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顾天杰

把企业骂一百遍 用处不大

疫情产生的蝴蝶效应,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最近《新闻晨报》的一则调查进入了大众视野,记者走访了多家企业,询问了好几位新冠出舱人员的招工歧视情况,文章标题是:

“进过方舱的不要、阳过的不要” !晨报调查:招工市场上存在对新冠阳性康复者的歧视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章里打工人小陈6月1日出舱后四处求职,至今没有成功。

小旅馆发现他最近有两次阳性核酸记录,不让入住。

电子厂、快递员、保安都不太愿意招收过往阳性的出舱患者,即使现在身体很健康。

小陈也试过去劳动力市场求职,却被中介要求查看手机里的过往核酸记录。

这种歧视已经在武汉疫情时期上演过一次了,当时挂着“鄂”字牌照的汽车,被其他城市居民看到后直接报警。

也有人说在疫情后治好了新冠,公司却不让回去上班,最惨的连小区门都进不去。

新冠并不会直接导致如此多的次生灾害,它只是众多传染病里的一种,为何到了2022年的今天,患者还是被如此特殊对待?

从普通人获取信息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大量的官媒或重量级媒体,来反复进行普法。

我们当然了解: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也明确,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这很有用,有时候也确实没啥用。

如果有更加落地的措施出台,那就更好了。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歧视或者不歧视的关键,在于两个字:

成本。

如果招了很多曾经感染过新冠的员工,将会导致潜在成本极高。

一旦有一名员工复阳,就会导致几十上百人的密接和次密接,全都一律要被无条件转移到方舱或者居家健康观测。

然后工厂停工,产生几万、十几万、上百万一天的停产停工损失。

或许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小微企业并不会因为员工复阳直接破产,还能多撑两个月,大中型企业也可以依靠闭环管理,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员工阳性导致的损失。

但这始终是不可持续的,根据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对于当下的企业来说,风险和成本是开工后第一考虑因素,与其做好员工感染的应急措施,不如从源头上杜绝这种风险,优先选择没有感染过的健康员工。

在市场化经济的大前提下,想方设法降本增效,减少损失风险,熬过疫情寒冬,难道企业这么做也是错的?

在《新闻晨报》的记者调查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大企业的名字,迪士尼、富士康、大金、欧姆龙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劳务中介公司的说法,大企业完全可以一律否认。

想要真正消除新冠歧视,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政府协助有感染者的企业,将实际付出的成本降下来。

对于愿意招收过往阳性患者的企业,适当给予补偿、谅解和激励措施。

王阳明说: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新冠歧视已经逐渐扩散开来,很可能成为一种类似甲肝、艾滋病歧视的长期社会问题,造成更大的困境与撕裂。

新冠和这些疾病的区别在于,人们恐惧的并不是疾病本身,因为致死率确实很低,而是感染后长期“绑定”的阳性检测记录。

或许未来可以考虑一定周期后,完全隐藏感染者的核酸检测记录。

无论大中小型企业,都不应该成为新冠歧视的背锅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舱之后 生活继续

在2022年3月1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说,新版诊疗方案调整了感染者出院、解除隔离的核酸检测数值“标准”,此外,她明确指出:

基于我国对于复阳患者的研究,流调的资料显示,这些患者也没有再造成疫情的传播和传染。

33年前,上海曾经有过一场史无前例的甲肝大流行。

那是1988年1月。

1月中旬,上海出现第一例本土甲肝病人,之后每天以100-200人的速度激增,后来演变成每天1000例,直到1月底变成每天10000例新增。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只会反复重演。

2月1日,新增病例暴涨到1万9千例。

这已经远超当时上海医院的承载能力,每一位来看病的人,都伴有发热、呕吐、乏力、脸色发黄等典型甲肝症状。

于是上海市政府要求全市大中型企业腾出仓库,开办临时隔离病房,收住甲肝病人。

由于中小学放寒假,有的学校就把教室改造成病房,小旅馆也被要求协助腾出空房间接收病人。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2022年,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被临时改造成了方舱,用于接纳新冠感染者。

(来源:中国会展)

当时的上海居民尤其恐惧,如果听说某一户人家出现甲肝病人,同一幢楼里的邻居上下楼都不敢扶栏杆,少数病人家庭甚至会被邻居“孤立”。

一直到月中旬,甲肝疫情终于被有效控制,再到5月13日卫生部门做出统计,有310,746人发病,31人死亡。

在后续的调查中,流行病学家、微生物学家和传染病专家进行大量综合考证分析,总结出了这次甲肝的特点:

1.来势凶猛,发病急。 2.病人症状明显,90%以上出现黄疸。 3.发病主要集中在市区,患者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83.5%。 4.80%以上的病人有食用毛蚶史。

于是医生们将传染源头锁定在一种鲜美的食物上:

毛蚶

上海市政府经过调查显示,1987年底,环沪城市江苏启东毛蚶大丰收,以低廉的价格和海量的供应进入上海市场热销。

那一年,启东水域同时也受到了大量人畜粪便污染,毛蚶吸附能力极强,可浓缩甲肝病毒29倍,并且在体内存活长达3个月。

可怜的上海居民就这样中招了。

甲肝流行曲线在1988年1月和2月出现三个高峰。

(来源:原上海市卫生防疫站)

甲肝大流行之后,上海给全市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卫生知识宣传普及运动。

对甲肝的恐慌心理很快从上海蔓延到了兄弟省市。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上海生产的食品饮料没人敢吃。上海运往外地的蔬菜被扣留。飞机火车上标有上海生产的食品饮料,被乘客当作垃圾扔掉。

想住旅馆?对不起,客满。 想下馆子吃饭?对不起,没座位。 想在北京开会?对不起,单独划定区域。

然后纸媒就下场亲自辟谣了,说没有疑虑的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慢地,时间消化了一切。

上海本地人和外地居民终于也不再害怕甲肝,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药物研发,甲肝变成了一种可控制的传染病。

根据《2021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显示,鼠疫、霍乱、SARS、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9个大类的传染病,依旧被列入甲、乙传染病。

传染病从未消失,只是隐藏在了角落里。

中国目前西安、浦东已经陆续出现了新冠最新变种的BA.5毒株,它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强感染力毒株。

通常医学界认为,新冠毒株导致的感染,病人R0值高于12,就会被定义为传染性极强,物理隔离已经几乎无法阻止其传播。

过去一个月,BA.4、BA.5正在欧洲掀起新一波感染潮。

央视新闻报道,法国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一度突破20万例,其中12%的新冠确诊病例属于重复感染。

无论是33年前的甲肝,还是15年前的SARS,亦或是3年前的新冠。

我们可能一直在尝试学会了一件事:

如何与强力传染病共存。

就像宫崎骏说的那句话一样: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