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满族正红旗,由他作品改编的话剧《茶馆》至今仍频繁上台表演,他发表的《骆驼祥子》至今流传于世,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

1966年8月23日,本应在家继续休养的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现北京市鲁迅中学)红X兵冲击北京市文联,老舍与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zi派”、“牛gui蛇神”、“反dong文人”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被押着向焚毁京剧服装、道具的大火下跪,惨遭侮辱、毒打。血流满面、遍体鳞伤的老舍被押回北京市文联,又因还手“对抗红卫兵”而被加挂“现行反革命”牌子,遭到红卫兵变本加厉的残酷殴打,随后被北京市文联革委会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长安街派出所,直至8月24日凌晨回到家中;而红X兵组织亦要求他24日上午到北京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8月24日清晨,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离家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穿着白衬衫蓝裤子,拿着《毛泽东诗词》在岸念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当日深夜,老舍于太平湖畔跳湖自尽,终年6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花茶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属于他的血衣残片。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两边汉白玉矮墙,一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着老舍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辞》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