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周勃派人去找代王刘恒的时候,刘恒是很犹豫的。虽然,吕氏一族已经被陈平、周勃等人打倒了,朝堂即将回归到刘氏一族的手里,但是他真的能够当上皇帝吗?他不知道。

一直以来,他都不是刘邦受宠的儿子,大哥刘肥毕竟是长子,分封的齐国地大物博,孝惠是皇帝就不用说了,那么,和其他的几个兄弟相比,自己分到的领地几乎是最差的,靠近匈奴边疆,既偏远又贫穷。

刘邦死后的这些年,吕后掌权,对于他和刘家的几个兄弟,那是虎视眈眈,一心想除掉他们。刘恒母亲的娘家本来就没有身份地位,更没有实力,对于刘恒来说,能够在吕氏的眼皮底下苟且一口小命已经很不容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领导是怎么当上的?看看汉文帝的三步棋走,教科书典范

这回,当皇帝这样的好事倒是找上自己了,虽然,吕氏一族已经被铲除了,但是吕氏扶持的少帝还在,陈平和周勃等人是真心希望自己当皇帝呢?还是从中做局,谁也不得而知,况且哥哥刘肥的几个儿子还在,势力强大,面对这样的局面,刘恒十分忐忑不安。

他和自己的手下们讨论,与母亲薄氏商议,又跑去找人占卜,心里面仍旧猜疑不决。母亲薄氏告诉他,要不就先让你的舅舅去探探口风。于是,薄氏的弟弟薄昭去了,薄昭回来以后,告诉刘恒,放心吧,你前去便可。

刘恒这才准备动身,并派宋昌在前,替他探路。

刘恒的上位之路正式开始了,这条路对刘恒来说意味着前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走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否则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刘恒是怎么走的呢?

第一步,首先,虽然现在他可以确定,陈平和周勃等人确实是请他当皇帝的,但是毕竟这个皇位还没有正式到自己手里,刘恒不得不多留个心眼。

刘恒行车到渭桥这个地方的时候,陈平、周勃等人率领群臣来拜见他。周勃于是上前恭敬地请刘恒下车,并希望借一步说话。宋昌告诉周勃有什么话就当面说,公事公办,私事就算了。刘恒这么做也是不希望陈平、周勃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最后,周勃跪拜,拿出天子玉玺,刘恒才安心的和众人回到代府,进一步商议。

当是时,朝中重臣以及刘肥的儿子刘章、刘兴居都在现场,大伙一致请求刘恒当皇上。刘恒故作退让之辞,称自己没有才能,受不起。

好领导是怎么当上的?看看汉文帝的三步棋走,教科书典范

总共退让了五次之后,陈平又再次献上天子玉玺,希望刘恒不要推辞,让刘恒收下。刘恒这才镇定地说道:

“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

意思就是说,我刚才明明说不要了,但是是你们都想让我当的,那我勉为其难就当吧。

那一夜,还发生了一件不可告人的事情,宫里有人偷偷到少帝,及其粱王,淮阳王和常山王的府中追杀了他们。

这个命令到底是谁下的,《史记》中没有写明,也许是陈平、周勃等人的主意,也许刘恒也参与其中,总之,刘恒的皇位算是到手了。

其实从他开始到这一步也能够看出来,他是一个有谋略,会隐忍,懂得掌握时机的人。

如果不是吕后掌权,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他可能会在自己的封地度过一生,但没想到的是,上天垂怜了他,又或者是知道他这个人不一般,就是要把皇帝的位子送到他手里。

接下来,刘恒的下一步是要巩固的自己位置。

首先他要安抚功臣和各诸侯王,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灌婴做大将军,吕氏原来夺走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齐国,楚国。各位有功的大臣和诸侯王全部赏赐。

接着,他提拔舅舅薄昭为轵侯,又把从前在代国一直跟随自己的宋昌等人安排到身边,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方大臣之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以得保奉宗庙。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诸从朕六人,官至九卿。《史记·孝文帝本纪》“

看《史记》中刘恒的这段说辞,也是很有特点的,他说当时你们把吕氏一族的势力铲除以后,请我去做皇帝,我曾犹豫不决,是宋昌劝说我,我才同意的,才保住了刘家的江山社稷。意思就是说,你看,没有宋昌的劝说我根本不会来做皇帝,他的功劳很大,跟你们是统一战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领导是怎么当上的?看看汉文帝的三步棋走,教科书典范

所以,宋昌的提拔是有正当理由的,而且作为刘恒的心腹,能够和朝中大臣的势力旗鼓相当。

看刘恒说话,他一直是以退为进的方式在行事,包括他后来设立太子也是。他从不说自己要怎么做,而是周围的人向他提醒了,他还会推辞,直到身边的人向他讲出道理,说出意愿,告诉他这么做是应当的,符合逻辑和历史规律的同时,刘恒才会同意。

这样一来,他首先是以试探的态度来推辞,直到对方肯定之后,他再顺势而为,从而达到目的。刘恒是一个很懂人心,也懂得说话技巧和方式的人。既然现在要求是对方提出的,自己只不过是按着要求去做而已,那么责任就不会在自己这里了,而且也是你们所希望的,刘恒的上位就是顺理成章的。

事情演变到这一步,基本的布局算是走完了,接下来,刘恒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如何才能让国家安定富裕起来,并且,让他的子孙后代也同样能够受益。

刘恒做了很多事情,首先是减少刑罚,禁止暴行,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其次推贤举能,选拔有用的人才,充实在朝堂之中,保持中央的活力,另外,他鼓励发展农业,除田租税,亲自耕种,让老百姓能够真正踏踏实实过日子。

此外,他以身作则,以节俭为风,自己穿着朴素,也让宫中的妃子下人们同样勤俭节约,据说,那个时候他的宠妃似乎连一件真正像样的华装丽服也没有。

后来,边境匈奴也曾来侵扰过,刘恒只是派人驻扎边疆,以防有变,却没有开战,等到匈奴撤退以后,他也就把军队撤退了。

刘恒是一个非常宽容仁慈的人,比如南越王赵佗想要自立为王,刘恒深情并貌地写了封信给他,要跟他做好兄弟,把赵佗感动得不要不要的,赵佗也不好意思再称王了。

上朝的时候,吴王称病不来,刘恒没有责备,反而送了他一根手杖,还有群臣中诸如袁盎这样的人,说话没大没小,只要他们提出好的意见,刘恒也不会责怪他们。还有一回,大臣张武受贿的事被刘恒知道了,刘恒也没生气,反倒馈赠了他很多钱财。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恒的所作所为褒扬赞誉: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汉朝确实需要一段休养生息的时光,来强大自己的实力,那么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可能就是刘恒的风格,以柔克刚,以包容仁德之心聚拢众人。

他不仅仅是在给自己的时代积累更多的实力,也是在为他的下一代奠定更强大的基础。

好领导是怎么当上的?看看汉文帝的三步棋走,教科书典范

如果再看一看《史记》中的孝景帝本纪,关于孝景帝,司马迁在七国之乱的问题上着墨较多,但是对于其他事情,不过是简略记载。这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孝景帝当时的局面,其实是刘恒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打好基础了。

孝景帝有能力对付七国之乱,还不是当时的实力强了,孝文帝给他留下的一班人马管用么?更不用说孝武帝了,牛逼哄哄,把匈奴一直打到远边,这个实力不就是他的爷爷,爸爸给他留下的根基么?

那么再反过来想,刘恒在位的时候,他肯定思考过非常多的问题,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还有明天,和将来,所以,他才会做这些打算,考虑方方便便。

这才是一个做领导的真正格局,如果从刘恒的视角去看,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的智慧。

其实,做任何一份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当年秦始皇一统江山,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他的爷爷,爷爷的爷爷早就在做功课了,秦始皇正好有这个能力,时机成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