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县丛林沟(现万盛丛林镇)的山岭中,有一个名为海孔的天然大溶洞,高18至30多米,宽18米,纵深300米,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还有一条清清溪流从深处淙淙而出,洞外四面青山环拥,红叶映山,风景幽绝。
1938年的一天,这里的幽静被打破,突然热闹起来,一条长约7.6公里、连接川湘公路的盘山公路修来了,运来机器设备和材料,在洞里建起一幢1200平方米三层高的楼房,洞侧面的小山洞内安装了柴油发电机组,洞口的山上还种了大量的青冈树,从空中根本看不出这里有洞。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海孔洞成为了一座隐秘的工厂,有职工1200人,民工200人,设有车间10多个,取名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内部惯称南川飞机厂或简称第二飞机制造厂,对外通讯信箱为“南川丛林十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孔洞远景

这个建在山洞的第二飞机制造厂原为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1935年由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建,也称中意飞机厂,1937年春建成投产,厂址在南昌市东郊老营房。抗战爆发后,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遭受日本海军航空队的轰炸,南昌又濒临抗战前线,意大利与日本还是同盟国,因此意大利员工全部撤回,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将厂西迁重庆。
1937年11月8日,重庆航空站站长张式群致函南川县政府:“查南川县属附近有一个可容2万余人之山洞,地形隐蔽,能否适宜储藏军用品?”11月17日,南川县长陈文藻函复:“本县山洞颇多,而最适宜储藏军用品者,尚推丛林乡属之海孔洞,交通便利……外可筑城墙,以资防守。”1937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总务处,派少校副官廖一民前往实地踏勘,决定征用海孔洞附近田地3000余亩作军事基地,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迁到海孔洞。为保证安全,除飞机厂员工外,任何人不准靠近洞口,洞口架有机枪,山顶设有岗哨,并建有防空、战壕等工事。为防止日本特务渗透窃取情报,附近村民进出洞外的海孔坝,胸前都要别戴布条制作的胸标。
抗战期间,日军获悉南川建有飞机制造厂,1939年至1942年期间,日机分8批、180余架次,飞临丛林沟上空寻找飞机制造厂,均未找到目标,后向南川县城及小河乡、乾丰乡、石溪乡等地投弹584枚,炸死218人,炸伤386人,炸毁房屋1439间,又分4批、119架次,在丛林沟毗邻的綦江县城上空投弹200余枚,炸死130余人,炸伤270余人,炸毁房屋1000余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海洞近景

第二飞机制造厂建在海孔洞后,主要是仿制、改制飞机。1939年仿造苏伊-16驱逐机3架,送到重庆广阳坝机场试飞成功。1940年春,又将单座的苏伊-16机改造成双座教练机,试飞成功后投入批量生产,当年正是民国二十八年,故命名为“忠28甲式教练机”。同时,还仿造了德H-17中级滑翔机和Diekson初级滑翔机。在海孔洞的9年时间里,第二飞机制造厂共仿制、改制飞机与滑翔机69架。
1941年冬,厂里成立新机试造室,工务处长林同骅担任主任,顾光复、高邦俊任副主任,带领20多位工程师和技工开始自行设计制造飞机,1942年秋完成总体设计,1944年8月试造出飞机,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运输飞机,命名为“C-0101运输机”,也称“中运一号”。飞机全长11.05米,起飞重量约4.6吨,包括2位驾驶员可搭乘10人,航速每小时283公里,飞行高度4572米。抗战期间因为金属材料匮乏,飞机为木质与金属混合结构,机身、机翼和尾翼用银松树木作骨架,外用桦木三层板蒙皮,副翼和襟翼则用铝合金制作。飞机在海孔洞内试车多次,发动机声音震耳欲聋,成千上万只栖息在洞内的雀鸟惊恐飞出,好几天不归巢。海孔洞附近没有试飞机场,技工们把飞机拆散,分装在几辆汽车上,运到几百公里外的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重新装配后试飞。为躲避日机轰炸,装运飞机的车队白天隐蔽起来,夜晚行驶,经过七八天的周折,终于到达白市驿机场。试飞一次成功后,1946年底,移交给空军空运大队。随后,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在海孔洞内对中运一号设计进行改进,试制了中运二号、中运三号运输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胜利后,1947年底,第二飞机制造厂迁返南昌,海孔洞中造飞机的设施被全部被拆走,留下空荡荡的厂房,人声鼎沸的山间又恢复了原来的幽静。
1965年国家三线建设期间,海孔洞以特有的优势,又被军工企业选中,晋林机械厂从山西太原迁来此处落户,海孔洞里又生产出机枪、大炮,再一次成为当时尖端武器和重要工业的摇篮。2003年,因发展需要,晋林厂整体迁往四川彭州,几万人的城镇重新回到了僻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自行研制成功的运输机中运—C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