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已签约维权骑士,抄袭必究!】

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无论你漂泊到何方,故乡的印迹总会如远方的云一样飘过来,亲吻着你的思念,牵引着你的回忆。

每逢夜深人静、孤独寂寞之时,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儿时小桥流水、梧桐落花、袅袅炊烟、鸡鸣狗吠之声就会在眼前浮现、在耳边回荡。

说,故乡就是小时候总想离开,长大了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我的故乡小城在闻名全世界的旅游城市——山西省平遥县城附近的一个城中村。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瞬间我已离开故乡30多年了。可是,我在梦里常常梦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梦到熟悉的家乡父老和那里的一草一木。

01、水塘里钓鱼

来到平遥县城,往南不到十公里,就是我的故乡荛村了。

还没进村子,一条奔腾欢快、滚动着浪花的小河就映入了眼帘。

这条河的名字叫汾河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汾者,大也,故名汾河

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的话,那这条小河或许也可以算做平遥的母亲河了。

它滋润着河两岸的沃土平原,繁衍生息见证着祖辈的历史传承过往。

汾河水每逢七、八月的旺季,水流湍急,如咆哮的猛虎,势不可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到这个时候,戏水的鱼群在水面上闪烁着点点银光,宛若夏天晴空中点缀的繁星。

一些爱好垂钓的人,便三五邀友,携带着并不专业的自制钓鱼工具,来到河边,胆大的还涉水来到水深一点的地方。开始抛钩引钓,撒网布阵,引得岸边闲来无事的人伸长了脖子,驻足观看。

那时的我,年龄还小,父母怕我溺水,经常把淹死鬼托生的故事讲给我听。

这一招来真的吓到我,自然,我是打死也不敢去河边的。

只能远远地看着那皮影一样的钓鱼人,看着他们摆动着身躯,拉动着鱼杆和网线,开心地作业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没有了在河里钓鱼的机会,但看似可望而不可求的乐趣却往往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而至。

1976年的夏天,平遥县城里突然下了一场暴雨。

风打着旋儿从远处扑天盖地而来,黑压压的一片,用一句诗来形容,真是:“黑云压城城欲催”。

风助雨势,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足足下了小半个时辰。

很快,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就聚集起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水坑。

等雨点小些了,我便和二哥出来嬉水。惊喜地发现水坑里不仅有水,还有很多不知来自于何处的小鱼。

小鱼在水坑中跳跃翻滚着,似乎不满意自己的目前处境,争着抢着要跳出这陌生的地方。

真是应了那句谒语:“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我和二哥看到了,自然是喜不自胜,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于是,我们飞一般地跑回家,拿了一些网兜小勺,以及一个桶,开始在水塘里面捞小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小鱼不大,在我们的强捞下,求生欲望让它们左冲右突,巧妙地避开捕捉。

折腾了半天,我和二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收获却寥寥。

我们两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聪明的二哥一拍脑袋,开始用桶和勺开始往外舀水,他的这一发明确实起到了作用。

当水塘里的水渐渐变少后,那些小鱼的生存空间变小了。抓住他们,就如探囊取物一样。

就这样,我们捞到了一小桶鱼,收获颇丰。

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据说是海边的龙卷风,卷起了鱼,跋涉了千山万水,最终落到了我们这里。

真乃:有“鱼”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童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却一点也不缺少快乐。

02、娘娘庙里的学校

我们村子里有一个小学,地址就在村里的娘娘庙里。

当时,我上学的时候,娘娘庙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了,庙门倒塌,庙里的神像也不知去向,正厅被毁坏,只有东西偏殿还完好,稍做修缮做为教室使用。

这个娘娘庙也颇有传奇。听人说,当年“破四旧”的时候, 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在帮助搬神像的时候,突然犯起肚子痛。唬得他赶忙下跪磕头,以为是触犯了神灵。

当时是70年代初,我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上小学。

在我的记忆里,一到夜晚,村子里总是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

因为那时还没有普及电灯,家家户户都是点的煤油灯,为了省油,没什么事情,人们早早就吹灯拔蜡,上床休息了。

有一天,睡到半夜,我翻了个身,看到窗户缝里透进来的一丝明亮的月光,以为天快亮了。

于是,迷迷糊糊的我翻身坐起,拿起书包就推门出去了。

我记得,那时正是冬天,天气有点冷,冷风吹着我的耳朵,我把棉帽上的两个帽檐子摘下来,捂住两个耳朵,然后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两旁是臭水沟、仅有中间一条不宽的小路上。

一路上静悄悄的,鬼影子也看不到一个人,只有月亮陪伴着我。

走了约摸七、八分钟,来到了学校。学校里也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

我从口袋里掏出教室的钥匙。因为我每天比较守时,老师就把教室大门的钥匙交给了我,让我每天提前来开门。

我打开门,教室里有电灯。

来到第一排的座位前,我从书包里掏出书,开始看书。

那时,我想大概是来早了。

其实我不单单是来早了,而是来得不是一般的早。当时农村的大部分人家都没有钟表,看钟点全凭看日头估摸。那一丝月光欺骗了我,其实离天亮还早着呢。

那天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坐了好久,甚至因为太困了,还在教室里睡了一觉。

现在想想,那时也真是心大。当时家里孩子多,父母根本管不过来,就是看见你不在家里,也根本不会担心走丢。不像现在的家长目光锁定着孩子,上学按时接按时送的,孩子进学校了,目光还舍不得移开,心还舍不得放下。

但从那天以后,母亲还是狠狠心,用祖传下来的六个袁大头,给我换了一块旧式的怀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和蔼可亲的校长

相信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最敬重的老师,他们如灯塔和明星,照亮和指引着我们成长的路。

在我的记忆中,教数学的张发俊老师,就是印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位。

张发俊老师毕业于平遥联合大学(现在的平遥一中)

当时,十七、八岁、正值风华正茂年华的他,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民办老师。

从此,他执鞭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一干就是四十年,后来还当上了校长,直到退休。

记得有一年的秋天,我正坐在学校的教室里,听张老师讲数学。

母亲来了,站在窗外偷瞄我,还向我直摆手比划,想叫我回去帮她拉风箱做酸菜。

那时候,家里人多,冬天菜少,一到秋天,就要准备入冬的酸菜,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老师知道母亲的意图后,连连摆手摇头。

他说:“妗子,不行啊,孩儿上课,你先回去吧。”

母亲只好悻悻离去。

晚上,张老师特意来到了我家里。

他背靠着一面老旧的、掉了漆的推光漆柜子,圪蹴在地上,掏出一支八分钱一盒的“支农”烟,点燃抽着,一面对母亲说:老妗子,以后不能上课时不能叫孩子回来干活啊,娃儿是个读书的料,咱可不能耽误了孩儿的前程。知识改变命运,孩儿念好书,将来有出息哩......

母亲听了张校长的话,以后再也没有因为干活而影响了我的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九七九年中考,村里的应届毕业生中考全部考上了高中,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教育局奖励了村学校一台大彩电,张老师本人也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

“悠悠天地旷,切切故乡情”。时光流逝,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牵动着我的心。儿时的回忆、浓浓的乡情就如幻灯片一样,时常在梦中回绕,回望如昨,思念如斯。

三百六十五里路,穿越春夏秋冬,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游子的跫音无论落在何处,那萦绕在心头的一缕乡思从未有过半分消减。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随我四处漂泊......

今夜,我将思念为笔、回忆为笺,遥寄远方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