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12载,为的是百花芬芳;

而很多家庭为了孩子求学之路,虽谈不上砸锅卖铁,但也把家里拖得很窘迫。

有的孩子,天生不愁金钱问题,一辈子衣食无忧。

奖励方案通知: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给考生奖励8万元,给家长奖励2万元;考入除清华、北大外的985院校学生,考生奖励4万元,家长奖励1万元;考入211院校的学生,给考生奖励2万元,给家长奖励1万元;考上一本的,考生奖励1万元。

如此高额的奖励,在农村实属少见,而这样的奖励方案却发生在陕西某村子,让很多网友羡慕地称道:又是人家的村子。虽然带有几分调侃,但也十分羡慕别人。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裴家峁村,在6月份实行的一份读书奖励制度,引得一片热议。

具体内容是:凡是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奖励考生8万元,顺便奖励父母2万元;考入985的学生,奖励考生4万元,家长1万元;考入211的学生,奖励考生2万元,家长1万元;考入一本院校的也可以得到1万元的奖励。

但奖励有条件限制,奖励对象必须为户籍在裴家峁村的初、高中学生,如果户籍不在本村的当地考生,是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出此激励制度,目的也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考一个好的大学,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村子都是不错的。

也是为了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教育人才的一种不错的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目前来说,乡村努力培养大学生,实际对乡村没有太多的利益,最多博个美名,山窝窝飞出的金凤凰,基本没有一个会再落回山窝窝的,都奔着梧桐树飞去了。

有些大学生发誓要毕业回老家振兴乡村建设,可是4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这些人的初衷,开始留恋城市的生活和精彩,都不愿意再回到乡村。

人的意愿,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我有个表姐,她是80年代的中专生,工作后,半工半读,考到了内蒙古的一所本科院校,最后考到了研究生,由于学习比较刻苦努力,得到了院校导师的欣赏,推荐去德国工费留学,前提是要签订信用合同,学习三年后要回国工作。

合同签订好后,也顺利得到了德国,前两年还在言语之间表示,明年就可以回国了,可是到了第三年,结果变了。由于毕业论文比较有亮点,得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导师看中,邀请她去美国留学。

最后,三年德国学业完成,由于和国内有三年的合约签订,最后只有违约赔偿,可是依旧没有留住她。虽然没钱,但还是做了赔偿后,再次去了美国深造,获取博士学位,由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顺利拿到了美国绿卡,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像我表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都是国家为了培养精英,公费留学,结果钱花了,人才却没留住,有点像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

对比一下她没出国之前的雄心壮志,留学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国家做贡献。随着在国外几年的经历,她的意愿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 改变了很多,也可能也是眼界和格局改变所引起的。

这样的道理放在乡村和大学生的关系上,同样道理。村子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头来可能一辈子都不回村子几次。自从政府推荐村官制度,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做村官呢?很多村官都是大学意向生,并不是本地的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心最美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裴家峁村的政策值得鼓励,但也要量力而为,不要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拖慢了村子的经济,最后还没有得到几个回村发展的毕业生。

放远一点看,村子也是为了社会培养人才,就算没有为村子做贡献,至少为国家做出贡献也是值得的。

很多网友为该村的鼓励政策竖大拇指,夸赞这样的村子难得,带有醋意的调侃:“哎,怎么又是别人的村子,我咋就没有遇到这么美的事情。”

这样的政策无疑是惠民的,也解决了那些因为家庭贫困,而耽误学业的优秀学生读书的问题。

也希望,社会各机构、各组织都能成立一些有助于学习的组织,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写在最后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裴家峁村的政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为百姓办实事的村委会,所说不一定每一家都有学生,但是为了全村的发展,能有这样的态度,难能可贵。

也希望在这样的村支部带领下,裴家峁村能日新月异,越来越好。

同时也希望,全国村镇都能有更多的惠民策略,让乡村教育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