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

“不结婚和嫁错人,哪一个更可怕?”

网友们纷纷留言,说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和想象中不同的是,不结婚好像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潇洒,而后悔嫁错人的人,又羡慕那些围城外的人。
其实,婚姻并没有那么可怕,关键是要遇到对的人。

曾经一个人就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两个人一起面对;

曾经只能独自体会的快乐,如今可以和他一起分享。

对于婚姻,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将就。
想起前段时间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

而在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是24.89岁。

10年的时间里,中国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何止晚婚,有的甚至都不愿意结婚了。

让人忍不住发问:“这届年轻人究竟怎么了?”

其实,许多年轻人口中的“我目前不决定结婚”,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在我还没弄明白之前,我不会轻易结婚。”

那些嘴上说着“智者不入爱河”的年轻人,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清醒、更笃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年轻人婚姻观:

不轻易结婚,不随便离婚

网上有人曾问过一个问题:“年轻人不结婚是不负责任吗?”

下面有个回答直戳人心:

“与其说年轻人不负责任,不如说他们太想负责任了。

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对婚姻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会轻易将就,更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比起老一辈结婚看重门当户对,他们更看重三观和精神上的共鸣。”

之前有一项针对90后的调查:“你认为婚姻中什么最重要?”

调查结果让人意外,三观远远超越了性格外表、经济条件、学历水平,稳居第一。

综艺《90婚介所》,是一档面向年轻人的交友节目,由著名的《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主持。

节目里一共设置了四个房间,分别是:过去、未来、兴趣与价值观。

这当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价值观房”。

年轻人会用聊天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究竟是不是那个“对的人”:

比如,他们会讨论“在你心中谁更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男朋友说不喜欢猫,你会为了他放弃养猫吗?”

还有关于孩子的生养问题:

“婚后到底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要?生了谁带?”

年轻人之所以这么小心翼翼,就是怕行差踏错,耽误了自己和对方,也辜负了婚姻。

如果草率进入婚姻,婚前那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婚后都有可能成为分崩离析的炸弹。

结婚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巴菲特说过:

“你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

在选择伴侣上,如果你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

而且,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选择什么样的人结婚,等于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同样地,婚姻也是需要经营的,它需要两个人,以成熟的心智,理性的头脑,赤诚的真心,一起守护,年复一年。

对婚姻有全面、充分的认知,才是对自己、对婚姻更好的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愿结婚的孩子背后

都站着不相爱的父母

如果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

离婚似乎成了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其实,和年轻一辈相比,上一辈的人往往不轻易离婚。

因此有人感慨:

“上一辈的人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想要修,现在则是什么坏了都想着换。”

难道老一辈的爱情比年轻人更坚定、更动人吗?

或许只是因为老一辈在面对缺点时更懂得“容忍”。

作家毕淑敏说过:

“婚姻是需要忍耐的,长久的持续的充满定力的忍耐。

忍耐一个任性的姑娘成长为干练的妻子,忍耐一个办事不牢的小伙子成为坚如磐石的汉子,忍耐孩子在啼哭和不断摔跤中长大。

忍耐彼此的白发和倦怠,忍耐性格的摩擦和裂变,忍耐孤独与风寒。”

很多过来人都会说,婚姻拼到最后就是一个“忍”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婚姻需要无底线的包容。

微博上曾有个讨论:你从父母的婚姻中学到了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答引用了电影《春潮》中的一句台词:

“不想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不想做妈妈那样的女人,不想生自己这样的孩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父母。

如果父母的关系很糟糕,孩子对亲密关系就会生出抵触心理,没有自信可以去经营好一段关系。

前几天,和朋友们聚餐时谈论起关于“催婚”的话题。

很多人都被家里人催得“头大”,尤其是朋友晓敏已过三十,但至今未婚,也没谈过恋爱。

面对父母的强势催婚,她很无奈地说:

“我对婚姻有种很深的恐惧感。

我爸出轨,我妈经常和他吵架。

他们还会在我面前讲对方的坏话,甚至有时候会逼我站队,要我一起帮着骂。

可就算这样,我妈还说是为了我,才不去离婚。

大学毕业以后,他们还要催我结婚。

婚姻的意义,有人用了一辈子还没理清,却还想让下一辈‘重蹈覆辙’。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相濡以沫的爱情,但我不相信自己能遇到。”

爱与被爱原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可没有见过爱的孩子,对爱会有本能的恐惧。

而那些在爱的浸润中长大的孩子,会懂得如何去爱自己,也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杨绛在《我们的钱瑗》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她和钱钟书带女儿去饭店吃饭,女儿看到邻桌的一对父母在吵架,很感慨地说:

“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你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相爱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对爱有底气,有向往的孩子。

那些在父母相爱氛围中教育出的孩子,也会用爱来回馈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的伴侣,一生都在彼此疗愈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演讲。

演讲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他们花了76年跟踪研究了724个人,发现幸福的人生最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那些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

罗永浩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的婚姻生活:

“我有很多中年婚姻不太好的朋友,他们真的完全没有排解渠道,就只能抓着朋友喝酒。

但我很清楚,抓着朋友喝酒解决不了回家以后的孤独,回去到天亮还是睁着眼睛。

我不一样,我到家我有老婆。

只要闻着她身上的味,比如头发上的味,我就几乎感觉到我在吸入一个治疗性的药剂,就好像‘吸猫’一样。”

人生难闯,婚姻不易,但好的伴侣,可以彼此疗愈。

《人世间》中,郑娟和周秉昆就是如此。

两人初见之时,是郑娟最落魄的时候。

未婚夫死了、母亲年纪大了,家里还有一个失明的弟弟,自己因为被强暴,未婚先孕。

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是周秉昆伸手抓住了她,将她从泥泞中拽了出来。

后来,周秉昆摊上了事儿,是郑娟挺身而出,为周秉昆撑起了一个家。

他们不仅在患难时不离不弃,也能在日常的相处中体会到对方微妙的心思。

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当周父带着一大家子走亲访友地拜年时,一脸骄傲地强调了大儿子和女儿都是北大学生。

身为家里最小的儿子,周秉昆听到这句话一脸落寞。

其他人都没有留意,只有郑娟立刻觉察到了他心里不是滋味,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给予他无声的支持。

大法官安东尼·肯尼迪说过:

“婚姻回应了一种普世的恐惧:一个孤独的人大声呼喊,却发现没有任何人在那儿。

它给予了人们一个有关陪伴、理解和安全感的希望:会有一个人关心你。”

这可能就是婚姻最大的意义。

或许很多人经历过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或许我们也时常感到孤立无援。

生活虽然没有那么多惊喜,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便能治愈所有的落寞和忧伤,给予彼此关爱和力量。

正如周国平所说: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会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祝愿我们都能遇到对的人,有个温暖的家。

从此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