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

山东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历下区经十东路11899号,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馆藏珍品有14.4万件,其中珍贵文物约4.9万件,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以下就对山东博物馆馆藏30件珍宝(下)进行盘点。

16. 东汉百兽率舞画像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祠堂、墓室上的装饰画石刻,滥觞于西汉,兴盛于东汉,三国以降急剧衰落,故通称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其内容涉及了汉代的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现实生活、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被称为“汉代社会的缩影”和“东方艺术的瑰宝”。此画像石纵97厘米、横275厘米、厚16厘米,雕刻方法为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是百兽率舞图,二层是车马出行图,左边亭下有持盾击鼓的迎者。画像石原为墓室壁画,同墓共出两块,各纵宽3米。20世纪山东省枣庄市滕县(今滕州市)龙阳店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画像石形制巨大,整个画面线条流畅,刻画生动,是目前发现型制最大的汉画像石之一,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17. 东汉东平墓葬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壁画出土于东平汉墓,此墓葬结构规整,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匀称合理。墓顶绘制云气纹和金乌,门楣、墓壁以人物画像为主,间以鸡、狗等动物形象。内容有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场面,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其中尤以绘制于门楣内侧的12个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眉须飘然,栩栩如生。2007年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汉墓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壁画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填补了山东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国宝级文物。

18. 东魏蝉冠菩萨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菩萨像通高120.5厘米,外形精美,头后有巨大圆形头光,戴高冠,嘴角微翘,面含笑意;上身穿袒右衣,双肩覆搭披帛,帛带于胸前打结后分向两侧,下垂至小腿侧再向上折,最后各自绕两手肘下垂,两肘外侧下垂的帛带已残缺;下身穿着长裙,裙袂处分布密集皱褶。1976年出土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后流失海外,2008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菩萨身躯修长,衣服稍薄而贴体,衣褶密而不厚,整个形体已显轻灵之意,而无北魏时期厚重之感,是一尊典型的东魏时期作品。这种佛教蝉冠,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因此弥足珍贵, 国宝级 文物。

19. 隋徐敏行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壁画于嘉祥县英山徐敏行夫妇墓出土,从墓志知墓主徐敏行,生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死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曾任职梁、北齐、北周和隋四朝,隋文帝时任晋王杨广部下的驾部侍郎,因称徐侍郎。墓室后壁为墓主人夫妇坐帐内饮宴,帐 前列 乐舞,穹顶绘天象图。墓室北壁绘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西壁画备骑出行图,上方残存白虎的部分躯体。东壁画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上方残存青龙躯体。南壁墓门两侧各画持剑武士。门洞横楣上画1奔马,门洞内左右墙面各画门下小吏和侍仆2人,门洞外东西墙上各画1守门人。墓主夫妇身后屏风上所画山水,用墨后着地,敷彩近于浅绛。1976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英山徐敏行夫妇墓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壁画着色以重彩为主,个别处兼施淡彩,是最早发现的隋代墓室壁画。隋代墓室壁画在此前从未发现,此壁画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代表了隋代绘画的较高成就,对研究隋代习俗及绘画有重要意义,国宝级文物。

20. 唐“天风海涛”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琴为仲尼式,身长121厘米,琴头高7.9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3厘米。琴面以桐木斫成,底为梓木,琴身通体髹黑漆,七弦缺失,琴面岳山支撑琴弦处分嵌七块玉片,琴身嵌有十三金徽。琴轸与二足皆为玉质,七轸系玉材雕刻小棒棰状,二足为玉雕仰莲状圆钮。琴面布满蛇跗断纹。一般认为,琴的断纹是因为古琴琴面漆因年久起裂而现,而起裂、断纹的出现往往需要百年以上。宋元以来,琴家以蛇跗断最为稀贵,陆游有诗《赠道流》中日:“古琴蛇跗评无价,宝剑鱼肠托有灵。”琴腹有龙池、凤沼两处共鸣槽,皆为长条形。龙池上方、琴颈处刻有篆书“天风海涛”四字,寓意琴声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琴腹龙池内有墨书两行:“圣宋隆兴甲申口口,大唐雷威亲斫”。由琴腹题款可知,此琴为唐代制琴名家雷威亲斫,宋代被重修过。1971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尚寨村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目前传世古琴中,唐琴遗存数量极少、极为珍奇。此琴是唐代著名制琴大师雷威所制,桐木制成,通体 髹 黑漆,器身有蛇 蚹 纹,是唐琴的上乘之作,也是现存古琴中唯一形制完备的七弦琴,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21. 南宋《葵花蛱蝶扇面》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24.3、横25.5厘米,为甲、乙两面。甲面绘设色葵花蛱蝶。金黄色大花,俯仰多姿,叶脉细腻,细叶相称。 蛱蝶 勾勒擦染娴熟,整个画面浓重艳丽。画上方钤“皇姊图书”朱纹印。乙面为金字草书七绝一首:“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据后人冯子振的题跋定此诗为南宋赵构所书。扇面后为题跋部分。元人冯子振题诗并序:“宋高宗德寿宫题葵花扇面,后二百年,人间得之,以为珍玩,三叹物色,敬书二十八言:绘墨清新德寿宫,戎葵生意畅西风,金晖留照倾心蠾,秋在黄裳正色中。海粟道人冯子振再拜。”钤印三方:朱文“子振”,白文“海粟”,朱文“怪怪道人”。后为元人赵岩题诗:“香凝御墨晓凉催,不与凡华一样开,日落中原何处在,倾心谁与酹金杯”。款署“赵岩”,钤朱文印“秋巘”。“皇姊图书”是元鲁国长公主的藏书章。《墨缘汇观》云:“考大长公主凡所藏名书画,皆命冯子振及赵岩、张珪等题识。”1971年山东省济宁邹城市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卷曾收藏于宋、元、明三朝皇室,对于研究宋代书法绘画、元明皇室收藏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山东现存卷轴书画最早的一幅,因卷轴书画多为传世,此卷出自墓葬显得更为珍贵,对于研究宋代绘画、书法及元代收藏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宝级文物。

22. 元赵孟頫行书《雪赋》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卷纵22.5厘米,横192.9厘米,共73行,每行9-11字,行楷相掺,乌丝栏相隔。款识:大德二年日短至,写与班彦功,子昂。钤印:赵氏子昂(朱文)。作品书于元大德二年(1298)冬至,是送给好友班彦功的。内容书写的是六朝著名小赋作家谢惠连的代表作《雪赋》,它既饱含着赵孟頫高超的书法艺术,又折射出他仕元的复杂心态。传世品,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卷运笔宛转圆润,行楷相掺,乌丝栏相隔,提按轻重得宜,结体丰筋健骨,气韵端整遒丽,书风遒媚、秀逸,展示了赵氏书法的姿韵之美,同时又折射出赵氏宋朝遣胄出仕蒙元的复杂心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因所居有鸥波亭,人们亦称赵鸥波。浙江吴兴人,宋太宗十一世孙。赵孟頫的书法和绘画成就极高,遥追五代、北宋法度,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开创元代新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他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

23. 明鲁荒王九旒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旒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九旒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体为西竹丝编织成六边形的网格状冠胎,表面敷罗绢黑漆,多已脱落。冠前后分别镶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两侧有梅花金穿,贯金簪。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 旒 、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 旒 ,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正相应。1971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尚寨村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这件九旒冕是我国存世的唯一一件明初亲王冕冠实物,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早的唯一完整的冕 实物 ,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国宝级文物。

24. 明鲁荒王九缝皮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皮弁是华夏衣冠体系中首服的一种,多以皮革为冠衣,冠上有饰物。此皮弁冠高21厘米,横宽31厘米,冠筒径17.5厘米,出土于山东邹城的明鲁荒王陵,以藤篾、金、玉石等材料制成。此皮弁以细竹丝编结成的六边形网状结构为胎,外覆黑纱。前后各有十会,两会间形成九缝,压以金线,故称之为“九缝皮弁”。每缝金线上前后各缀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九颗,应为162颗,现存158颗(其一残),佚4颗,材质有珊瑚、玉、玛瑙等。弁前后各钉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金池),金池上部有一周竹丝包金的额圈。两侧上部各一梅花形孔,贯金簪以固定发髻。簪长30.9厘米,下部各有两 花形 金钮穿孔,以系朱缨。1971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尚寨村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这件九缝皮弁保存完整,品相完好,是目前现存唯一的明初亲王皮弁实物,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是研究古代皇家冠服制度的珍贵文物,为研究明朝亲王礼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5.明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箱高61.5厘米,宽58.5厘米,木胎,箱板厚仅1厘米,箱面髹朱漆,箱里髹黑漆, 漆层不厚,朱漆更薄,戗金为纹,1971年明鲁朱檀墓出土。整个木箱,内分三层,中有套斗,下有抽屉,内置冕、弁、袍、靴等物。箱的顶部及四侧面均饰团龙纹,边部饰忍冬纹。龙纹头面较长,闭口披发,五爪蛇身,细鳞卷尾,点缀骨朵云,把幻想的龙刻画成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灵和帝王天子的化身,表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箱的活页、穿鼻、提梁及锁钥等,均系减金铁件,饰云龙纹等。1971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尚寨村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箱戗金技艺极为熟练,运刀迅疾,刚劲挺秀,金色闪烁,光彩夺目,当为明初戗金工艺的典范,代表了元末明初漆器戗金工艺的高超水平,保存完整。

26.明镶宝石金带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镶宝石金带饰通长16.7厘米,最宽10厘米,最高2.8厘米,重395克。嵌宝石33颗,正中为一颗巨大的蓝宝石,蓝宝边有两颗猫眼石散发出蓝绿相间的光泽,中间还有一条亮眼的白线。带饰为金质如意云头托,组合形,中间主件为如意形,两侧活件为云头形。带饰金托中空,分上下两层,上层镂空镶嵌宝石,下层主件背面为镂空灵芝缠枝花卉纹,活件背面为金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件器物上镶嵌多种宝石,带饰上层表面镶嵌有各种珍宝共计33颗,是一件华丽的明早期皇家金镶宝石镶嵌组合。金托采用了镂空、錾刻、锤碟、焊接等多种金器制作工艺,营造出表面、底面和侧面的纹饰,造型饱满、立体美观,金质光泽灿烂。1971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鲁王朱檀墓,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这件镶宝石金带饰体积之大、宝石之多、装饰之华美,为历代出土所罕见,其华丽的镶嵌组合、复杂的加工工艺、极高的宝石品质极为难得,是一件珍贵的明初镶嵌宝石精品,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27.明莲花形白玉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杯高3.2厘米、口径7.3厘米,杯体犹如一朵怒放的鲜花,五瓣相连,内底花蕊凸起,镂雕的枝叶组成杯柄与杯托,枝叶脉络清晰可见。玉杯玉色洁白,玉质莹润细腻,除偶有黄色斑纹外,少有瑕疵。杯体为圆形,状若盛开的莲花,内底花蕊凸起,环形柄,由花茎、叶茎与杯身相连,上部饰荷叶,叶脉清晰。1971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鲁王朱檀墓,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玉杯将玉的先天丽质和工匠的绝妙灵感巧妙结合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以荷叶、莲花杯进行碧筒饮的场面,形态自然优美,雕琢精细圆润,实属明初玉酒器中之精品。

28.明衍圣公朝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据《曲阜县志》记载:明代, 御赐衍圣公朝服、蟒袍、袍料、冠、靴、玉带、带绶等物。同时记载 “衍圣公府家藏元明衣冠,历代视若珍宝,珍藏于内库。“梁冠高27厘米,筒径18.5厘米。赤罗衣身长118厘米,腰宽62厘米,袖 通长 250厘米,袖宽73厘米。交领、大襟右衽、宽袖敞口,领、襟、袖、摆处缘以四寸宽的青罗边。赤罗裳身长89厘米,腰围129厘米。赤 罗裳 身桔黄色围腰,青罗镶边。中单,身长118厘米,腰宽65厘米,袖通长254厘米,袖宽69厘米。交领大襟右衽,宽袖敞口。领、襟、袖摆处镶青罗宽边。夫子履 通长 28厘米,高12.8厘米。孔府旧藏,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这套服饰为明末时期最后一件衍圣公朝服,不仅与儒家有关,还是难得保存完好的朝服,对历史的可考价值尤为珍贵,世间罕有,国宝级文物。

29. 清乾隆斗彩竹节耳大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瓶高58.1厘米,口径25.6厘米,底径23.8厘米,敞口,长颈,折腹渐收,颈部附竹节状双耳。通体纹饰多达十一层,分别描绘海水、蕉叶、缠枝莲、红蝠、团寿、回纹、如意头、八宝、变形莲瓣等纹样。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传世品,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瓶形体硕大,青花明艳幽雅,釉里红浓淡有致,纹饰虽显繁缛却严谨清晰,不失细腻,纹饰繁缛,绘画工细,是清乾隆时期难得一见的官窑瓷器精品。

30.清郑燮《双松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纵201厘米,横101厘米,纸本墨笔,是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肃翁的作品。图绘水墨双松,一主一辅,一浓一淡。浓者以干笔写树干,湿笔写松针;淡者树干干湿并用,松针用湿笔。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树下有几杆修竹,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画中长篇题记,讲述了同学之间的情意。郑燮素以写意兰竹著名,以松为题材者实不多见,图中墨竹亦与习见风格不同。题记后钤“郑燮之印”(白文)、“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右下押角章:“七品官耳”(白文)、“丙辰进士”(朱文)。传世品,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图朴茂凝重,刚劲雅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极好,实属郑氏平生精心之作、得意之作,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郑燮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后世将郑燮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郑燮在乾隆朝堪称领军开一代书风画风新气象的文化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