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7月11日)下午5:00,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25场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 、浦东新区副区长晏波、长宁区副区长陈颖、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袁政安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主持新闻发布会。
有媒体提问:目前关注到有康复阳性感染者在求职过程中因被歧视找不到工作,能 否回应一下?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回答: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也关注到相关情况。我国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根据就业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除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按相关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以外,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
最高法院、人社部等部门也出台过专门的规定,明确用人单位不能仅以劳动者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依法隔离人员,或者劳动者来自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为由解除劳动关系。
我市各部门、各单位都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一视同仁地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不得歧视。社会各界应该对新冠阳性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最后希望能够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尽快的让这些在求职路上跋涉的人们,尽早的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都能够工作的安心、踏实。

上海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对于在此轮疫情中曾经被感染的居民来说,他们现在的生活恢复得如何?近期“新冠康复者遭遇职场歧视”的话题备受关注。现实生活中,曾经“阳过”的经历究竟会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近期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新冠”治愈者,他们谈了谈自己的真实经历。

严先生 76岁 退休工人

严先生独自居住于虹口区老弄堂里。5月2日,在例行抗原自测中,严老先生做出了“两条杠”,连测几次结果也没有改变,身体也开始出现持续低烧、咳嗽症状。此后他被送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进行隔离治疗。

在隔离的日子里,家人每天都通过电话与严先生保持联系。老先生的牙口不好,听说外卖可以送进隔离点,家人想办法为他送去了一些松软的食物,尽可能地改善他的伙食。经过十几天的隔离观察,在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后他终于结束了隔离生活,回到家中。

严先生说,因为弄堂内许多人都有感染“新冠”的经历,邻里之间也不存在歧视或刁难。居委也为他们主动提供了纸质“随申码”,出行也基本没有问题。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十分关心自己的家人,现在却对他“百般提防”。

原本妹妹一家一周会固定时间过来两到三趟,帮忙打扫卫生和照料生活。严先生在被送往隔离点的时候尚有春寒,而返回家中之后气温陡然上升,生活用品换季的需求十分迫切。他多次联系妹妹,希望她能够上门帮忙清洗被褥、置换衣物。而如今,妹妹只是偶尔过来,不仅“全副武装”,还屡次劝他把旧被褥、碗筷餐具等用过的东西全部扔掉。

严老先生十分难过,认为曾经得过“新冠”的自己受到了家人的歧视。“我不是已经转阴了吗?为什么还会被曾经最关心自己的家人视为‘洪水猛兽’呢?”他感到不解。

严先生 33岁

在经历了两天高烧,核酸复核阳性确诊后,4月2日凌晨,严先生经转运抵达连亮路方舱医院。此后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他很快就加入了方舱医院党员志愿者队伍,每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帮忙给同楼层的病患做核酸检测、通知带领病患出院,遇到老年病患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会帮助他们做好出院登记。

“有一次,出院的专车马上要发车了,有一位病患突然变卦,无论如何不愿走,而且态度很坚决。当时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在和对方交谈后得知,原来他健康码还没有从红色变成绿色,居委会明确告知他不能进小区。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帮忙联系了院方工作人员,并通知居委会,同时对他耐心劝导,最终他同意出院,赶上了专车。”

在连续两次核酸结果阴性后,严先生在4月20日离开了方舱。离开的当天,他收到了来自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的感谢信,舱内生活从此告一段落。回到社区后,周围邻里朋友们多数还是关心、询问。生活中也未感觉到太多不便,只是在日常做核酸时需要特殊说明“单人单管”。如今生活已步入正轨的严先生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特殊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让歧视、偏见止于智者,也希望管理措施可以更科学、高效。

胡女士 26岁 教师

4月8日凌晨3点,胡女士被通知转运至方舱。胡女士作为一名教师,在方舱期间,因为有了线上教学,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她甚至还在方舱里召开过班会和家长会。同时还看到了很多和她一样,随时搬着电脑,坚持工作的“打工人”。

胡女士于4月17日离开方舱,生活也慢慢恢复到了正常节奏。但是偶尔也还是会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有一次在一个常态化核酸点,我出示了解除医学隔离证明上的二维码,要求做单人单管检测时,工作人员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地拒绝让我检测。那天真是气死了!”胡女士说道,“后来想想,可能也是工作传达不到位的原因吧,幸好只是偶然,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除了这一次的不愉快,“新冠”康复患者这个身份也给她的爱人带来了一点小麻烦。在6月初,恢复正常生产期间,她爱人的公司曾提出,不建议“新冠”康复患者同居人回单位上班。后来因为公司紧急缺人,在保证核酸阴性的情况下才让她的爱人回归正常工作。

“真希望大家能像对待感冒、腱鞘炎、头痛病人一样对待‘新冠’康复患者啊!”胡女士发出了这样的期许。

姚晴怡 30岁 互联网企业工作

5月2日到5月6日,经历了5天4夜短暂的方舱生活后,姚晴怡开始把自己的经历制作成视频,搬运到b站上。视频里,她经常找周围即将出院的病友取经;阳性感染者康复主要靠自己的免疫力,她就不断提醒自己多喝水,中午有时还会吃两份盒饭“增强体质”;为了早日出舱,她每天晚上都试着戴两层口罩睡觉,口鼻被呼吸带来的水雾狠狠闷住,入睡变得无比艰难…….

这些真实记录下来的视频在b站上大受欢迎,账号从过去不温不火到播放量一下子翻了几十倍。观众的评论也伴随着播放量纷沓而来,有些是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涌入了她的私信箱。“我原本以为大家从新闻中已经对方舱生活有了很多了解,没想到对我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

姚晴怡把自己的方舱经历做成了五个视频,每三天更新一次,整个系列在5月20日正式完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她上传完最后一个视频的那天,却再次收到了疾控的电话,告知她核酸检测结果再次出现了异常。同时居委会也通知她做好准备,随时可能要再次转运去方舱。幸好,当天核酸复检结果为阴性,她不用再一次去方舱了。

如何向全社会更广泛地科普,消弭隐藏的风险,如何保障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再因病毒的持续而频繁受到影响,或许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来源 | 综合澎湃新闻、新民晚报

审校 | 木辛、池鱼

终审 | 宋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