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既然“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那还接着搞入户消杀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网络上最为关心的不是由此带来的“外防输入风险”,而是曾经引发争议的“入户消杀”。

对于“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这一“最新研究结果”,不少网友奚落道,“三年了,才发现,不容易。”

对于大家关注的“入户消杀”问题,有网友戏言,必须继续,因为夏天大家都开空调了,还有人说“入户消杀必须迅速,晚一点病毒就没了”。

今年5月,江苏徐州睢宁县入户消杀引发争议,身穿防护服人员甚至打开冰箱,对着里面一通乱喷,并直接将食物扔进垃圾袋,整个过程,房间地板水迹斑斑,还对布艺沙发、晾晒衣物反复喷洒消毒液,床上被褥、枕头,喷到能淌下消毒水。

据媒体报道,睢宁在“半强制、半哄骗”的情况下让居民签《个人承诺书》然后主动交钥匙,没有交钥匙的居民,也会被防护服人员通过空调外机、管道等翻入家中进行消杀,野蛮的做法引发科学和法律层面的双重质疑。

面对质疑,当地给出的回应也只是“依据防疫政策”,对居民住所进行终末消毒,按专家意见执行。外界争议除了围绕“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展开之外,对这种做法的科学性也不能认同。

有人提出疑问,病毒在居住场所存活几率多大?存活时间到底多长?病毒在有限的存活时间里外泄传播几率多大?住宅没有人员活动的情况下,病毒还能传播吗?不进行消杀能不能阻断病毒传播?

当时,针对这些疑问没有人能给出具有科学依据的相对可靠的解答,而如今“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1天内全部失活”研究成果的揭晓,则彻底让“入户消杀”失去了科学性和必要性。

而且,不只是入户消杀,大规模的室外环境消杀,甚至像无锡这样对街头共享单车进行环境消杀,也是不起丝毫作用的无用功。

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加持下,各地会不会让防疫回到科学轨道上来?至少在很多网友看来,这并不乐观,就在前几天,“安徽泗县完成终末消毒876户,消毒总面积139328.3平方米”就被媒体官方报道,如今看来,所谓“第一时间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泗城镇第四小学开展全域终末消毒,结合流调数据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过的场所开展终末消毒”,就是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不少网友看来,宣布取消对进口非冷链物品的核酸检测,这是向着科学性迈进了一大步,并建议将更多科学成果广泛应用于防控实践,甚至有人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直接说放开躺平得了遮遮掩掩有啥意思”。

比较可笑的是,今年年初,北京曾经那一轮疫情的源头甩锅给了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国际邮件,还称“又一次敲响了防范新冠病毒的警钟”,并专门针对国际邮件进京提出要求,“投递前先静置10天,至少3次6面立体消毒”,可笑至极。

今年春天,北京再次将发生在朝阳区、顺义区的疫情归咎于“专营韩国服装的望京SOHO小金阁阁服装店”,这一次感染的虽然是店员,但不断强调“专营韩国服装”的言下之意就是暗戳戳甩锅韩国进口服装,也算是贻笑大方。

把最新公布的取消对进口非冷链物品的核酸检测决定,对标此前的喜感决策虽然不厚道,但在时至今日连上海都在公然歧视康复阳性患者,进而创造性发明了“历史无阳”新名词的今天,反思当初的荒唐绝对非常必要。

就像有人调侃的那样,我们的新闻每一天都是非常正确,但当你连起来翻阅的时候,却总是能发现自相矛盾之处,矛盾到可以用今天的矛刺穿昨天的盾,或者今天的盾抵挡不住昨天的矛。

新冠病毒到底怎么回事,相信3年来大家早就明白了,是时候回归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