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个人是幸运的,他身在秦末暴乱之中,现在身上免不了流氓的性格。在同行项羽残暴的衬托下,刘邦竟然能落得宽厚的美名,功成名就之后汉朝建立,他就开始拿起屠刀向昔日功臣下手。

就连在项羽鸿门宴上,为刘邦挡刀的樊哙也险些遭到他的毒手。在刘邦那么多功臣之中,却唯独只有一个人得以善终。他就是著名的汉初三杰,萧何。萧何有什么本事让刘邦不杀他?

难不成是因为萧何过于幸运,屡次躲过了刘邦的屠刀,才得以最后安享晚年的?并没有,当你纵观萧何这个人的一生,你才会发现他身上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这个优点足以让他不至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萧何逸事

大多数人对于萧何的唯一印象就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关于这句成语典故到底讲的什么,大多数人也是一知半解,其实这里面几乎涉及了韩信的一生。

1.成也萧何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呢?韩信最开始是作为逃兵来到汉中被刘邦接纳的。当时的韩信也没有什么出众的战绩。所以刘邦只是体恤韩信千里投奔,随便封了他个看管仓库的小官。

结果韩信在军中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功,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被耽搁下去了。大丈夫志在四方,韩信觉得自己做事一直不受刘邦重用,那倒不如另择明主,韩信便趁着月色悄然离去。

没想到这些事情被当时受刘邦器重的萧何知道了,萧何便骑马去追韩信,费了好大劲才追上,把他劝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月下追韩信”。追回韩信以后,萧何开始极力向刘邦举荐这个人。

终于刘邦答应见韩信一面,二人相谈过后,刘邦发现韩信就是自己心里所想的大将。没过几日,刘邦便建了一个拜将台,正式封韩信为大将军。此后韩信百战百胜,有军神之名。

韩信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萧何。若是没有萧何慧眼识珠,月下追回韩信。想必韩信就不会为汉朝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就是“成也萧何”的典故

2.败也萧何

那么关于“败也萧何”呢?这里面就涉及到汉代建立以后的事情,汉朝建立以后,军功赫赫的韩信自然也被刘邦封为了楚王。随着时间的过去,刘邦也开始猜忌部下,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韩信。

刘邦先是用计捉拿的韩信,又因为没有罪证,只能无奈将韩信放了,不过削去了他的王位。这时候的韩信才意识过来,刘邦对自己怀有巨大的杀机,既然刘邦不仁,就休怪韩信无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信勾搭上了陈稀,陈稀后来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反长安内部空虚。这个时候韩信就准备好谋反,没想到走漏了风声给吕后。吕后立马派萧何进宫商议,最后决定由萧何出面,让韩信进宫。

韩信面对昔日的恩人,如何能够起疑?便傻乎乎地跟着萧何进了宫,没想到他立马被埋伏在宫门口的士兵当场拦截。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到宫里就地伏法,韩信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汉初三杰

韩信在第一次被刘邦捉拿以后说的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几乎是将各朝各代君王阴暗之面刻画得淋漓尽致,需要部下的时候,君主就高封爵位,社会安定了这些部下就成了君王眼中钉。

1.韩信和张良下场

韩信的下场在前文中也有提到过,这里再多提一句,虽然韩信被刘邦称为汉代三大开国功臣之一,然而韩信也是刘邦最为忌惮的人,已经他手握重兵又善于布兵打仗,对汉代江山极为不利。

所以当吕后与刘邦联手,终于把韩信这个潜在的祸端解决掉之后,吕后甚至下令,将韩信的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诛杀以绝后患。相对于韩信这种悲剧收尾的角色,身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就不一样。

张良最早跟随刘邦是希望能复韩国,不过到后来张良觉得跟着刘邦也没什么不好,也就长期跟随下去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最中肯的。

然后张良过于高超的军事才能,其实对于君王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况且张良最开始并不是跟随刘邦,只是与刘邦走得近。张良是一个懂得顺应时势的人,对于刘邦的封赏,张良一概不受。

张良最后的结局就是他看透了局势,自己请求归隐山林不再过问朝政。其实张良这一做法无疑是最好的,伴君如伴虎,谁也不知道这个混乱的朝廷里会出现什么。因为张良高超的情商,也让他得以善终。

2.萧何下场

与前两位相比,萧何的下场或许就相对好了很多。他一生也曾位极人臣,紧紧依附刘邦左右,虽然多次引来刘邦的猜忌,但是屠刀始终没有挥向他,也让这一代老臣得以安享晚年。

刘邦为什么会对萧何手下留情?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刘邦私人感情占据的更多,毕竟萧何在刘邦创业初期,可是把一大家的性命都跟押宝一样地押在了刘邦身上,这感情如何能忘?

更重要的是萧何在军中没有太多的威望,也就是说军队里的人其实并不买萧何的账,自古文臣与武臣就不是一家人。刘邦自己心里小算盘打得好,萧何除了功高什么都没有,留着养老便是。

也得亏萧何平日里礼贤下士,这才有许多人在萧何犯事以后,还在积极为他谏言。刘邦老了耳根子自然也就软了,听着大臣们在表达萧何与自己十几年的感情,最后也就决定放了小何让他得以善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萧何优点

萧何有什么优点呢?他最为突出的优点就是理性,在面对刘邦的封侯时,哪怕刘邦对他开小灶也能坦然自若地接受。在得知自己的功劳过于盖主后,理智的决定给自己的名声抹上污点,这就是一代贤相。

1.自降污点

萧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功高盖主的?还得从萧何退还封邑那年说起,刘邦50多岁才举兵谋反,60多岁又要到处领兵打仗,也算是十分劳累的,那一次刘邦去讨伐叛将英布。

令人奇怪的是,每次粮草到达前线,刘邦都会问随行将领:“萧相又在做什么呢?”将领也十分奇怪,说:“萧何除了积极筹备军需,还在安抚百姓。”每次刘邦听了都默不作声,若有所思。

等到萧何知晓的时候,他也是满心疑惑。后来在他的幕僚提醒下,小何这才知道刘邦的真实想法。原来刘邦害怕萧何到处收买人心,然后试图举兵谋反。帝王猜忌最是可怕,连萧何都不能幸免。

萧何根据幕僚的建议自毁名声,违着本心开始做贪官,带着自己的部下到处强买强卖从中牟取暴利。刘邦刚回朝,御状直接告在了他脚下。刘邦心里清楚,把这些烂摊子直接丢给了萧何,也就不再过问。

2.得罪刘邦

萧何围着本心祸害了百姓,心里怎么都过意不去,总想着帮老百姓们干点实事来弥补一下之前的过错。恰逢当时刘邦想要修建私人花园,“民以地为生”,那片肥沃的良田给刘邦拿去盖花园实在是有些不妥。

萧何就去请求刘邦不要修建花园,把那片良田拿来给老百姓种地。殊不知,他之前精彩的演技也就因此破功。刘邦大怒说:“相国你是一个形象,我不过就是一个纣王罢了!”

萧何因此锒铛入狱,这下子萧何的前途就凶险了,别说能不能出来,就是他之前干的那一些为了自保而污化自己的事情,随便挑出来一件都够他死一次。刘邦真的想杀萧何吗?至少当时是这样想的。

然而萧何平时礼贤下士,帮助过不少朝中人。如今这些人就开始为萧何上折子。刘邦自己也察觉到萧何其实并没有那个意思,是他太过分了。在群臣的劝说下,刘邦最后释放了萧何。

萧何也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释放,第一时间并没有打道回府,而是蓬头垢面地跑去向刘邦请罪。刘邦看见萧和这狼狈不堪的样子,心里自然就软了,不轻不重地说上几句就放萧何走了。

总结

萧何是汉初三杰里面,唯一一个结局相对好的人物。相比于韩信被猜忌而死,张良被迫神隐山林不再过问政事,位及相国的萧丞相最后却得以留在长安养老,萧何所展现出来的优点是很多人都没有的。

理性地看待任何事物,就不会在身居高位的时候想着权利与财物,也不会因为帝王的猜忌便打算带着家族走上灭亡的道路。一代名臣萧何,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后世众人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