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 奖 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以下就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40件珍宝(下)进行盘点。

21. 前凉敦煌写经《道行品法句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卷白麻纸泛黄,长135厘米,高24.9厘米,是《法句经》的一部分,前有剪截痕,仅存后半。书写《道行品法句经》第三十八、《泥恒品法句经》第三十九,存经文六十五行,行十六字至三十六字不等。末尾题记二则:“升平十二年(公元368年)沙弥净明”及“咸安三年(公元373年)十月二十日沙弥净明诵习法句起”。这件写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题有两个年号,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此经卷的书体正处于隶向楷过渡的初级阶段,保留了敦煌经书体的早期风貌,各篇首行标有早期抄本作分段标志的扁圆形墨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经卷质地精细,纸面光洁,保存良好,文字沉雄朴茂,隶捺之笔随处可见,书体显示了简牍书体向经卷书体过渡的字体特色,展现了“经书体”楷法初期的特有风姿,是所知现存敦煌文献中最早的经卷写本,对探讨古代书体、佛经版本以及前凉奉晋正朔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宝级文物。

22. 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高善穆石造像塔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北凉承玄元年(428年)建,黑色砂页岩质,基座已佚。基座之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七身立式,一身端坐莲台,各像左侧上角刻八卦符号。塔基上为圆柱覆钵形塔身,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36行,内容是《增一阿含经 结禁果》中的一段,上顶瓶形覆钵,覆钵开八个圆形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覆钵之上有七重相轮,顶端宝盖象征天穹,阴刻北斗七星。1999年甘肃省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塔形制独特精美,内容丰富,体现了北凉国力鼎盛时期佛教艺术发展的水平,为现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傅博塔的最早实例,也是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的珍贵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

23. 北凉马德惠石造像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塔高34厘米,底径16厘米,北凉承阳二年(430年)建,砂页岩质,塔顶残佚。座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 菩萨 八身。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上部为圆柱状覆钵塔身、经幢柱,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增一阿含经 结禁果》一段36行,瓶形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座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中有武士装者。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上部为圆柱状覆钵塔身、经幢柱,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增一阿含·结禁品》,共三十三行。瓶形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其中四龛着通肩服装,作禅定相;三龛服装右袒, 作 说法相。七像皆只具项光。一龛菩萨着宝冠,袒上身,垂 帔 帛,有颈饰、臂钏和璎珞,下着裙,交脚坐,背后只具项光。尖拱龛,有龛柱、龛楣。1999年甘肃省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石塔内容丰富,纹饰流畅,是北凉时期佛教盛行在河西走廊的见证,其龛像上部浮雕八身飞天,是在北凉石塔中仅见的飞天形象,十分珍贵。

24. 西魏大统二年权氏石造像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造像塔高172厘米,大统二年(536年)造,三层塔身呈方形,楼阁式造像,每层之上有塔檐覆盖,檐角平直,无起翘,雕出瓦垄和屋脊。塔每层四面开龛,分别雕刻佛、菩萨、弟子、侍者及供养人。最下层刻有“大统二年岁次□□”之句。1999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塔为难得的带纪年的西魏造像塔,存世不多,而且是一石一层多级造像塔中最完整的一件,为研究北魏像北周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的转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25. 北朝东罗马鎏金银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银盘最大径31厘米,高4.9厘米,重3190克,圆形,卷舌,厚壁,圆足,曾鎏金,今已大部分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纹饰分为三个区域:外圈饰十六组相互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培植均匀而有规律,其间栖缀鸟及其他小动物;中间面积较小,呈环带状,内列十二个人头像,头像间饰有鸟及其他动物;中心部分有一直径约9.5厘米微微凸起的圆域,似用银片磨压成高浮雕纹样后镶嵌于盘心,图案为一倚坐于狮豹类猛兽背部的青年男性。他卷发无须,身躯健美,上部裸露,腹下裹巾,姿态优雅,神情闲适,所倚坐之猛兽,仰首张嘴,状貌凶狞,颈下鬃毛浓密似狮,圆足内底有属西方系统文字的刻铭。魏晋南北朝时期,东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仅《魏书》中就记载东罗马帝国使团曾三次造访北魏。1988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滩乡本山村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只银盘保存完好,出自东罗马时代,是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在国内十分罕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6. 隋石观音菩萨立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观音菩萨立像高132厘米,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 宝石 。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缨络交叉于腹前圆环中。下身系大裙,并在腹部翻出一截,衣纹疏朗。右手曲肘上举持莲蓬,左手下垂持净瓶, 跣足 立于座上。1999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造像刻划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这种单体的观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时期,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27. 隋大云寺佛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后的遗物,其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因为象征着“遗教不灭”,并具有灵验性,佛陀舍利就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佛教徒对于佛之舍利,存有难逢难遇之想,故愿意恭敬供养,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据史书记载,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给包括泾州在内的全国30个州分佛祖舍利并建塔供养,泾州因得14粒佛祖舍利,泾州大兴国寺遂建舍利塔,以石函供养14粒佛祖舍利于地宫之中。公元690年,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遂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并制铜匣、银椁、金棺成“五重套函”,于大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七月十五日将这14粒佛祖舍利供养于大云寺地宫之中。学术界、宗教界、考古界认为,泾川佛教文化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在同一地三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非常少见,泾川出土舍利次数、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堪称“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基地”,与敦煌佛教文化遥相辉映,构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格局。1964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唐大云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银棺椁的发现,是我国佛教考古界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将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开创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是佛教汉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佛舍利和佛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8. 唐五重舍利宝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组五重舍利宝函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在这套舍利石函的顶部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函身刻“延载元年”函铭。铜函形同石函,遍体鎏金,刻忍冬草纹。盖顶镶银莲花和桃形银珠。盖和身之间安有合页及银扣,挂鎏金锏锁。银椁覆瓦式盖,通体刻缠枝忍冬草纹,两侧各安两 圆环 ,底座围栏杆一周。金棺形同银椁,棺盖和棺身四壁用金片、珍珠、绿松石组成大莲花,周围衬饰小莲花和莲叶。1964年出土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水泉寺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组五重舍利宝函精巧华丽,光艳夺目,表现出盛唐金银细工的高度工艺技巧,是唐代金银细工中的精品,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

29. 唐敦煌写经楷书《大般涅槃经》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般涅槃经》是讲述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及其说教的佛教经典,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广为流传,在敦煌写经中也发现多件该经文的写本。此经卷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纵26.3厘米,横1173厘米,用24张硬黄麻纸书写,有木轴,从其精美的装帧和端严的字体推测为一部宫廷写经。经文首尾完整,卷首题“大般涅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卷尾题“大般涅经卷第 卅 二”。卷首下方有观款“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于右任敬观”。该卷纸质很好,用黄石打蜡 砑 光,厚实平整,“世”及“民”字已见避讳。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经卷保存完好,楷书修整,是一部宫廷写经,书法端正严谨,浑木古峻,字字珠玑,数千字始终如一律,不失行次,精美绝伦,堪称唐代写经的典范之作。

30.唐三彩凤首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壶高31厘米,胎呈白色,直口,细颈,口颈相交处作一风首,风眼圆睁,啄张噙珠,神姿英发。椭圆腹,高圈足。凤冠长伸至腹 为柄 。腹部两面的中央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圆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毛羽、花瓣的脉络。器身各部位,交错地施绘鲜亮的赭红、黄、青三种釉色,流光溢彩。三彩凤头壶的造型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而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文化的特征。1972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器融合中西文化风格于一体,是一件釉彩艳丽、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工艺品,独具魅力,是古“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繁荣景象的一个佐证。

31.唐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2年之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该石窟开凿时间虽然晚于敦煌莫高窟,但是我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直接由国君主持开创的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该铺造像原位于天梯山第3窟左壁龛。主尊坐佛高130厘米,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呈梯形折出,线条流畅,洗练写实,表现出衣饰质地的柔软厚重。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此像经后世多次重 妆 ,彩绘已然斑驳,但比例匀称,体态雍容,仍不失盛唐神韵。同窟中的胁侍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183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隆鼻小嘴,双唇紧闭,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上着袒右胸臂的紧身束带天衣,下着束腰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至腹前横两道,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180厘米。发髻耸起,余发呈三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飘落,羊肠裙层折贴腿,身体肌肉丰满匀称,略呈优美的“S”形。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第3窟左壁龛,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组造像制作精美,真实自然,属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作品,与莫高窟唐彩塑菩萨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唐代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数量比较少,更显得弥足珍贵,是天梯山石窟现存文物的代表作之一,国宝级文物。

32.五代石雕舍利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石雕舍利棺由质地细密的灰白砂岩雕成,高35.7厘米,长45.6厘米,宽19.4厘米,是用于埋葬佛骨舍利的,为前大后小的卧梯形,雕刻精致,敷以金、绿、白、红等色。此棺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组成,棺身两侧浮雕佛传故事,右侧为涅槃变,左侧为迎佛图,前后两侧各有线刻双扇门,两旁各有一天王守护。释迦牟尼侧卧于灵床,右肱曲枕,叠足而卧。周围浮雕佛母、弟子、侍者及飞天等,皆作悲恸欲绝,痛苦万分状;棺身左侧浮雕迎佛图,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祥云之上,神态安详,众迎者乐舞开道,一派欢快热烈的气氛,同涅槃图的沉重哀婉形成鲜明对比。1957年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石棺表面雕饰人物、神兽、花卉繁多,画风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构思精妙,尤其是对涅槃和迎佛两个宏大场面的处理,着意于人物姿势和神情的刻画,倾力于情景交融的气氛渲染,给观赏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显示了佛教文化同华夏文化的巧妙融汇,堪称精品。

33.辽镂空凤鸟纹金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镂空凤鸟纹金冠是高筒形状,冠体由四片花瓣形金片拼合成圆筒形;冠正面居中錾刻火焰宝珠、两侧为两只展翅鸣叫的凤鸟,冠两侧饰折枝菊花和变形去纹。冠顶正中缀鎏金金翅鸟,双足踩在莲花座上,鸟尾巴高高翘起,展翅欲飞。根据文物特点及其他线索,可以推断金冠为辽代帝后所戴之冕,出土地应该是内蒙。2001年征集,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金冠造型端庄、制作工艺复杂,造型优美,全国极为稀有,在西北地区的博物馆中仅此一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34.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变画就是依据佛经绘制的画,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此图画面高182厘米,宽127厘米,绢本设色。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 坐 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图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僧俗人衆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幅。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每幅画的右侧或左侧都有墨书榜题,说明所画内容。中间墨书经变文12行,题曰《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发愿文15行,题曰《绘佛邈真纪》,末题“于时淳化二年岁次辛卯五月廿二日纪”,即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据传出土于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图颜色鲜艳,保存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段落分明,既有唐的雍容华贵又有宋的秀美俊俏,构图上做到了统而不滞、活而不乱,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堪称是我国最早的连环画,国宝级文物。

35.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器高7.5厘米,口径23.3厘米,底径6厘米,敞口,弧壁,圈足。施青釉,足底露胎,胎呈香灰色,胎釉结合致密。碗内刻折枝牡丹花,花叶茂盛,互相缠绕,碗外壁刻牡丹花叶,刀锋犀利。圈足旋刻规整、利索。传世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器胎壁较薄,质地坚硬,釉色匀净厚润,线条活泼流畅,有很强的 的 立体感,当为耀州窑鼎盛时期之作,是宋代耀州窑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代表了耀州窑刻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36.北宋磁州窑虎纹瓷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瓷枕大多为生活用具,创于隋,宋、金、元特别盛行。磁州窑的瓷枕颇为著名,枕底往往有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等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的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瓷枕上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如《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等,作为北方瓷器的代表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甘肃省兰州市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磁州窑“张家造”的白地黑花枕较多,但带年款的稀少。此枕枕面上方题写“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十六字,是“张家造”瓷枕中带纪年款最早的一件。

37.西夏黑釉剔刻牡丹纹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罐高26.5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5.4厘米,大口,圆腹,圈足。器物胎体厚重,胎质较粗,上半部施褐釉,下腹部露胎,上腹部饰剔刻缠枝牡丹纹。传世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罐剔花技法简练,线条流畅,构图丰满,造型沉稳、俊美,于雍容大度中又呈现几许豪爽与粗犷,是一件融合西夏民族特点与中原瓷文化的佳器,是西夏黑釉剔花瓷的代表。

38.元八思巴文虎头圆符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牌为铁质,通高18厘米,圆牌直径11.7厘米,重249克,文字和虎纹毛发上镀银,为传递军情的使者佩戴,作为取信于沿途驿站的凭证。圆牌上部为弧齿叶端形趺座,座顶有用于系绳佩带的椭圆形活环,系环牢固而灵活。趺座两面都有微微凸起的正面虎头、前爪和云气纹,属于浮雕,虎头上毛发冲天,浓眉大鼻,两眼圆睁凸出,厚唇大嘴,略微张开,威武而含蓄。符牌上的八思巴字应该是预制好的银字,嵌入按字形镂空的牌体上,所以符牌两面文字一正一反。这种活环在今天看来很普遍,但是在元代能有这样的工艺实属难得。传世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元代符牌流传至今极为罕见,世界范围内也不过三四件,这件符牌制作工艺精细,从造型设计到制作工艺都让 今 人叹为观止,是一件珍贵的元代驿站通行证。

39.元莲花形玻璃托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件盏托中盏与托各一件,其中盏由普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口、腹部为七瓣莲花式,底为假圆足,底心微内凹,以尖锐的莲瓣尖组成口,整个器型仿佛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托的内圈为八边形,斜内凹,口沿稍扬起,作八瓣莲花状,瓣尖亦尖锐,平底,颜色比盏略浅。此套盏、托以模铸法成型,但其体内均有大量的气泡;尖锐的瓣尖成为其造型上区别于后代的一大特点。1972年出土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汪世显家族墓葬第二十号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可将其视为元代玻璃器的标准器,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国宝级文物。

40. 明永乐铜鎏金菩萨坐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像高20.3厘米,头戴花冠及发髻冠,菩萨面部广额丰颐,双目微垂,面容慈祥。身披帛巾,胸部前饰缨珞,衣纹弧线流畅优美,下裙宽大贴体,结跏跌坐于深束腰仰覆莲台座上。莲台座底下阴刻“大明永乐年施”铭文,当为明代朝廷赏赐给西北地区藏传佛教领袖的贡品。传世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菩萨像整体结构匀称,雕刻细腻精致,虽保存着元代阿尼哥“梵像”的影响,但造型已趋于妩媚,标志着内地汉化藏传佛教艺术的成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