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technologies atomize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into a series of discrete tasks. (Selwyn 2014)

其实早在数字技术产生之前,语言教学的“程序化”就已经开始了。行为主义理论奠基者B.F.Skinner(1904-1990)认为学习是行为改变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对学习行为给予正面或负面的反馈来改变学习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没有计算机芯片的时代,Skinner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机械手段来实现其思想,将学习内容分解成几个步骤,一个步骤到下一个步骤的进展取决于对任务的正确响应,而整个流程被设计成为教学机器可识别的程序,每个环节的行为路径取决于学习者在前一步的反应。正是一系列路径“分支”的存在才使得学习者的行为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并通过每一步学习行为的控制,最终实现适应学习者个体的个性化行为习惯。

虽然学习者可能产生的所有行为路径分支数据非常庞大,是Skinner时代的编程人员根本无法解决的,但至少在理论上来说,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节奏进行学习,是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来实现的。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随着听说教学法的盛行,这种程序化教学首先在有声材料中得以实施,之后直到计算能力的几何级增长和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这种学习模式才再次受到关注,大量针对语言学习的App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诞生于2012年的Duolingo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最早取得成功的外语学习App之一,除了遵循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原则外,它还吸纳了Skinner正向强化的理念,将电子游戏中的奖励机制融入学习过程,用户在完成阶段学习目标后可获得“Lingots”奖励,并且能够在“Duolingo俱乐部”中与朋友、同事或其他学习者展开竞争,进一步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与动机。目前Duolingo为全球数百万用户提供约80种外语学习课程,比如德国人学法语,西班牙人学英语等等。

那么,Duolingo具体是怎样为用户提供外语学习服务呢?首先系统在用户所提供的学习时间和期望达到的目标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与路径。而学习过程则更像游戏通关,其官网对此描述为'Language is split into bite-size skills that feel like games' ,比如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评估的朗读任务,匹配图片与单词的词汇学习任务等等,学习中没有明确的语法结构知识,对学习者的纠错仅限于正确答案的反馈和简短的解析,当学习者完成某项训练后,为其提供“Lingots”奖励的同时还会以图表分析优势与短板,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另外一个值得点赞的算法是在皮姆斯勒间隔重复方法的基础上,精确循环学习内容,以最大限度强化记忆。此外,为了提高语言学习的情境化与互动性,还设计了聊天机器人的功能,学习者可以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做角色扮演练习。

Duolingo研究宣称其34小时的课程能够收获大学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不过对此并没有第三方数据的支持。Scott Thornbury在其编著的《英语教学30法》书中指出,与大多数语言学习App同样难以避免的是,由于缺乏真实的交际互动以及机械化的程序预设,学习者无法创造性地灵活运用语言,特别是预设程序必然导致其更加关注语言准确度,而有悖于流利度优先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种依赖于数字技术的程序化学习模式,虽然定位于自学外语的学习者,但最佳使用场景应该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非替代。尤其是那些游戏化所带来的趣味性,社交功能对学习动机的强化,便携性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精确计算的间隔重复周期,这些都必然会促进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