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持就是胜利

盟军对德军的入侵做出了非常迅速的反应,他们很快集结好部队,准备反击。从4月15日至19日,英法军队开始陆续在挪威中部和北部登陆。4月15日,由法瑟(Fraser)准将指挥的英军第24近卫步兵旅在纳尔维克西北55公里的哈尔斯塔(Harstad)登陆,并与当地挪威陆军第6师余部取得了联系,在兵力上比困守在纳尔维克的德军部队占有优势,但并没有立刻发起进攻。负责指挥当地英军部队的麦克西(Mackesy)少将认为德军在港口设防严密,登陆不易成功,另外,他手下的部队对在冰雪覆盖的山区作战毫无经验,这方面,在阿尔卑斯山区接受训练的德国山地部队具有优势,这可能也是德国人唯一的优势了。4月24日,约1个营的挪威军队从北面向第139山地团第1营第3连的阵地发起进攻,身穿白色伪装服的挪威士兵在暴风雪的掩护下接近德军阵地,并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很快被德军机枪压制。因为能见度很差,山地兵未能发现挪军火炮位置。次日,德军山地兵趟过齐胸深的积雪,迂回到挪军侧后,在己方炮火支援下发起突袭,将挪军炮兵阵地摧毁,并将这个挪军营击退。

■ 准备登船前往挪威的法军部队。

英法统帅部的作战意图是首先在挪威中部收复特隆霍姆,再解决纳尔维克的德军。从4月16日至19日,约4个旅的英法军队在特隆霍姆北面的纳姆索斯(Namsos)和南面的翁达尔斯内斯(Andalsnes)登陆,准备南北对进,一举夺回特隆霍姆。但是,受恶劣天气和地形的影响,英法军队行动迟缓。从纳姆索斯南进的英军在受到德军第138山地团的阻击后就陷入僵持,而在翁达尔斯内斯的盟军部队还不等向北进攻,就被迫向南转入防御。已经在挪威南部站稳脚跟的德军主力开始向北进逼,经过几次交战,盟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却。面对这种形势,盟军想夺回特隆霍姆显然是不可能的。4月底,英法指挥部决定停止战斗,集中力量夺取纳尔维克。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的盟军部队分别于4月30日和5月1日撤退。中部的挪威军队于5月3日投降。此时,纳尔维克成为挪威之战的重心,迪特尔肩上的压力陡然增加。为了给迪特尔打气,也为了表彰他的顽强精神,希特勒于5月9日授予他骑士十字勋章,不过迪特尔更希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援,补充部队、武器、食物、燃料,一切的一切。

随着特隆霍姆战斗的失败,盟军开始向纳尔维克增兵。4月27日,法国第1阿尔卑斯山地师的三个营抵达哈尔斯塔,不过他们都没有携带滑雪装备。5月5日法国第13外籍军团旅的两个营也到达纳尔维克前线,外籍军团的士兵大多是德国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其中有一些人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具有较丰富的战斗经验。法军第342和第343独立坦克连为在纳尔维克的盟军部队提供了装甲支援,这两个连分别装备了15辆霍奇斯H-39轻型坦克和15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5月9日,来自波兰军队的四个营也到达了,连同在当地的挪威军队,盟军的总兵力达25000人,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兵器上相比纳尔维克的德国守军都占有绝对优势。盟军还得到英国皇家空军两个中队的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法军第342独立坦克连装备的霍奇斯H-39轻型坦克。

自从第3山地师被困纳尔维克后,德国国内的报纸就开始成篇累牍地报道他们顽强战斗的新闻,然而,5月10日,所有关于山地兵的消息都从报纸的头版头条消失了,换成了德军发起西线攻势的标题。这一天,德军的战车向西开进了低地国家,挪威战场一下子成了战争舞台的配角。此时,在纳尔维克地区作战的德国山地兵当然希望盟军能够将部署在挪威的一部分部队调回国内用于保卫他们自己的国家,因为这将缩小他们与盟军兵力上的差距。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地,盟军试图通过猛烈的进攻在挪威北部获得决定性的胜利。5月12日,纳尔维克的盟军部队在强大海军炮火的掩护下,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迪特尔率领的约5000名德军发起进攻。寡不敌众的德国山地部队不得不转入防御,并在盟军的压力下步步后退。得知战况不利的希特勒已准备暂时放弃对纳尔维克的占领,实际上,希特勒在4月和5月发往纳尔维克的电报中,他都授权迪特尔将军见机行事。第3山地师的作战日志全文引述了希特勒在5月8日20时03分的电报:“坚守在纳尔维克地区的由迪特尔将军指挥的部队,在被迫撤退的时候应摧毁运输铁矿石的铁路线,以使敌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用其运送铁矿石。如果从该地前往瑞典的道路是畅通的,则该部应组织一队经过山地作战训练的骨干官兵在当地坚持作战,他们将从空中得到补给,而迪特尔将军指挥下的其余部队应立即跨越边界进入瑞典境内”。纳尔维克前线的危急形势使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Brauchitsch)指示手下做好准备在必要时用飞机将迪特尔将军救出,以防他被俘或阵亡。

■ 在纳尔维克的冰天雪地里全神戒备的德军山地兵机枪组。

面对盟军的进攻,德国山地部队只能退入气候寒冷并被大雪覆盖的深山,开始了他们持续数周的山区作战。负责掩护铁路线的海军山地陆战营正被迫一步一步地沿铁路线后退。他们与盟军的战斗通常是在隧道和漆黑的能产生回音的山洞中爆发的,而在山区活动的由迪特尔将军指挥的部队,则常常是由后卫部队在能见度很差的暴风雪中阻击敌人,为他们身后的战友赢得足够的时间用于建立一个可以据守的新阵地。为了给自己的部队夺取立足点,同时也为了保持德军在军事上的主动性,迪特尔将军决定派出几支战斗巡逻队,让他们夺取并控制几处制高点。奉命夺取这些重要战术要地的几个连队缺乏在恶劣战斗环境中作战的装备,他们既没有合适的伪装服,也没有棉制的保暖衣物和冬季作战所需的装备。冬末的气候非常恶劣,由于大雾,能见度通常只有几米远。由于持续不断地降雪,山上已经堆积起很厚的积雪,山地兵们只能在积雪中缓慢地向他们的目标跋涉。为了节约,部队进一步削减了原本就已不多的食物配给量。从4月中旬到5月底,这几个营的山地兵仅吃过三顿热饭。通常情况下,一个山地兵一天的食物配给只是就着融化的雪水吃下去的五片薄面包。宿营的时候,他们就住在小帐篷里,身上只有一条毯子,没有炉火或其他可以用于御寒的物品,因为在赤裸的山岩和空旷的雪原上很难找到易燃的原料。疾病造成的减员数字很快超过了在战斗中伤亡的人数,原本几个营的作战兵力很快就锐减到一个连。那些本该由一个排驻守的阵地,现在只能由一群饥饿、寒冷、疲惫而且人员不足的小组负责防守。尽管如此,迪特尔将军对山地兵们仍然充满自信,相信他们一定能坚持到底。盟军士兵的境遇比德军山地兵好不了多少,但他们至少有正常的食物供应并且由于人数众多,他们可以偶尔被从前线撤出来进行休整,暂时摆脱与德军山地兵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激烈战斗以及山区恶劣的气候。

增援与解围

为了援救第3山地师,德军也竭尽全力进行增援。德国空军猛烈空袭了在纳尔维克的盟军舰船,击沉击伤多艘船只,其中有的船正运载着增援的盟军部队和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尔维克德军的压力。5月15日,德国空军第1伞兵团第1营在埃里希·沃尔特(Erich Walther)少校率领下空降在靠近瑞典边境的德军山地兵阵地上,他们刚着陆就投入了对盟军部队的反击。5月21日,第2山地师第137山地步兵团的两个连在空军伞降学校接受了速成跳伞培训后,也被空投到纳尔维克前线。这些“速成伞兵”很幸运,在降落过程中只有3人受轻伤,不过在随后的战斗中伤亡惨重,迪特尔在6月3日给第137山地团团长的电报中称,已经有一名连长阵亡,三分之一的官兵阵亡、受伤或失踪。这些增援对于迪特尔来说是杯水车薪,无法弥补几周作战中蒙受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940年5月21日,第2山地师第137山地步兵团的两个连在接受了速成跳伞培训后,被空投到纳尔维克,图为山地兵们着陆后脱下伞兵服。

另一方面,在特隆霍姆的第2山地师自5月初开始就兼程北上,解救陷入困境的兄弟部队。第2山地师是在4月23日接到紧急命令向北开拔的,师长弗伊尔施泰因将军接到的命令很明确:“你部应前往特隆霍姆,并从那里向北打开一条陆上通道,解救在纳尔维克受到优势敌军进攻的迪特尔将军的部队”。速度是行动的关键,弗伊尔施泰因命令战斗先遣队先行出发,师主力随后乘火车北进,为了便于行动,所有重型火炮和高炮等重装备都留在了后方,大部分车辆也被留下,在缺乏良好道路的挪威,它们派不上大用场。由第137山地团第2营、半个轻型山炮连和一个工兵排组成的先遣队在5月2日被空运到特隆霍姆,师里的其余部队乘坐4艘运输船在6艘扫雷舰、1艘鱼雷艇护航下在4月30日启航,在途中遭到英军潜艇的袭击,被击沉、击伤运输船各1艘,剩下的船只在5月4日到达特隆霍姆。在第2山地师面前的道路既漫长又艰难,在近1200公里的路程上,大多是道路稀少、雪深及膝的山林,只有一条主要公路,沿途还不时遇到挪威军队或英法军队的阻击,一些精锐的挪威滑雪营在雪地里神出鬼没,骚扰德军。第2山地师且战且进,先头分队和师主力之间竟拉开了200公里的距离,现在该师成为德国陆军中“最长”的师。尽管路途艰难,第2山地师还是在7天内前进了400公里,但是一个巨大的困难横在山地兵面前:一条深入陆地的峡湾切断了前进的道路,而渡口已经被盟军控制,峡湾内还有英国军舰。弗伊尔施泰因紧急调来水上飞机,搭载山地兵突击队飞越海面,突袭渡口。一艘英国驱逐舰开进峡湾,试图开炮阻止德军的进攻,但遭到了岸上德国山地炮兵的射击,被击伤,拖着浓烟退出峡湾。最终,德军成功占领渡口,救援行动得以继续。越往北道路越艰难,到5月22日,第2山地师已经前进了1000公里,而迪特尔的告急电文也一篇接一篇地送到弗伊尔施泰因手中。为了做最后的努力,他下令从各营连抽调具有丰富滑雪经验的山地兵组成的一个“纳尔维克”战斗群,在格奥尔·格·冯·亨格尔(Georg Ritter von Hengl)中校率领下,执行代号为“水牛”(Buffalo)的救援行动。他们需要穿越200公里没有道路的山区,那里人迹罕至,在地图上是一片空白。沿途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有的地方积雪厚达一米,林中常常被浓雾笼罩,但在接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指南针受地球磁场影响,不能指示正确的方向。山地兵们从空投获得补给,向纳尔维克前进。

■ 在挪威的群山中背负着滑雪板前行的德军山地兵。为了救援纳尔维克,第2山地师从南到北行军1000多公里。

■ 迪特尔将军接见参加“水牛”行动的第2山地师官兵。

就在第3山地师接近山穷水尽的时候,盟军却准备撤退了。自德军装甲部队从阿登(Ardennes)地区突破法军防线后,英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上的战况不断恶化,到5月下旬,几十万英法军队被围困在敦刻尔克(Dunkirk)。5月24日,英法指挥部决定从挪威全面撤退,但是,为了掩盖撤退企图,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登船地,在纳尔维克的盟军决定对德军发起一次大规模进攻,占领纳尔维克城和港口。如果说5月初盟军还抱着永久占领这一战略要点的想法,现在的举动则完全为了在撤退前挽回一点面子。5月27日夜,英军军舰彻夜轰击德军阵地,第二天凌晨,法军在纳尔维克所在半岛的南北两侧同时登陆。迪特尔组织部队进行了徒劳的反击,被击退,早上7时,德军被迫退出了纳尔维克城,向东退守城外的620高地。在6月1日的进攻中,盟军进一步压缩了德国山地部队的阵地,其攻势持续了一周之久。盟军部队紧逼不舍,德军部队一退再退,至6月7日,已经撤到距离瑞典边境只有三公里远了。此时,迪特尔手下有战斗力的人员只剩下1500人,他回忆说,如果盟军再坚持攻击两个小时,他就要被迫进入瑞典境了,听候瑞典人的处理。德军巡逻队报告说,盟军部队正在集结,在迪特尔看来这是最后总攻的先兆,德军开始准备迎接这最后一战。但是,盟军没有进攻,而是在6月8日全部撤退了。6月9日,迪特尔率部重新占领了纳尔维克,当地坚持抵抗的挪威军队也在次日投降了。当迪特尔已经脱险时,亨格尔中校率领的“纳尔维克”战斗群还在林海雪原中跋涉,他在6月9日接到师长弗伊尔施泰因的电报,得知“水牛”行动已经取消,不过他还是坚持率部走完了剩下的路程,在6月13日和纳尔维克守军取得了联系。历时两月的挪威战役以德军的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战役中,挪威有1335人阵亡,盟军有6100人阵亡或失踪,德军有5636人阵亡。

迪特尔和他的第3山地师在纳尔维克一战成名。总兵力不超过6000人,由山地兵、水兵、伞兵组成的德军混合部队,在补给不续、缺粮少弹的困难环境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顽强抵抗两月之久,终于坚持到援军到达,这份忍耐力和勇气的确令人钦佩,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在回忆录中对纳尔维克之战作如下评价:“德国人在计划、执行和投送力量方面显然占有优势……他们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小部队组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迪特尔被视为“纳尔维克的英雄”,各种荣誉和奖赏接踵而至。迪特尔连升两级,晋升为山地兵将军。这一军衔刚刚设立不久,迪特尔是第一个获得此衔的山地兵将领。同时,他还是第一个获得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德国军人。第139山地步兵团有7名官兵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不过,对于所有曾参与此次作战的官兵们来说,还有一项更有意义的奖励——纳尔维克战役盾章。这是德军在二战中首次颁发的此类战役臂章,该臂章于1940年8月19日正式颁发,获奖者上至迪特尔将军,下至所有在4月9日至6月9日期间参加此次作战的德军官兵。这款金属盾形臂章分为两种,发放给海军官兵的是镀金的款式,而发放给陆军和空军官兵的臂章是银灰色的。这款臂章的佩戴位置是左上臂外侧。臂章正面有一对飞机螺旋桨、一个锚链和一朵雪绒花,分别代表着空军伞兵、海军水兵和陆军山地兵,在这些图案的上方是单词“纳尔维克”(Narvik)和1940年的年份。总共有8577人获得了这一殊荣,其中陆军2755人,空军2161人,海军3661人,这其中有680人是死后追授的。为了纪念在纳尔维克和山地兵们共同战斗的经历,U-64潜艇的幸存艇员们还把雪绒花作为他们新潜艇的艇徽。纳尔维克战役后,第2、3山地师作为占领军留在了挪威,这两个师于1940年6月被编为挪威山地军,由迪特尔出任军长,尤利乌斯·林格尔(Julius Ringel)准将接替他担任第3山地师师长。不久该军就被派往挪威北部的拉普兰地区,并在那里渡过战争中的第二个冬天。

■ 纳尔维克之战后,希特勒授予迪特尔将军第一号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而所有参加这次战斗的德军官兵都获得了一项特别奖励:“纳尔维克”盾章(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