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对联是一种中国独有的语言艺术,它有许多的名字,可以叫门对、桃符、楹联、春贴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就是春联了,过年贴春联相信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习俗之一。

但是春联只是对联的一种,风格以通俗、喜庆为主,然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形式,对联的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我们要找一些好的对子,最绝妙的一个去处就是江南的那些古老的园林之中,古代人喜欢在宅子、亭台的门口挂上对联,一般会更加雅致,表达主人的格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用处不同、风格不同,对联的载体也不同。对联不仅仅写在纸上,对联还会被刻在竹子、木头上。事实上,刻在最初的对联就是刻在木头上的,后来是纸的普及,才让对联转移到了我们常见的纸上。

在内容上,对联顾命思议是追求对仗的一种文学方式,讲究的是上下字数相同,对仗要工整,音律要协调,更重要的是要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别看是小小的对联,内藏巨大的乾坤。这正是对联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对联作为中华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珍贵的。所以2005年在评比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对联作为一种习俗被录入其中。

所以,对联作为中国人擅长的文学形式,我们要更好的运用它。本期,我们通过以下对联起源,一些精彩的千古绝对及对联小故事,欣赏一下对联的绝妙之处!

一、对联起源的小故事

一个简单的对联实则有着两千年的文化传统,最开始的时候,对联就是刻在桃木上的文字,被称作桃符。刻在桃木上的文字,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辟邪,也可祈福。这是先民赋予对联的最初内涵,然而我们的历史发现并不能追溯到此。

那么最早的对联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庐陵那里的人挖出了一个体型巨大的铁十字架,在那个时代挖出十字架确实挺奇怪的,难道还能和基督教有关吗?实在是令人好奇,那这个铁十字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事实上,它甚至不是明朝时期的物件,这个铁十字架来自三国时期,底部刻着具体的年号“赤乌”,这是三国时吴国孙权的年号。另外,人们还惊奇的发现,这个怪家伙上还刻着一副对联!

对联的内容是这样的,“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大概的意思就是祈求国泰民安,而且要保十年安稳、千秋无虞的意思。这么一听还真有点宗教的意识,事实上,根据专家的推测,这个大十字架真的跟中国早期基督教有关,尤其是对联的内容更让专家学者确定了这一点。看来对联是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联起源的小故事就是这样,没有许多的风花雪月,反而充满真实感和俗趣。我们对对联的理解又增进了几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那些精彩的千古妙对

对联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发展而来的。骈文还有律诗,都有对仗的传统,也注意音律的协调,可以说的对联的源头。同时,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其他的文学题材的表达方式,例如,词、散曲等等。

在对联发展的过程中,有文人的雕琢,也有群众的智慧。有许多有趣的典故,也有许多精彩绝伦的千古妙对应运而生。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是书法大家王羲之写出的对联,因为墨宝千金难求,于是就有人把他加的春联偷偷揭走,王羲之灵机一动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果然没人在敢揭去。可谓睿智中还带着点诙谐。

“神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乌在鸟笼,心思槽巢,恨关于不得张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出这副对子的妙处呢?这副对子中包含了六个三国中的人名,分别是孔明、姜维、吕布、曹操、关羽、张飞。可以说是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了。

除了诙谐的、雅致的,还有更加通俗的。有一位老秀才由于和豆芽店的店主关系特别要好,为了帮助他生意兴隆,专门为他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门口。

上联的内容是这样的,“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这样的“长长长长长长长”。这可不是同一句话,各位可以试着读读看,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玄机呢?

综上所述,几千年传承来的好对子,远不止这么多,我们可以慢慢去发现。

三、好对子要好欣赏

有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联故事。

著名的大才子唐伯虎,一次在山中的寺庙游玩,偶然间看到了一副老和尚画的荷花图,甚是赞赏,于是挥笔写下了一句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他对这句上联十分自信,认为绝妙,无人可以对出。

他为什么如此自信呢?因为如果你倒着读这句就会发现,读音表达的意思和正着读是一样的,这就很有意思了,也确实见功底。可是却并不像他说的,无人可对。

时间来到清朝,这间上中寺庙又迎来了一位才子,他叫李调元。李调元并不像唐伯虎那么有名,但两人的欣赏能力却十分有默契,都对老和尚的荷花图青睐有加。自然,他看见了唐伯虎留在画上的上联,李调元思考几一番,挥笔对出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是不是十分奇妙呢?这大概就是汉语的魅力。其实只要是对子就不可能对不出来,这是没有找到能跟上联惺惺相惜的人而已。唐伯虎和李调元跨越时空的灵魂碰撞,全在于欣赏能力的想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这组对子和“本日飞机飞日本”其实是同一个套路。这种句式不可能是唐伯虎初创,也必然不可能是日本人凭空想出来的。既然如此,我们中国人就不可能对不出来,毕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多比这更精彩的对子供我们学习。

有人随口就对出了“海南渡船渡南海”。对仗工整,意境相符,实际也没有什么难的,不过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套路而已。日本人惊叹不已,看来是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能人高手之多,其实不过是见多识广罢了,中国人觉得不必大肆夸耀。

结语

春联发展到如今,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文学形式那么简单。从最开始作为桃符,用于辟邪、纳福开始,春联已经与中国的民俗传统相联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人记忆中的一部分。

首先,对联从骈句中发展而来,却发展成了独立的个体,这体现了它的发展性和包容性。其次,它是少有的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学形式,这一点真的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更可贵的是,对联还是雅俗共赏的,老人妇孺、文人墨客都可以使用和欣赏。

另外,面对文化的交流很碰撞,我们要显现出足够的包容力和自信心,尤其是这种本来就是从我们本土传出的文化,作为创造者的子孙我们是得天独厚的。我们要将自己的文化大胆自信的展现,不惧怕挫折,也不畏惧挑战。

所以面对日本人自以为是的出题,我们很自然的交出了完美的答案,获得了对方的认可,而中华文化还有更多的亮点等着我们去向世界展现。

参考资料《对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