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能否满足社会用工的需求,中职生的受教育情况能否帮助他们成功的向城市市民过渡,他们向上流动的空间有多大?这一切不仅仅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而且也与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息息相关。

本文从反映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现状出发,揭示农村中职面临困境的深层社会原因。根据中职毕业生社会流动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即学校、政府、企业各自应做出的改善,分别来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以专职业教育:社会流动视界下的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型期里,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量初级技术人才,我们能否让未考上高中的农村孩子走出农村,胜任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为培养这一劳动力的农村中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强,各种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无论是对学校的财政资金扶持,还是对农业户口学生提供免学费待遇,其目的都是希望以此来促进更多农村的孩子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农村困难家庭,不必因为掏不起学费而让无一技之长的孩子过早踏上社会。这一系列的举措,貌似可以缓解社会对初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尤其是机械加工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的,但社会上各基础行业的用工荒仍然存在。农村职教的现状是怎样的?

近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导致了高中的扩招,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良好实施,(蓬莱市初中毕业生由几年前的6000人降到现在的不足4000人)所以中职学校的生源越来越紧缺。当农村孩子中的“精英”欢天喜地的去上高中时,那些被中考淘汰的孩子又是怎样选择未来的出路的呢?通过这几年走家串户的招生,笔者与这些孩子和家长有了较多近距离的接触。农村中职招生难、生源差,可以从以下两点窥视一斑:

贵以专职业教育:社会流动视界下的农村职业教育

1.学生及家长对高考的“情有独钟”

国人对教育的推崇由来已久。读书至上的观念已牢牢刻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家长都认为,孩子只有考上正规大学那才算在教育上修成正果。凡是被高中录取的学生,都无一例外的去高中上学了。当高中把初中毕业生录走50%后,还有15%的孩子在想方设法挤破了头往高中去。家长出手阔绰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只为买一纸高中的入学通行证。他们不惜砸锅卖铁多干几年重活也要把孩子送进离大学最近的那个学府。于是,高中的录取生中按分数的高低,有了“特优生”“重点生”“普通生”“自主生”等一系列的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以专职业教育:社会流动视界下的农村职业教育

2.对城市中职院校的青睐

城市中职学校也同样面临着生源短缺的困境,于是他们便把目光投向了下一级的县市农村。这些地方的家长和孩子在经历了中考失利的阵痛之后,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城市中职学校和农村中职学校两种选择,城市中职强大的教育资源和较多的就业机会,无形中吸引了他们的眼光。所以当农村中职老师穿梭于农村去做招生宣传时,经常遇到类似的家长:他们脖子一歪(为了不正眼看我们),貌似很反感。不急不慢地说道:“就算我的孩子上不了高中,也不去县城的中职。我们要去××市的××职专。”

农村中职学校的尴尬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因此,最终农村中职每年只能招收到10%的初中毕业生,凡是想来职校的学生在学业上几乎没有门槛限制。
农村中职与高中或城市中职相比,无论在招生人数上还是招生质量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学生的“筛选”上丧失了权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源,无限制的降低入学门槛,其结果是各种类型的学生涌进了同一所学校。笔者曾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过书面调查,“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来我们学校上学?”他们的答案几乎无一例外地写着“学习不好考不上高中的”“坏学生”。当我问他们,你觉得自己是坏学生吗?他们的回答是“现在还不是,但不知以后是否会是。”这就是农村中职给学生及家长的第一印象。

家长与社会对农村中职的不看好,让我们反思农村中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张力跃博士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与30年前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发生了从地位教育到生存教育的蜕变,从而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诉求产生落差。通过史学观照,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实现职业获得,而且由于连带承认文凭(中专)、加入城市户口而能够实现身份变换(从社会学角度看,身份意味着地位,由农民变为干部,两种身份附带着不同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种身份的转换使得农民子弟的阶层地位得到了提升,所以,那一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发展。农民子女(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由于处于社会阶层底部,接受教育实现向上流动是他们的主要教育期待,但今天的职业教育却由于办学功能的蜕化无法承担这样的期待。

今天农村中职教育的办学功能之所以退化成生存教育,对农村学生吸引力不足,从根本上讲,是由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引起的。他们中的很多学生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甚至比这个还低的职位,但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存在着向非创造财富部门倾斜的事实,劳动贬值现象在我国比比皆是,优秀的社会人才都涌向公务员考试,而不是到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部门去发挥自己的才智,劳动不被尊重,无法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所以职教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从社会分层的理论出发,农民对子女进行教育选择具有理性。尽管受市场信息隔绝及邻里效应的影响,这种理性有时候表现出一定的限制,但他们最清楚自己的处境,要实现子女的向上流动,教育是最佳的途径,所以他们总是尽量让其子女在现有制度条件下获得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以这种视角来认识当前职业教育遭受农民冷遇的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农民对职业教育的冷漠,正是他们以经济理性计算考量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