,让“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再如,苏州核雕首次发行数字藏品,让更多艺术爱好者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做活“文化+”当然不能离开一个“特”字,只有进一步做强特色文化,才能更好展现江南文化的独有韵味。江南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标识,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规划和挖掘特色文化产品,精心打造各种文化IP,就能更好彰显“江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当前,苏州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弘扬“三古”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此外,还要借助新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再造工程”,让苏州的传统工艺焕发新的活力。

当前,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苏州无疑有着良好的基础,也需要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引入和培育优质的孵化平台,更好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从这届文博会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苏州各地继续做活“文化+”这篇大文章,就要搭准市场发展的脉搏,找准消费者的需求,打开思路,乘势而上,全力提升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水平,促进苏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