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歌词被改再度引起关注的歌手郑智化,有首歌叫《大同世界》,歌里有这样的歌词:“鞭炮炸药和原子弹会不会相同,如果懂得和平的道理就会相同。”

这个句式套用一下,描述观看《外太空的莫扎特》的感受,其实也未尝不可:书本桥和积木船会不会相同,如果童心未泯就会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的电影,要带着不同的视角进入。

《外太空的莫扎特》其实是一个带有儿童视角,照顾儿童观影感受的故事,有着非常鲜明的为儿童观众服务的意识,故事、画面、特效,服务于孩子,电影中的任务,除了任小天和莫扎特之外,也都是孩子,就连成人角色也是服务于这些孩子的,和编剧兼导演陈思诚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看《外太空的莫扎特》,可能就会放下很多念头,消除很多情绪。

故事不复杂。来自某颗即将覆灭的星球的特使“莫扎特”,作为一种不可见的“能量”,附身到地球上一个像是丑版熊猫的毛绒玩具上,通过操控这个实体,莫扎特加入了荣梓杉扮演的任小天的生活,和任小天完成了一系列城市冒险。

最终,任小天也完成了和朋友及家人的和解与共同成长。莫扎特也借此完成使命,挽故乡星球之大厦于将倾,与地球依依惜别、荣归故里。

主线故事并不复杂,但却容纳了许多复杂的议题,家庭关系,父母的愿望寄托,艺术和科技的关系,并且容纳了奇幻、喜剧等元素。但我最关注的,却是故事里的家庭关系,以及父亲和儿子的一场现世博弈。而这场博弈,其实是从儿童的视角、感受出发的。

任小天,初中生,生活在一种典型的、我们很熟悉的,有温情也有压力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因各种问题离异,任小天跟随父亲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黄渤扮演的父亲任大望,本有一份未竟的音乐理想,因现实压力,无奈选择了一份与音乐毫不相干的工作,最终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任小天身上,让他苦练钢琴,尽管孩子不喜欢弹钢琴,更希望成为天文学家。

任小天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饱受折磨,琴技却全无进展,“天文梦”反而被一次次无情打压,任小天几近崩溃。

在任小天与父亲的多次对话中,我们再次重温了经常在家长嘴里听到的那些话,例如“都是为你好”或“我能害你吗”,尽管,这些话术在现实生活中被批判过无数次,并被教育和心理领域的专家和被打压者(绝大部分时候是家庭中的晚辈)深恶痛绝,却仍然无法杜绝它成为“代际对话”中惯用的话术。

任小天同样深陷其中,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的自主性,并开始否定自己愿望的合理性,努力地去理解父亲,相信父亲,并且被动地接受父亲的安排,甚至把父亲给予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以此来获得父亲的认可。

中国的孩子,基本都是在这种期待中长大的,所以,在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地进入了任小天的儿童视角,重温了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烦恼和喜悦。

黄渤扮演的父亲任大望,看起来是成年人,但他其实携带了一个隐蔽的儿童视角,因为,他和范伟扮演的父亲之间,存在同样的问题。他想玩摇滚,但无法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社会的支持,在他成长的年代,玩摇滚是更为奢侈的一件事。

有了这么一层套娃关系,我们就能想到,他也曾是孩子,他的愿望被被阻止了,这种愿望被阻止之后,反而越来越庞大,成为他最重要的人生驱动力,也成为他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最重要包袱。于是,整个故事的焦点都简单了,任小天会不会走他的老路?他会不会觉醒,会不会放弃这个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故事里,他会,但这需要一个契机。在任小天的一次有惊无险的“失踪”后,父亲恍然儿子的生命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于是放弃曾经的主张,归还了任小天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在此之前,任小天刚刚在“莫扎特”的陪伴下奇迹般地赢得了钢琴比赛的冠军,得到了来自钢琴家郎朗的肯定,并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破格录取,显然,父亲为他规划好的音乐人生本已有了“梦幻开局”,或者说,已经部分实现了。

所以,任大望之所以解开心结,其实有复杂的原因,看起来,是因为任小天的这次失踪,让曾经“执迷不悟”的父亲幡然悔悟,但也可能,是因为他对未曾实现的愿望的报仇,他要的不是实现,而是实现的可能性,只要任小天得到学钢琴的机会,并且有所表现,他所希望的可能性就已经展开了,他的仇也就报了。

这样痛快的解决,这么爽的解决过程,是给孩子看的。孩子期待被重视,孩子也期待得到奇迹般的机会,孩子也希望一切委屈、误解都能在一个瞬间就层层脱落,这会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而且,别忘了,《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个奇幻的儿童故事,有许多奇幻的元素,画面特别的浪漫瑰丽,而这种视觉设定,这种近乎饱和的特效呈现、色彩展示、感官刺激,也是给孩子看的的。

尤其是影片的另一位主角:外星人莫扎特,无论他的名字、身世还是他自身具备的能力(可以在音乐的赋能下使用“超能力”)。他们神通广大,无处不在,却又忠诚地陪伴着孩子们,这种设定,特别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陈思诚导演很清楚自己要通过这个角色来完成什么——这是一个童话,甚至不是一个成人童话,就是一个童话。所以,在《外太空的莫扎特》开拍前,他就曾经跟周星驰说,他要拍摄一部和《长江七号》类型相似的奇幻电影,并得到了周星驰的肯定和鼓励,在电影上映前,陈思诚还和周星驰有过连线视频互动。

知道了这些细节,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这部电影里那些看似幼稚,过分烂漫,近乎恶搞的设计。这是个童话,如果童心未泯,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整个故事的语境当中,否则就会觉得格格不入。

当然,莫扎特的设定,也没有那么单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角色是对音乐艺术本身的象征。

在这个故事里,任小天恰恰是在“音乐”的帮助下两次走出音乐的樊笼。第一次,他摆脱了对音乐的刻板印象,认识到音乐即色彩斑斓的“生命之声”,这令他重塑了对音乐的印象并在现实中收获利好;

第二次,是因为通过在钢琴比赛中获奖等等因素,获得了父亲对他自主权利的归还。

这种可以被称作“离去—归来—离去”的经典叙述模式,本身同样意味深长,它可以给大银幕前许多与任小天面临着相似困境的少年,带来一种前瞻性的启示,无论这些小观众是否能够如任小天一样逃出樊笼,但我有理由相信,这份启示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影片的另一个主题:音乐。《外太空的莫扎特》真正的奇幻之处,其实不仅仅在于那些奇幻设定,以及特效场面,而在于对未来的预测,这个预测,是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地位变化带来的。

“音乐”这一元素在影片中绝不仅仅是一条叙事线索,而同样是一个隐晦的主题。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音乐艺术本身的特质,而是通过一种值得称道的方法,将作为一种社会阶层跃升手段的音乐、作为一种人生理想的音乐,作为一种超自然能力(外星人和外星力量)的音乐共同呈现出来,阐释了这一或许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

随着故事的发展,三种“音乐”相继迎来了不同的命运:第一种音乐,通过任小天父亲急不可耐的催逼进行体现,它是干瘪、枯死的——任小天虽然学琴已久,却只能弹奏一首只包括四种大三和弦的初级乐曲《小星星》,最终,它在反复的挣扎和流转中悄然失落了;

第二种音乐,通过父亲的关爱和任小天“觉醒后”的生命状态进行体现:它是过度用力的,虽然一度光芒耀眼,令任小天的个人命运发生转折,却同样难逃物极必反后的销声匿迹;

唯有第三种音乐,它通过莫扎特的意志和行动作进行体现,它是纯粹、本真、无目的性的,而这种音乐反而在无意中创造了奇迹,不光一次次在危难时拯救了个体生命(马元和莫扎特自己),更拯救了莫扎特的星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三种音乐,或说是三种处理艺术时的状态,任何艺术从业者应该都不陌生,它可以被引申为人与艺术的三种关系或三种境界,它同样可以对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的“三种境界”。

《外太空的莫扎特》通过对这三种境界的呈现与处理,很好地诠释了一种大器免成的人生观,一种大巧若拙的艺术观。这种对东方经典思想的卓有成效的展示,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国产电影中,都是难能可贵的。

而不管是哪种境界,音乐都是不可思议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用最大的诚意,赋予音乐不可思议的力量,音乐足以在一颗陌生的星球上塑造新的生命,并且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里维系生命。

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生命,就有了生命,而这一切的起源,只是宇宙深处一缕音乐声。

在我们现实的世界里,科学是高于音乐,高于任何艺术的,但在任大望这里,音乐和科学的地位,恰恰调了个个儿,音乐更重要,值得用尽全力去追求,甚至值得像愚公移山一样,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倾倒。这或许有个人际遇上的原因,却也是一种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解答世界终极问题的不是科学,而是艺术。”

音乐成了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外太空的莫扎特》其实是个奇幻故事,而不是科幻故事。在科幻的世界里,改变世界的力量,通常来自科技,来自更硬,更能得到理论支撑的事物,而不会来自音乐。

这是《外太空的莫扎特》真正的不可思议之处。

世界观上,《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中国人对宇宙的遥望,“你没发现吗?你们地球人,很少抬头往上看”,莫扎特这么说。

人物形象上,它更接近群像,任小天、薛喜昊、欧阳保罗、马元、丁洁灵,都各有各的性格,他们也带出了一群家长,他们和家长的关系,和家长的相处,也各有各的方式。

人物命运上,它是中国人的“小团圆”,在带点遗憾的满足中获得满足,问题是解开了,矛盾是化解了,愿望是实现了,但却是因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契机,不愿意承认的推动力,隐秘的力量的帮助,偶然的、巧合的机遇的助力。

也像以前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一串葡萄,要先从小的酸的吃起,把大的甜的成熟的留到最后,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先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要想获得满足,先要亏欠自己,做出一些让步。

在情节和笑点设计上,既有套路也有诚意,适合全家人一起领会,姚晨扮演的黑化的外星公主,这些情节、笑点,饱和度都非常高。

而在视觉呈现上,它是浪漫瑰丽的,童心未泯的,影评人骆瑞生说,“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令人心碎的美”,“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给看完之后的我的最大印象,不是热血,不是梦想,也不是喜剧搞笑,而是——唯美。”电影里的书本桥、璀璨星空,还有在《月亮河》的歌声中,经过北京上空飞向长城的积木船,都是整个电影的记忆点。

它让已成父母的中年人,想起自己童年看过的那些童心未泯的奇幻科幻故事,《霹雳贝贝》或者《魔表》《荧屏奇遇》《隐身博士》,天花乱坠,过火癫狂,也让孩子们获得心理满足,对未来怀有一点期待。

在那个未来,父母和儿女能够获得理解,不再重复上一代人的故事,哪怕这种理解,要付出一些让步,是“小团圆”,但“小团圆”终归也是团圆,是中国式的大团圆。而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