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蜀山笔侠,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

我承认,我已经开始对三星堆入迷了,关于它的各种问题,我都感兴趣,比如它的文创产品,这个以后慢慢深入。现在我们来聊一个它的根本问题,就是:三星堆的发掘坑到底是不是祭祀坑?

祭祀坑,顾名思义就是古人在祭祀的时候专门用于埋葬器物的坑,这些器物是祭祀者有意把它们埋葬进去的。

现今主流媒体和团体都一致给三星堆的发掘坑命名为祭祀坑,比如之前的1、2号祭祀坑,还有现在的3、4、5、6、7、8祭祀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8号坑

但是,笔侠对此却颇不赞同。笔侠不是专家,也不是科班出身,有的仅仅是对三星堆的热情。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古蜀人注重祭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三星堆出土的众多器物看,古蜀的宗教文化是非常浓厚的,可以说:祭祀占据了古蜀人大部分的上层活动,掌握宗教的,必定是古蜀的统治阶层。

但问题是:作为重要资源和祭祀重器的青铜,为什么会被大祭司们像祭品一样拿去献祭呢?这一点说不通。

我们首先要区分祭器祭品的关系。

祭器,是祭祀活动用来陈设的重要器物,可以称作圣器。在黄金未大量使用之前,青铜和玉应该是重要的祭器。

祭品,则是用来给神灵献祭的,也就是要统统毁掉,比如牛、羊等,还有用活人作为祭品的。

很明显:三星堆的青铜器更像是祭器,而非祭品。那为什么古蜀人会将这样的重器拿去献祭呢?其中还包括青铜大立人这样尊贵的祭司像,这说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祭坛还原

还有,三星堆青铜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焚烧和毁坏的痕迹。如果是献给神圣的神灵的,这样做岂非不敬?

所以,笔侠可以大胆预测:这绝不是祭祀坑,而是埋葬坑。就是把这些东西打碎、焚烧后,丢弃在坑里。

有人会问:古蜀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就算是改朝换代,也没必要跟钱过不去啊,这些东西老值钱了,拿来奖励给王族、功臣不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黄金面罩

呵呵,事情有可能是这样的(笔侠根据前后考古、地质气候学和点滴史料记载得出推论):

居住在沱江水系鱼凫人因地势高而一直延续,并发展壮大,他们最终取代了居住在岷江水系因严重水患而衰落的蚕丛人和柏灌人。这就诞生了古蜀第三代王朝——鱼凫王朝

古蜀气候炎热,水患不断,加上岷山上又地震频繁,古蜀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所以,祭司这个职业在古蜀兴起,他们成为沟通天地的使者。

特别到了鱼凫王朝,祭祀大行其道,祭祀成风,大量人力、物力被用于制造青铜器、玉器等祭祀礼器,社会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中、小奴隶主苦不堪言。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埃及修金字塔、秦始皇修长城,最苦的,是劳动者(奴隶)。同时,也会影响中、小奴隶主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字塔修建模拟图

所以,到了鱼凫王朝后期,不管是奴隶,还是中、小奴隶主,对大祭司都非常痛恨,只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这时,川南一带的杜宇氏兴起,他们趁鱼凫王朝内部矛盾重重,挥师北上,在鱼凫王朝部分中、小奴隶的支持下,攻破了三星堆古城。

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一通打、砸、抢,三星堆古城面临一场浩劫。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重要的器物并未被搬空,而是一件未少地留在了三星堆古城(不然我们今天也看不到了)。这是为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镇馆之宝青铜神树

周朝有一种制度,叫“三恪”,说的是王朝更替后,新朝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容和正统,不会将前朝王族赶尽杀绝,而是要保留他们的一支后代延续香火,还要进行分封,这就叫一恪。将前三朝的后代都分封,这就叫三恪

我相信,周朝的这一制度并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自古(奴隶社会)以来的传统。所以,和商朝相当的鱼凫王朝很有可能也有这一传统。于是,真实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

杜宇氏并未将鱼凫氏一锅端,而是保留了他们的一支,继续留在三星堆延续前朝香火。

其实,这对稳固杜宇氏的前期统治也有一定好处,毕竟鱼凫氏的残余力量还很强大,比如湔山(今龙门山)上的鱼凫遗民,还有已走出四川盆地的部分汉中川东王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宝鸡出土青铜像,可曾相识?

只是,祭祀给古蜀人带来的痛苦让他们对三星堆庞大的祭器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将之砸烂、焚烧,并弃之于坑,就形成了今天的几大发掘坑,哪是什么祭祀坑?

从此以后,古蜀大祭司时代结束,但他们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为何?

因为,鱼凫氏仍然没有绝嗣,他们的另一支后代被保留了下来,只不过,被杜宇氏挪了个窝,他们被安排在了离三星堆不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叫——金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侠金沙遗址留影

鱼凫氏后代在金沙又将续写怎样的故事?这是笔侠以后要给大家介绍的。

好了,本章就说到这里。如果您喜欢作者的文章和风格,请点赞和打赏,打赏金额将全部用于下期内容创作,并会在作品开篇或结尾特别鸣谢,搞文化不易,多谢支持!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