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南最早拓荒者,伏波将军在海南家喻户晓,其信仰也在海南广为流传。很多海南人不知道的事,在儋州光村、白马井一带也有个英灵显赫,有求必应的将军,其信仰与伏波将军一样,或为整个海南最早出现的地方神灵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百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人们都会自发组织前往将军的庙宇高唱调声,舞龙舞狮,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将军神灵信仰产生、存在和演变记录着儋州人生活轨迹的改变,也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儋州各类古籍史料中不乏以“将军”命名的市墟、山岭、礁石等地名的记载。譬如《民国儋州志·地舆志》有载“将军岭,在州东五十里。脉从辅龙山趋下,截然崛起,高可十余丈。余脉开窝,即为将军市。劳将军之庙在焉。岭与市皆以将军为名,盖名以将军也”。

那么,这位将军究竟是何许人呢?为此,不妨怀揣着好奇心,紧跟我的脚步,走进光村镇苏村,探访一下儋州最古老,最为久远的“将军庙”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军庙,又称忠勇庙,劳大将军庙,供奉劳珦将军,始建于元朝末年,现为充满儋州地域现代风格的庙堂。整个建筑结构是传统三进式院落布局,由头门、中殿、八角亭、后殿及左右庑房等建筑组成。入口处两个雕刻精致的古石门当相对而望,不但见证了将军庙的辉煌和沧桑,从侧面显示出庙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庙堂二进八角亭右侧横廊,竖立着一排排石碑,约莫有数十块之多。每块石碑都记载着人们对将军崇敬之情,捐资重修庙宇的善举,以及对民间信仰的传承。其中有两块古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一块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重修将军庙记》碑,另一块是更加古老的石碑。有些可惜的是古老石碑字迹大多湮没,很难辨认。

《重修将军庙记》碑有云:“将军以王事卒于琼,顾形虽没而神长存。故当元末时,乡老符元德辈犹见其戎服执戈于大树下焉。所以自元而后,闻其遗风,虽桀黠莫不悚惧。抚今追昔,凡琼郡得以乐生安业者,皆将军英灵有以摄之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古碑内容与《民国儋州志》记载“将军庙在城东北五十里官道旁,相传元末乡老符元德辈归自州城。夜见戎服执戈者坐榕树下,曰‘我将军劳珦也,同奥里天祥,平黎死,当庙食此地’。言讫不见。乡人立像祀之,祈祷有应”等内容趋于一致。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奥里天祥,曾任琼州安抚使,在元成宗年间,多次平定黎族叛乱,后升任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同知元帅。因此不难判断,劳珦将军是元朝人,因跟随琼州安抚使奥利天祥平定黎乱,而英勇牺牲,后升格为神。事情果真如此嘛?

当我探访几个地方后,听到了另一种说法。民间传说劳珦将军是马伏波将军军队的先锋官。当时海南出现叛乱,劳珦将军率军平叛,一度打到了黎母山。后因卸甲时,不幸受伤而亡。这个说法有据可查的史料,出现在明万历儋州同知顾玠编撰的《海槎余录》。

《海槎余录》同样提到,“凡新官到任,必先此设祭”。由此可见,将军庙在古代有着很高的祭祀等级。不仅如此,随着更进一步探访,我发现有关劳大将军的民间传说还是蛮多的,每一个都极具传奇色彩。而且将军庙宇多分布在白马井,光村等地沿海村镇,在儋州信众广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时候,我会被海南各地充满地方民俗色彩的文化气息所吸引,即使不是当地人,但充满浓郁人文底色的民俗活动以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神韵吸引着我深度探访。

走进将军庙后,燃起香烛,叩拜三个响头,我向将军敬上了香火,以示仰慕之情。一番探寻下来,我依然没有找到将军信仰源自何处,将军“出生”如何等疑问的答案,反而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信仰至少自明朝起,一直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受到当地人的敬重,经年香火延绵不绝。

外人初次到访,可能会觉得将军“高居庙堂”,或因身份关系误认为他“难以靠近”。其实,在当地群众看来劳大将军是个心系人民的大英雄,象征着平稳、顺心的生活。

经久不衰的将军信仰影响了儋州光村、白马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们耿直善良,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勇往直前。所以在我看来,劳大将军是谁,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已然不重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