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人生伴侣?如何寻找真爱?在这个问题上,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可资借鉴的成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珍爱友婚缘:如何寻找意中人

在梳理以往这方面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心底感到遗憾。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对许多事物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形成了当今分门别类的各种学科,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然而,在这个关乎人类幸福的重大问题上,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研究成果,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而言,能够给予人们科学帮助的,都实在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关乎每一个人切身幸福的问题与在研究中得到的重视如此不相匹配呢?思考其中的原因,至为重要的一点,应该在于千百年来,选择伴侣的权利不掌握在当事人手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千百年来被看作男女结合天经地义的方式。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因此也就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箴言。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年轻人自己选择伴侣这种自然的活动,却成了寡廉鲜耻的不道德行为。在中国,青年男女自主选择配偶,是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事物。当时,这样的实践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的一些知识青年之中,社会主流舆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仍然是旧观念占统治地位。
蒋介石、刘少奇和鲁迅,作为20世纪初中国青年的佼佼者,他们的第一次婚姻,可以使人们一窥那个时代男女青年选择配偶的社会环境。

珍爱友婚缘:如何寻找意中人

蒋介石第一次结婚时14岁,父母为他选择的妻子叫毛福梅,比他大5岁。婚后蒋介石对毛福梅的感情非常冷漠,屡屡提出离婚都被他的母亲阻止,为此曾萌生过出家为僧的念头。蒋母一去世,蒋介石即提出与毛福梅离婚,毛福梅和亲戚们却坚决反对。蒋介石虽然权倾一时,但在个人婚姻问题上,不仅母亲在世时难以如意,母亲去世后也是延宕了多年愿望才得以完成。

刘少奇19岁在外地读中学时,母亲为拴住已许身革命的小儿子的心,在邻村说了一个姓周的姑娘,以自己病重为由把刘少奇哄骗回家。刘少奇踏入家门,看到母亲健康,却不得不走进洞房。洞房花烛夜,刘少奇坐了一夜板凳,对姑娘讲解婚姻自由的道理。可怜的农家姑娘哪里听得懂这些新思想,整整啼哭了一夜,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回到娘家去。可怜的周姑娘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求刘少奇将来有了儿子,送一个给她养老。后来,刘少奇把与何葆贞所生的长子托给了周氏。

1906年6月,在日本仙台留学的鲁迅,忽然接到母亲的来信,说自己病重让鲁迅速速返家。鲁迅回到家,却发现母亲正在为他张罗娶媳妇,新娘子名叫朱安。新婚之夜,鲁迅通宵达旦地看书,第二天就搬到母亲的房里睡,数天后回日本继续求学。此后,鲁迅在外地奔波,朱安在绍兴老家做家务,奉养着鲁迅的母亲,两人“无爱”地生活了20年。

一代骄子尚且如此,芸芸众生就可想而知了!

20世纪40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农村,自由恋爱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和提倡,情况开始有了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珍爱友婚缘:如何寻找意中人

1943年,作家赵树理出版了一个中篇小说,名字叫《小二黑结婚》。小说来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真实故事:村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美丽的姑娘小芹相爱,双方家长以八字不合为理由反对。村上有个流氓恶棍,调戏小芹没有得逞,就暗地里使坏,看见小二黑和小芹在砖瓦窑内商量事情,就以通奸的罪名把二人抓起来送到区政府。区长问清了事实,惩办了流氓恶棍,教育了小二黑和小芹的父母,二人终于如愿以偿。

小说出版后,引起强烈的轰动,人们争相传看,先后被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影响,就在于它改变了沿袭了千百年、当时仍然被广泛采用的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方式。

改变观念从来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小说中的小二黑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真实的故事中,却是被同村人以伤风败俗为名惩罚致死的。这就是当时的现实。现实的残酷性,甚至延伸到小说《小二黑结婚》的出版过程。

小说完成后,赵树理把书稿送给时任中共北方局秘书长兼党政教育主任的杨献珍征求意见。杨献珍看完后,推荐给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兼北方局代理书记的彭德怀和夫人浦安修。彭德怀夫妇看后十分赞赏。浦安修当时负责妇救会工作,彭德怀就让浦安修以北方局妇救会领导人的身份,把小说推荐给根据地太行新华书店。浦安修亲自前往,还破例打出了彭德怀和杨献珍的旗号,希望能够促成此事。然而,不知道是新华书店的编辑们对这样的题材有什么想法,还是其他别的原因,书稿送去后如泥牛入海,很长时间没有丁点儿消息。
杨献珍和浦安修商量,决定请彭德怀直接出面。彭德怀听完事情的经过,便亲自为小说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研中写出来的通俗作品还不多见”,请北方局宣传部部长拿着题词去新华书店“交涉”。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小二黑结婚》才最终得以与读者见面。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口头上也赞成青年人自由恋爱,但是遇到具体的事,旧的观念又会跳出来作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地方的工厂、机关和学校,还在禁止青年男女恋爱。当时,有学生问某大学辅导员:“大学不让谈恋爱,工厂不让谈恋爱,那让年轻人到哪儿谈恋爱?”辅导员给了一个神回复:“我们不提倡谈恋爱,提倡学雷锋。”一时传为笑谈。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男女结合还是要靠媒人介绍。即使自主恋爱的,往往结婚时也要请个媒人,不这样似乎就不合“规矩”,就会有人说“闲话”。

在一个人们普遍认为刮风下雨由神仙决定的社会,不会有活跃的气象科学研究。同样的道理,在一个男女自由恋爱被视为不道德行为的社会,也不会产生如何寻找真正爱情的研究。

寻找真正的爱情,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追求的梦想。然而,如何寻找真爱的研究,却是一个新的课题。从接触到的资料看,从20世纪起,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研究男女相爱现象。这些关于男女相爱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称为“社会学统计式”研究。这种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者设计好问题,发给选定的人群,再将受试者的回答进行归总。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在美国出现,最有影响的研究者,一个是美国印第安纳州教授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1894—1956),他和他的同事通过对大约18 000人的访谈,了解人生各个阶段有关性的问题,于1948年出版了《人类男性性行为》,于1953年出版了《人类女性性行为》。一个是美国性社会学家雪儿·海蒂(Shere Hite,1942— ),她采用匿名问卷的方式,调查人们在性活动方面的心理感受,于1976年和1981年先后推出大型性学研究报告《女人篇》和《男人篇》。这类研究虽然也涉及男女相爱的问题,但关注点主要是人的性行为,研究主要采取收集数据和描述现象的方法,为男女相爱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

第二种类型称为“心理学分析式”研究。这种研究多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爱情中的现象,对其中的原因作出解释。这种研究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派别。一种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以性变态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各种病态的表现和治疗过程,推及男女相爱的原因。其中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理论,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另一种以正常的爱情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方法对爱情现象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比较重视爱情过程的细节,许多结论对人很有启发。

第三种类型称为“传统美学描述式”研究。传统美学追寻作为万美之源的“美本身”,并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概念。传统美学描述式研究,把这些概念移植到对爱情现象的研究中,根据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划分,把爱情作为社会美的内容进行研究,然后论述爱情美、男人美、女人美等各种类型的美,对爱情的过程进行美学式的描述。

总体而言,社会学统计式研究和传统美学描述式研究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现象的收集和关注,较少分析其中的规律性。心理学分析式研究较之前者,具有更多的对规律的揭示。不过这种研究的规律,多着眼于爱情的细节,比如“女孩约会6次才能作出决定”“周三晚上容易约会到姑娘”“男人喜欢微笑的女人,女人喜欢骄傲的男人”等,较少从宏观上揭示男女相爱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