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邬健敏师姐的第 105分享

作者 | 邬

开白,请后台留言“转载”

前两天的一则报导,让我身边的正经投资人和伪投资人吃了一大惊。据说,某腰部机构主要看互联网赛道的投资经理因为不堪失业游荡,毅然决然下海当起了外卖骑手!

此小伙伴失业后并未躺平,马不停蹄踏开始找工作。可惜碰到的现实是“连大厂都缩减了HC(人员编制),投资机构肯定没有大厂有钱,养不了闲人。”一番无果后,只得向现实低头。

老实说,我看到这个消息,首先反应出来的倒是对这个小哥的几丝佩服。都说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惯了风风光光的投资人,披着这层华丽的战袍太久,一般人是不甘心去混入所谓的“社会底层”的。

当然,外卖小哥的收入其实并不算很低,中国现在也有17万本科生,6万研究生,每天开着心爱的小摩托,穿街走巷讨生活。

当然,道德一点的说法,职业无高下,并不能简单说投资人就是高贵的职业,外卖小哥就是低贱的岗位。

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投资人会做出这项重大颠覆性决策?

要么就是这个小伙子真的觉得没有收入,活不下去了;要么就是挺有自嘲和降维的心态。

路归路桥归桥,本来各行各业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奋斗的意义。可这种巨大变化的决策背后,既隐藏着个人难以言说的失望和心酸,也有整个社会乃至经济趋势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

时代的一粒灰,就是个人的一座山。

我之前反复表达过一个观点,投资人没啥了不起。投中一个好项目,往往是运气;投中10个坏项目,那才叫投资人的真实。

项目敲钟了,被高价收购了,那是创始人给力,方向正确能力卓群,跟你给了钱以后天天想着搭顺风车的投资人,真的没太大关系。

投资人不遗余力地在总结、提炼自己的投资心得、经验、体会,到处跟创业者传经送宝。可往往大时代的一袭泡沫、一个意外、一场疫情,就会让很多你原来以为的成功和顺利,瞬间分崩离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趋势,这是谁也抗不过的最本质的规律。

过去十年,互联网大潮来势汹汹,资本当然蜂拥而至,投资行业随之蓬勃发展了10年。

最初,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1.0超级互联网公司,还被国内投资机构有点鄙视的意思,什么超前的商业模式,什么国际化,看不懂。这些后来的巨无霸公司一轮轮融资基本都是海外机构在涌入。

可到了互联网下半场,本土机构开始奋起直追。2.0的字节跳动、快手、滴滴、拼多多、小米等超级公司的股东名单里,越来越多本土一线基金亮相。

于是资本开始疯狂起来,幻想着在股权投资这个市场上,呼风唤雨赚个盆满钵满。那几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钱太多,太好拿。

最高峰值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也是互联网题材最为泛滥的一年。

整个中国,基金募集总额全年超过500亿美元,涌现出超过1000支各路基金。有了钱,当然投项目的速度也在迅速提升。2015年的投资案例数量,基本是之前的2013年和2104年的总和。

不可谓不疯狂啊。

市场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的热钱。没啥名气的基金募集2亿盘子的基金,最多只需要一个半月。

钱多的地方,人也开始多起来。2017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人就已达到了20万,开启了全行业“疯狂扫货”的模式。

一个月不投三四个项目,好像都对不起这个投资人的头衔。

现在呢?2022年跟2015年相比,简直冰火两重天。很多基金3年也没投出去几个项目,当然,这样的效率也吓跑了一批跃跃欲试的资本和人才。

总之,就是体验不到成就感。

2020年,互联网眼看着成昨日黄花了,市场又开始倒腾新消费。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里面稍微一分析,就显然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和遍地可见的机会,尤其是,国货要振兴不是?

消费赛道实在太庞大,哪个子赛道都有无数分支和细分。

于是,奔着振兴国货品牌的投资人和资本,又被这个刚刚发现的巨大机会和市场神魂颠倒,此生不搞出几个驰名商标,枉为投资人。

到处谈项目,到处看项目,参加路演等等,都是投资人的日常节奏。

新消费,要靠抢。

互联网这时候多少显得有点落寞,像无人问津的弃妇。

咖啡奶茶、火锅拉面、巧克力麦片……你能想到的啥消费品,都聚集了一堆创业者和资本。可有几个人,去认真分析过,为什么可口可乐能长青百年?人家的核心秘诀、商业机密,是你随随便便搞几个人就能“研发”出来的吗?

伟大的背后,一定有伟大的理由。我们不去学习研究如何脚踏实地,让自己一步步变得伟大。我们只是眼高手低地认为,这有啥难?成功一定属于我。

这叫什么?叫躺着做梦!

可就在这样的浮夸风中,项目的估值被毫无理性地抬到你越来越看不懂,也不想看的程度,简直贵得没天理!

当昂贵成为普遍的认识,这个市场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当市场还在继续鼓吹——疯狂增长,挤进行业前三,源源不断的融资可以来续命;要扩张不要利润的时候,估值体系和价值坐标依然是失真的。资本只是在追逐所谓的风口,却难逃浪尖的下坠。

很难说,这波泡沫的吹大,跟一些所谓的投资名流关系不大。这个群体,向来是一直自诩最会造风口的那类。等你追着风上来了,他已经赚够跑路了。当然,也有真心实意躺在泡沫里不肯离场的,这类人,大概率输得和韭菜一样惨兮兮。

投资机构之间,其实也有割韭菜的游戏,只不过比散户被割更隐蔽而已。

泡沫终于开始一点点消退。

“利润第一,规模第二”现在已经成了行业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投资逻辑,变天了。

有意思的是,当资本开始希望回归投资本质的时候,却发现市场压根没有多少满足条件的项目可以选择!

好项目太少了。

为什么?

因为创业界之前也一直跟着资本,在浮躁的烧钱模式中,来不及脱胎换骨建立正确的“三观”。创业项目背后的商业逻辑,一旦进入发力的轨道,强大的惯性是不可能短期内可以扭转的。

所以,现在整个市场都在哀叹,好项目太少,好项目也太贵!

要我说,真的是好项目的话,贵就贵点吧,关键是现在就娄不着啥好的苗子,这是最大的痛苦。

投资效率一旦迅速下滑,融资的效率肯定也随之下滑。可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注重管理费收入的商业模式,注定自己的选择于是,扩张规模第一,利润第二。

没有不断入账的管理费收入,怎么维持大家体面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人才也会流动跳槽,更难找到优质的项目。

其实投资机构的工作也跟生产线上的流程一样,每个动作每个步骤,都是有行业标准的,都是为了生产出好产品。

对投资机构而言,管理费才是现实的养人的money,至于Carry,那就是未来的一张大饼,如果吃不到也没啥,反正已经活在当下了么。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你要说投资人是把为股东创造利润和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很难服众。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知道,投资全靠赌,赌人赌赛道而已。

没那么多高深和情操。

可很多人会拿崇拜的眼神看着投资人群体,认为他们代表着行业认知天花板,他们能提前预判未来3-5年甚至十年的发展趋势。

而且还很有钱,有些投资人甚至能娶个明星老婆,自觉脸面有光。

可人家张爱玲早就说过,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业回归理性的过程,恰好也是行业红利消失的过程,投资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重大转变,对么那些市场上的腰部机构甚至踝部机构来说,最重要的,是扛过寒冬活下去。

就跟互联网大厂一样,裁员是必须的一招。

而且,你这个从业者如果只有一点可怜的投资知识和技能(其实我觉得这根本称不上什么有竞争力的知识和技能),确实很难找到转行的机会。

你本来就一直靠着行业红利在维持生计,哪里具备荒野求生的能力?

新消费之外,什么硬科技、元宇宙、web3.0现在也颇受宠。

不过,跟新消费类似,硬科技之类的项目估值也很贵很贵,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华而不实那种,造个概念而已,别指望真能搞成颠覆性的技术来。

科学家创业,要么是丢了科学家的本份,要么是达不到企业家的本份,总之一个词,夹生~

市场真真切切冷了下来。

募资变得极其艰难,称之为资本寒冬一点不夸张。加上疫情的影响,原有的募资计划至少一半以上估计会竹篮打水。

行情不好了,很多资本就算签了出资函,也会反悔,单方撕毁协议。这也不是啥秘密了。

就算LP愿意遵守协议打钱,尴尬的是,投资机构这边,却也几乎没有项目可以出手。

都没钱了。

没被裁掉的投资经理,也开始消费降级。难怪很多投资经理哀叹,以前自己都去星巴克点大杯,后来是雀巢的罐装咖啡,再后来是速溶咖啡;以前买阿迪、耐克的袜子,现在拼多多9.9包邮;以前短裤都要买CK,现在早就不追求品牌了……

也有脑子灵光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开始寻找出路。

比如当知识博主,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辅导,按年收费。

比如干脆自己下海创业,反正找不到好项目,那有看好的项目不如自己直接操盘。

还有很多,选择兼职做财务顾问,也就是行业俗称的FA。

不过,投资市场一蹶不振的时候,为投资服务的FA,怎么可能赚到钱?

投中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VC/PE市场投资交易均值断崖式下跌,仅为2731.73万美元,环比下降25%,同比下降22%。

2022年5月,投资案例数量393起,投资规模仅63.03亿美元。

在年后国内疫情反复影响下,投资市场持续下沉。现在的状况就是,谁也赚不到钱,活得很艰难。

要不还是躺平吧?很多人都在这么安慰自己,时事不易,我能咋办?反正行业这么差,也只是周期的一个谷底阶段在,总会有回升的那一天。先保证自己活下来,能看到柳暗花明的那天再说。

是啊,当当外卖小哥,赚些辛苦钱,至少很踏实不是?

可以考虑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