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下⾯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的西湖,描绘得⽣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联紧扣题⽬总写湖⽔。前⼀句点出钱塘湖的⽅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显⽰诗⼈是在⼀边⾛,⼀边观赏。后⼀句正⾯写湖光⽔⾊:春⽔初涨,⽔⾯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云和湖⾯荡漾的波澜连成⼀⽚,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出春天的勃勃⽣机。黄莺和燕⼦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地的喜讯;燕⼦勤劳,⼜启迪⼈们开始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机。“⼏处”⼆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字的疑问,⼜表现出诗⼈细腻的⼼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是东⼀团,西⼀簇,⽤⼀个“乱”字来形容。⽽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个“浅”字来形容。这⼀联中的“渐欲”和“才能”⼜是诗⼈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主观感情⾊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诗就像⼀篇短⼩精悍的游记,从孤⼭、贾亭开始,到湖东、⽩堤⽌,⼀路上,在湖青⼭绿那美如天堂的景⾊中,诗⼈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中便不由⾃主地流泻出⼀⾸饱含着⾃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