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自1962年开始的中国最大的“婴儿潮”从今年开始变成了“退休潮”。

在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已然成长为社会中坚的80后,何其有幸能为叔父辈们安享晚年贡献绵薄之力。

好在,吾道不孤,还有90后。

一、“婴儿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以来共有三次“婴儿潮”:

第一次是1949-1957年,解放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持续了9年,中途被三年自然灾害给掐灭了。

第二次是1962-1973年,社会经济有所恢复,中国迎来了史上人口最多、对经济影响最深远的“婴儿潮”。出生人口维持在年均2400万以上,1963年达到峰值2900多万。结果被计划生育给刹停了。

第三次是1981—1997年,其实是第二次婴儿潮的回声潮,即前一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婴儿进入婚育年龄,出生人口维持在每年2000万以上。

尽管上一波早已进入婚育年龄,且叠加了开放二胎的buff,万众期待的第四次婴儿潮还是爽约了,回声之后再无回声,或成绝响。

二、人口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红利说白了就是干活的人多,吃饭的人少,这样的人口结构有利于经济发展(财富积累)。

这里有个概念叫抚养比,即非劳动年龄人口数(14岁以下,65岁以上)对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的比值。抚养比越低,人口红利越大,负担轻,日子自然过得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开放这40年几乎就是抚养比快速下降的时期,而其中重要的推手就是一直备受争议的“万恶”的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红利释放出巨大能量令经济迅速起飞,在中国宏大的叙事里显得格外波澜壮阔。

1978年改革开放,民营企业重新被接纳进中国经济,特区被建立,外国资本投资,中国开始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

从人口的角度看其实有一定的迫切性,毕竟婴儿潮出生的年轻人已经到了就业的年纪,也足见邓公的高瞻远瞩。

2001年,中国在经过15年漫长的谈判后加入世贸,澎湃的劳动力快速与全球贸易对接,让全球经济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中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耐用制成品的价格持续下降,让全球再怎么折腾,其通胀水平都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这也是睡王为什么着急消减对华关税的原因。

农村与城市之间开始了一场史诗级的人口迁徙,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也成就了人类史上最大的城镇化进程。

户籍制度让城市既能白嫖农村劳动力,又没有承担本该由城市负担的迁徙成本。

维持较低的利率实际上是对家庭“征税”,因为刨去通胀利率几乎是负的,家庭储蓄通过银行流向企业,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而为了保卫家庭财产不被通胀侵蚀,买房成了家庭投资的必然选项。

三、如何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红利”在很多情况下是和“债务”相伴而生的,中国的抚养比自2010年开始V型反转,预示着人口红利的即将终结。

自2012年开始,劳动人口开始持续减少,触发“刘易斯拐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不能稳定输出,已经被薅秃了。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资本积累也已经接近尾声,自2014年开始,制造业和房地产这对冤家双双以头抢地,导致整合和去产能。

在红利和资本消退的大背景下,似乎还有三个办法:

1、提高生产效率,即技术升级,以此作为维持增长和弥补劳动力供给萎缩的手段,顶着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光环让曾经玩得很溜的技术转让不复存在;此外,因为起点高了,能入得了中国企业法眼的技术已然不多。所以这必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格局如果再打开一点儿,就是在必要时开放对外国年轻劳动力的引进。

3、最后一个办法更容易实现,也更接地气,降低抚养比留住人口红利。要么减少分子,要么增大分母,说白了就是延迟退休,从时间维度上再尽力抻长劳动力供给。

延迟退休对于80后几乎是没跑了,当然80后这代人要吐的槽那可太多了,懂的都懂,也不差这一个,权且当作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吧。

四、未竟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问题还得人来解决,从长远看,比如上办法更迫切的还是要生孩子。

按照预测,中国社会的抚养比将在2050年升至67%,几乎是2010年的两倍,也就是说原来每100个劳动力养活36个人,到那时就要养活67个人。

这就好像击鼓传花,当父辈把使命传递给我们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在场的只剩我们和使命,接盘的人没了。

不拽什么薪火传承、文明延续的文,单就是80后在为社会主义熬到油尽灯枯之后,我们的养老金不知何以为继?

隔壁的霓虹国把“产假”改为“育业”,把生孩子上升到事业高度了。80后被996掏空了身体,这未竟的事业只能指望90后、00后了。

对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生孩子的人,我们要鼓励、要支持,从他们的孩子纯真的笑容里你能看到自己的养老金。

毕竟,你不生,我不生,社会主义谁来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