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交叉融合发展论坛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论坛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多学科对话”为主题,吸引了8万余人在线观看。

据悉,本次论坛旨在多学科、跨学科视角探索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概念发展,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会上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到应用,积极运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推动教育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当前已有的量化研究和测评实践,袁振国教授提出了几点整体性认识:第一,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走向完备。第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子能力彼此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能力的削弱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能力的发挥。第三,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也不是一种情绪,它是充满了认知价值的,具有悟性、德性和(情感)体验一体化的特征。第四,从经验性的认识到科学性的认识都证明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可培养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除了不断地走向成熟,还会有退化的表现,个人在生活和发展中的经历可能会导致能力的变化,因此青少年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需要重点关注。

基于此,袁振国提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路径,一是要积极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进入整个课程体系,在学科教学、教师培训过程中贯穿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意识与内容。二是要有教程,即要有教材和教法,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对教师的培养,使教师成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行家里手。三是要关注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游戏活动有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这是孩子享受美好人生的基础。

OECD教育与技能司创新和测量发展部负责人Tia Loukkola在会上呈现了第一轮国际测评的结果,强调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子能力本身,更要关注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其结果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语言,为我们研究社会与情感能力提供了非常耳目一新的命题,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常见概念,差异性认识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分别从政策、学校、教师和社会角度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一,在政策方面,社会与情感能力应在教育政策发展上居于优先地位;其二,学校不仅仅应被当作培养认知的场所,也应该是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场所;其三,教师要给予学生情感支持,打造有温度的课堂;第四,应举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