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我的朋友,甘肃张掖河西学院的音乐学院院长王文仁教授的文章。四年前,河西学院的蔺海鲲、王文仁两位教授曾经带我去拜访河西走廊上仅存的骆驼客——沙漠中的骆驼客就像大海上的水手——听到很多动人的故事;在我们离开一个月之后,拜访到的一位老骆驼客溘然仙逝,又是一段活的历史从此长眠于地下。

王文仁教授此文记述了我们共同的考察经历,特此转发。

骆驼——一个集鼠耳、牛蹄、虎牙、兔唇、龙峰、蛇眼、马颈、羊脸、猴毛、鸡腿、狗腹、猪尾“十二相”却又“十二不像”的牲灵。骆驼客——赶牲灵的使者。他们与骆驼相伴,毅力坚忍,不忘初心,背负着生存的压力,穿行在广袤的戈壁沙漠,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浓浓的历史记忆!

2018年1月28日,笔者一行8人赴民勤访谈河西走廊曾经的骆驼客。遗憾的是,当我们走进98岁高龄的孙德正家时,这位河西走廊最后的驼把式(首席骆驼客)已处在弥留之际……。人之相与,倏忽之间,一些人一些事,不经意间便风流云散。油然生出了一种紧迫感。带着一种使命,我们随即走近了曹宗让老先生,试图通过他的骆驼客经历,翻找出一些尘封于黄沙之下被时光掩埋了的碎片,还原出骆驼客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

曹宗让,民勤县东湖镇红英村十社人,若健在,今年该75岁了。

曹老先生是河西走廊往来商贸驼道最后的骆驼客,生前是民勤骆驼客省级传承人。老先生14岁辍学,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17岁那年,由巴彦淖尔市哈藤套海综合林场驼队驼把式卢向前把他引荐给了该林场的厂长马尚布达莱(蒙古族)。老先生的人生由此与骆驼结缘。

01

放骆驼

放牧骆驼责任重大、辛苦异常。转场、下碱、扎火针等一系列不乏技术含量的事都要在牧场进行,每件事牧人都需亲力亲为、有时有节、保质保量地完成。

(1)转场

牧场有夏场和冬场之分。放牧一年需转场两次,春分至清明时节,从冬场转至夏场,秋分至寒露时节从夏场转至冬场。

驼队的骆驼分运输驼和养殖驼。运输驼主要由驼客精心挑选出来组链跑驼道的骟驼构成。养殖驼指幼驼、母驼和公驼以及退役的骟驼。养殖驼一年转场两次。运输驼因跨秋、冬、春三季跑驼道运输,只放牧在夏场。

转场需要备好人和骆驼的必需品。人用的衣物、铺盖及食品。夏场放牧要给骆驼配备的食盐、大黄等辅料,以补充盐分、清热消暑;冬场则配料胡麻油、茯茶和豆瓣料,以补充营养、润肠清肺。

1963年曹宗让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转场。春末夏初,雪融柳绿,曹宗让放牧的养殖驼要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陶生井春场转至阿拉善盟巴音毛道的夏场,两场相距近200公里。转场是个大工程,驼队的驼客们都会前来帮忙,马厂长、卢把式也来督查、指导,有转场经验的赵文祥、张洪强等人提前出发打前站搭窝铺,留下曹宗让和张万一两个年轻人赶着驼群前往目的地。行至第五天黄昏时分,西北方突然起了黑风,曹宗让吼喊着张万一,两人快速将驼群赶到附近的一个沙湾,逐一将母驼和小驼羔赶到驼群中间,驱使骆驼相互靠近,将退役的骟驼一一操卧在驼群周围,两人把在风口处,依偎在各自骑乘驼的颈下避风,等待着沙尘暴的结束。

许久许久,天昏地暗中,曹宗让隐隐听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将毡衣揭开一道缝,眯着眼探寻,发现急步而行的舅舅和马厂长。原来卢向前和马厂长看到起了黑风,担心没有经验的两个娃被黑风吹散,近百峰骆驼被吹跑丢失,所以黑风刚起,他俩便骑马顺着以往转场的路线前来接应。看到两个小家伙安然无恙,骆驼簇在一起,两人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天已麻麻亮。

这次转场,考验了曹宗让的智慧,让马厂长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回到巴音毛道的毡房中,马厂长用蒙古语大赞曹宗让:“‘吒喽子’(小家伙),‘孔观喃尼’(不错嘛!好样的!)!”并建议卢向前将外甥带在身边当驼客,跑驼道,使其早日得到锻炼,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骆驼客、驼把式。按规矩,成为一名骆驼客,必须得有三年放牧经历,要十分熟悉沙漠严酷的环境及骆驼的习性。半年后曹宗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骆驼客。

(2)养驼羔

母驼隔年产羔,怀胎13个月。产羔时,母驼会离开驼群找一个僻静之处,以避免同伴打扰,防止被人看见。母驼产羔时,如果有人偷看,它能通过气味感知到,即使临产在即,也会忍痛翘望,不愿分娩。了解母驼产羔习性的牧人是不会去偷看的,他们认为偷看骆驼产羔是一种不道德且残忍的行为,偶有发生也只有初来乍到的新手为满足好奇而冒失所为,其行为不但不会得逞,还会遭到师父严厉的责骂甚至鞭打。这便使我想起,两年前在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考察期间,努尔古丽(哈萨克族)讲述她家百余峰母驼集中产仔时的壮观场面,笔者提出届时可否一睹,被她一口回绝。现在想来,当初的想法多有冒犯。

牧人见到新生小驼羔羔已是数小时后或隔夜的事了。他们见到活蹦乱跳的驼宝宝,第一时间关注的是它们的性别,不同性别的驼羔羔,在其成长中各有不寻常的遭遇和使命。如果驼羔羔是一峰健康的母驼,只要驼妈妈奶水充足,便顺其自然成长。如果驼羔羔是一峰儿驼(雄驼),定会招来牧人的一番评判。“从小见大,三岁看老。”是前辈们传下来的古训。若儿驼羔羔颈、腿粗壮、奔跑有力,样样儿好看,性情温顺,则必将是未来跑驼道的“那块料”,从此它就会得到牧人、驼客的精心喂养、“特殊关照”和“重点培养”。牧人还会根据驼羔羔的习性为它们起名字,乖巧的起名“老实旦”、调皮捣蛋的就叫“贼儿子”“刁地跑”之名。

牧人在闲暇之余喜欢和“黑眼圈”“老实旦”在一起,搂着它们的脖子从头摸到蹄,捋捋绒毛、捏捏大腿、亲亲脸蛋、拍拍屁股。像“贼儿子”“刁地跑”之类见人就跑,抓不住,捉不到。小驼羔长到一岁左右便能吃草料了,牧人会为其增添一些营养品——盐和豆瓣料。喂料时,每逢“老实旦”便会多添一把,“刁地跑”不给也罢!“温顺的驼羔羔和猫猫、狗狗一样,偏心养大的驼羔羔,身体好,负重量大,和人亲近,当人走近它时,会主动用头蹭人的身体,即便长大了,无论是放牧期间还是运输途中的短暂休息,它都不会离开人太远。每每讲到这些“驼伴”们,曹宗让总会眯眯着眼、微翘着嘴角、摇晃着头,就连手势也会摆成兰花指,足见他们这些驼客们对骆驼的那份特殊情感。

(3)烫印

烫印就是在骆驼的屁股上烫上记号。沙漠、草原,一望无边,往往有多家驼群在同一片草地吃草的情况,为了方便辨认,牧人会在小驼羔长到一岁时在其屁股上烫上记号。印记图案有花形、也有商号属姓,每家各有不同。曹宗让放牧的骆驼属哈藤套海综合林场,“我的每峰骆驼的屁股上均烫着‘口’字形印记,取‘哈’字的左偏旁。”曹宗让说。

烫印时将“烫子”(框架式熨斗)烧至一定的温度,在骆驼屁股一侧“烙烫”,直至将毛囊组织破坏,使烫印处不再长驼毛,烫印成为某一驼群骆驼的永久记号。

(4)下碱

下碱就是每隔十天半月把骆驼赶到海子湖(水塘)吃盐巴,以补充身体必须的盐分。戈壁沙漠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海子,湖水经过夏天的蒸发,海子周边会形成盐巴,所以冬场放牧,下碱较容易。夏场在山丘地带,水源往往是泉水或雪水,少有带碱的池塘,骆驼不能自然下碱,就得由牧人给其喂一些食盐。下碱时,将食盐放在料槽里喂,由于料槽是开放的,那些年幼、体弱的骆驼常常会被排挤,分享不到食盐,因此,牧人就将食盐装在料抽子(嘴兜)里套在骆驼嘴上,兜绳挂在头上对其下碱。

“骆驼可会使用料抽子了,吃盐料时将嘴兜摁在地上吃,有的吃完一口,猛的向上扬一下再吃一口。像‘黑眼圈’‘老实蛋’从小加料惯养下的那些骆驼,看到人提着料抽子,就立即跑来把头伸过来了。”曹宗让还强调:“骆驼和人一样,也有人的某些灵性。动物对人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何尝不是相互给予?

(5)啖骆驼

啖骆驼使用的工具叫“啖子”,为牛角制、铁质或木质,类似倒着的“水瓢”,瓢把有凹槽或带孔道。啖骆驼就是用“啖子”给骆驼灌胡麻油。

冬日的戈壁沙漠草木皆枯,尽管骆驼每天都很忙碌,填饱肚子却不容易,许多骆驼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等到初春时节已被耗得驼峰塌陷,毛色焦黄,体虚病弱,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骆驼的大量死亡,为防不测,就必须为那些体弱的骆驼“啖”约500克左右的胡麻油和适量大黄水及茶水,给其润肠泻火、补充营养。

啖骆驼有两种情况:“啖”养殖驼时,需将骆驼先赶进圈场,“啖”时在出口处立一高竿,两人用横杆挡在骆驼前腿让其安静;一人拿一带着圈套的高竿,套住骆驼上颚向上顶,迫使骆驼张嘴;一人站在高台上,将盛有清油的“啖子”塞进骆驼嘴里将清油灌进其咽喉部,等听到“咕嘟!咕嘟”的吞咽声后方罢手。“啖”被驯化过的运输驼(也称熟驼)时,只需让其操卧下即可进行,容易完成。“品尝过清油味道的骆驼,啖清油时乖得很!特别是那些运输驼,闻到清油味就跑过来了,急着让人‘啖’,喊一声‘操’,忙忙就卧下了!”曹宗让又一次讲到骆驼的灵性。

(6)压骆驼

给骟后的骆驼负重叫压骆驼,也称压驼。骟后一周,无论是烫骟还是抽骟的伤口就基本愈合了。扎骟的骆驼则需要近一个月,阴囊才能脱落,但不影响“骟”后一周的压驼。压驼时将装有沙子的褡裢搭在骆驼背上,用绳索绕骆驼背部、腹部将褡裢捆绑的骆驼身上,让骆驼不间断负重。沙子的重量从15公斤逐渐加至50公斤左右。压驼最短需要12天,长的要1月左右。

压骆驼期间驼客们要观察骆驼的负重能力和耐力,经过观察,能够判断出这些被“骟”了的骆驼中,哪些将来能成为合格的运输驼,哪些只能当交易驼或肉食驼。比如,两峰载重相同,负重时间相同或走路长短相同的骆驼,容易出汗的就说明其先天体力、耐力不足,未来的命运将是被作为商品交换、或作价买卖、或被屠宰食肉。只有那些负重量大、体力好、耐力强、“吃的苦中苦”的骆驼才能被选中当运输驼,在此后的日子里将有驼客的经常陪伴和精心照料。

(7)扎针

扎针就是用类似于“锥子”的医疗工具给骆驼治病的一种方式。

骆驼生病的表现,一是鼻孔、嘴唇长水泡或干裂,这是上火的症状,骆驼上火了要灌大黄水。二是骆驼毛色变得焦黄且不吃不喝,身体缩成一团,懒得走动,这是病毒症的表现,除了灌大黄水,还得扎针放血排毒。扎针所用的“锥子”,其针的粗细与牙签相仿,针尖三角形。扎针有扎火针和扎干针之分,扎火针就是在针尖部缠上棉花,粘上清油点燃,驼客手持带着火苗的“火针”在骆驼的屁股上、肋骨间隙快速扎针数次,进行放血排毒,火苗起消毒作用。扎干针即锥针用花椒水消毒后,如同扎火针一样操作,一人扎针,一人随后用花椒水在被扎针处进行消毒。

扎针时用花椒水、火苗消毒,是那个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缺医少药年代的土办法,方法原始朴素,但这是世代骆驼客不断实践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凝结着民间古人的智慧。

(8)收驼毛

收驼毛有两层含义,一指牧人收集骆驼身上退下来的绒毛;二指驼队主人每年向牧人收缴每峰骆驼3.5公斤的驼毛。

4月,骆驼开始长针毛(新毛),5月初,首先就看到旧的肘毛(腿毛)被针毛顶脱的迹象,这时牧人会利用上水(给骆驼饮水)的时机,用类似靶子的“爪子”,将每峰骆驼腿上即将脱落的肘毛抓下,集中存放。放驼之时也随时沿骆驼吃草的路线、区域寻找脱落在野外的驼毛。5月中旬,集中剪肘毛和黍毛(脖颈下面的毛),这需要将骆驼赶至圈场对其一一剪毛。“怀孕的骆驼是不剪黍毛的,将黍毛留着待母驼生下小驼羔羔后用其黍毛暖驼羔羔哩。”曹宗让说。安身毛(腹、背部的驼毛)和驼峰毛一般不剪,让其自然脱落,以防刚剪完全身毛,突下暴雨伤及骆驼的命。“民勤的养驼人家,为了多收些驼毛,多卖些钱,一次性剪去安身毛和驼峰毛而遇暴雨将骆驼潎死的教训多得很!”曹宗让补充道。

驼毛既是驼队商贸交易的商品,也是驼队自给自足、置办绳索、褡裢、口袋、毛毡、毛毯、帐篷等用品的原材料,更是驼队、驼客增加经济收入的直接来源之一。所以,收驼毛这项工作,无论是驼队主人还是牧人都很重视,很是上心。

(9)骟骆驼

“骟”即阉割。入冬以后骆驼开始发情,三岁左右的儿驼(公驼)便开始青春骚动了。骟骆驼就是对绝大多数儿驼进行阉割手术,被“骟”了的儿驼也称骟驼,极少数不做“骟”的儿驼称公驼(种驼),留下繁殖后代,骟驼是商贸运输的主力军即运输驼。

骟骆驼有某种仪式感。首先要选择黄道吉日,在粪场、圈场附近选择具体的做“骟”地点,做“骟”时现场不得有女性。其次要在做“骟”地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点燃柴火,上面堆放或干枯或鲜活的柏树枝叶,增加烟气量和浓度,以驱赶蚊蝇、昆虫。河西走廊一带的民众,对于柏树枝叶燃烧产生的烟气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在祭天地、敬神灵仪式中“敬香”“上香”,一般用柏树枝叶生烟。传说只有柏树枝叶的特殊烟香气才能带着凡人的某种夙愿直通上苍,祷告神灵,以实现愿望。骟骆驼点燃柏树枝叶生烟,自然是祈祷被“骟”后的骆驼能够早日康复。再次是熬制花椒水,为做“骟”的工具、用品消毒。最后便是骟骆驼了。

煽骆驼时,需要把骆驼五花大绑,多人摁住,由做“骟”经验丰富的驼把式实施,大体有三种骟法,烫骟,抽骟,扎骟。

曹宗让在讲述骟骆驼的过程中,始终咬着牙关,撇着嘴角,可以看到他颧骨肌肉在不停抽动,“残忍的很!提不成……”曹宗让身体前倾贴近笔者小声说道。

(10)放驼歌

“放骆驼上了路,走过了戈壁滩。丢父母抛妻儿,我受苦又挨饿。早捞饭那个晚米汤,肚子饿的咕噜响。你说我这个放骆驼,是不是个好营生?”……这是曹宗让从老驼客哪里学来的放驼歌《放骆驼》,当时他放骆驼的情景也不过如此,足见牧人放骆驼的艰苦生活。“‘早捞饭’就是早晨吃一顿黄米干饭,‘晚米汤’就是晚上只能喝一顿米汤,中午只能肚子饿得咕咕响。”曹宗让说。

02

训骆驼

骟驼四岁后就能够组链(11峰骆驼组成一链)运输了,在组链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穿鼻棍、操卧、搭驮子等训练。

没有驯服前的骆驼叫“生驼”,生驼不让人接近,更不听使唤,那些骟驼必须对其驯化。驯服后的骆驼叫“熟驼”,温顺、听话,在商贸运输中常载重要物品或供驼客骑乘。

(1)穿鼻棍、戴笼头、系缰绳

穿鼻棍:穿鼻棍即在骆驼鼻骨上穿一截木棍。穿鼻棍时需要在骆驼四肢上绑上绳索,两人前后拉绳使其倒地,捆住四肢,多人将其身体、头摁倒在地上进行。

鼻棍由灌木根、拐枣根、白刺根制成,中指粗细、长约12公分左右;一端粗、自带铆;另一端稍细、或带铆、或端部刻凹槽亦或钻孔,方便日后系缰绳。穿什么样的鼻棍,取决于就地取材和制作的样式。穿鼻棍时,用花椒水消过毒的骨制锥子或烧红了的铁质锥子从骆驼上唇、经鼻软骨穿通,再将抹上植物油的鼻棍穿入其中。穿好鼻棍后,在创伤处用花椒水冲洗,以防感染。“灌木根、拐枣根、白刺根本身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再加上花椒水消毒,伤口不会感染。”曹宗让说。

穿鼻棍的残忍仅次于骟骆驼,驼客们从骆驼的嘶叫声中可以体会到其疼痛与痛苦,但这些都是是不可避免,没有办法的事情。曹宗让讲述到这里时,不断摇头,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出很痛苦的样子。

戴笼头:用麻绳、皮绳、毛绳、布绳或尼龙绳盘成的笼套戴在骆驼的头上称戴笼头。戴笼头与穿鼻棍同时进行。

系缰绳:系在笼头或鼻棍上的绳子叫缰绳,系在笼头上的缰绳叫笼头缰绳,系在鼻棍上的缰绳叫鼻棍缰绳。笼头缰绳约拇指粗细、长3-5米,用于人拉、桩栓骆驼之用,或运输组链时将骆驼两两相连当链子用。鼻棍缰绳主要用在人牵引骆驼或驯服骆驼的环节。

鼻棍缰绳不是一次性系好,一般情况下,在鼻棍穿好之时,因骆驼鼻骨、上唇肌肉创伤需要恢复,故先在鼻棍上系长约20公分左右的细绳。这样做,一方面是让骆驼及早适应鼻棍带缰绳的感觉,另一方面短绳的自然摇摆可以防止骆驼上唇、鼻骨肌肉创伤在恢复时将鼻棍包紧、包死。倘若包死了,就会造成日后笼头缰绳换鼻棍缰绳后的拉、栓、链时造成再次创伤,也就是说骆驼初次被人用缰绳拉时,使用的是笼头缰绳。倘若初“骟”后即用鼻棍缰绳,就可能造成那些桀骜不驯的骆驼,在试图挣脱缰绳束缚时拉断鼻梁、撕裂上唇。鼻棍缰绳有短绳换长绳就到了操卧训练之时。“骆驼长着兔唇,如果再把鼻子拉豁,咋见人哩!”曹宗让瞪着眼睛说。

穿好鼻棍、戴好笼头、系好缰绳后即开始调训骆驼了。

(2)牵引

牵引训练就是人拉着笼头缰绳引导骆驼做前行、转圈、拐弯、停、走训练。

初训“生驼”用笼头缰绳,既可防止骆驼鼻部受伤残,又可拉近骆驼与人之间的距离。牵引训练既可以是人拉着骆驼行走,也可以将“生驼”的缰绳与“熟驼”的缰绳链在一起。

在人拉式训练中,若“生驼”不受缰绳牵引,试图挣脱而无法实施训练时,就会把“生驼”的一只前腿和笼头用一较粗的短绳链起来,使其无法奔跑、挣脱,只能慢慢前行。“若仍不凑效怎么办?”“好办啊!把前后腿用绳子链起来,看它往哪里跑!”用如此等等的手段调训7-10天,骆驼就乖巧了,不怕人了,就可随时牵引。

(3)操卧

操卧就是让骆驼按人发出的“操!操!”口令以跪卧的姿势卧倒。卧倒是方便人给骆驼搭载货物,卧跪姿势便于骆驼负重后再站起。

训练骆驼操卧时,训驼人垂直向下拉鼻棍缰绳,并发出“操!操!”口令,由于鼻棍是穿在骆驼鼻子上的,下拉鼻棍缰绳时骆驼会感到鼻部疼痛而低下头颅,疼痛难忍时会双膝跪地,后腿收缩卧地。若有拒不低头操卧者,则在骆驼脖子上搭上绳索,穿过前、后腿向后拉,配合“操”的口令,强迫其跪卧,如此反复训练后,当人拉住缰绳、喊出“操”口令后骆驼会自行跪卧。

(4)搭驮子

“驮子”指已封装、捆绑好,经驼峰之间、搭在骆驼脊梁两则的货物。

搭驮子训练是指训练骆驼操卧后,在其背上搭载货物的训练,也是驼运前的适应性训练。训练初期,一般不给骆驼背鞍子,只在驼峰间搭载40公斤左右的沙袋,待骆驼适应驮驮子后再备上鞍子,逐渐加码沙袋的重量直至100公斤左右。对“贼骆驼”们训练搭驮子就得备上鞍子、绑住驮子,因其性子烈,爬起来就前蹦后踢尥蹶子,直至把驮子撂在地上撒欢而去。“这样的骆驼就重罚!除已搭驮子外,另用长绳在其鞍子上再链上25公斤上下的沙袋拖在地上,跑去吧!看你能蹦跶几下,一会儿工夫身上就出汗了,蔫了!两三天就驯服了。骆驼一旦出汗就没力气了。”据曹宗让讲,没有驯服不了的骆驼,他们的训练手段、花样可多着呢!

(5)考水

考水就是训练骆驼的耐渴能力。驼运之前,一定要对骆驼进行考水训练。考水时,一连7天不让喝水,第八天饮一桶水,这样反复考3次以上。经考水的骆驼既能耐渴,也能抗病,耐力极强。

(6)上链

“链”是组成驼队的基本单位。上链就是训练骆驼组链走路的规矩。曹宗让所在的驼队11峰组一链共4链。在驼道上,驼队由驼把式掌管,每链配一名驼客拉骆驼,驼队共计49峰骆驼。

驼道不只是平坦的戈壁,翻沙丘、越高山、穿林道是经常的事。驼队遇崎岖、险峻的特殊路段时,就得提醒骆驼守规矩。在驼道上行走,两两骆驼不得并列前行,必须“一”字形排开,后面骆驼的头不得超越前面骆驼的屁股,以防遇崎岖、狭窄山路两峰骆驼并行。

上链训练有两个步骤:一是将“生驼”的鼻棍缰绳链在“熟驼”的鞍子上,驼客拉着“熟驼”走走停停,如此反复;在“停”的同时驼客发出“嗷!嗷!”口令,“熟驼”停,“生驼”即停,停下后若“生驼”的头部超越“熟驼”的屁股,驼客就会进行调整,并多次发出“嗷!嗷!”口令进行固化。二是在“生驼”后面再链一峰“熟驼”组链进行下坡训练,在下坡时驼客不时发出“倒!倒!”的拖腔口令,提示骆驼按规矩、小心行走。“‘熟驼’每当进入崎岖的山路,只要听到‘倒!倒!’口令,就会拉开距离、昂起头颅、降低重心、缓慢行走。”训练“生驼”时,由于有前后“熟驼”的制约,在数次反复训练下,“生驼”就能听懂口令了。“我抓索着(思索着),骆驼的智商相当于2-3岁的小孩,能不能驯服就看人的耐心了!”曹宗让带着肯定的语气。

03

走驼道

驼道指驼队商贸交易的线路、道路。

(1)起场

驼队从起点出发或从终点返回的时间节点叫起场。中途会有多个卸驮子休整的客栈,从每个客栈启程也叫起场或叫启程。

起场有讲究,一是将不同的货物用口袋、褡裢盛装或用绳子捆绑分成一个又一个的驼子。二是每一链的骆驼要强弱搭配,以分装不同价值、价格的货物。三是搭配每一链每一峰骆驼的驮子,并按链子一一摆开。这个环节要计划好,要把重要的那些驮子搭给温顺而强壮的骆驼,并将其分散到不同的链子中以防遇到不测之事而失去所有贵重货物。“起场的日子是看好的黄道吉日,准备工作必须在前一天做好,第二天起个大早,给第一峰骆驼搭好驮子,前面放一推柴火,起场了……”曹宗让扬起右手自豪地说。

(2)驼道

巴彦淖尔市既是交易商品的货源地,也是东西商贸的中转站。这一带有丰富的皮毛商品可供哈藤套海综合林场收购再交易。马厂长的驼队由于有卢向前等诸多民勤人在此搞副业,综合林场也就成为民勤、古浪一带农副产品、盐等商品的交易场所或贸易中转站。

曹宗让所属的驼队会在每年的寒露时节从哈藤套海综合林场起场,向东北方向沿隆盛合、二道桥、三道桥、沙海、乌兰特后旗、狼山、乌梁素太、巴音花、大佘太、包头、石拐、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至达呼和浩特进行贸易活动。综合林场在呼和浩特有专人负责集散贸易物资,驼队卸货休整几天后便又会驮着新的货物沿原路返回林场,期间,会卸下一部分在巴彦淖尔交易的商品,经休整再搭运上河西走廊交易所需商品,沿西南驼道经查干苏、磴口县、吉兰泰、宗别立、石嘴山、巴润别立、吴忠、中卫、靖远运往古浪、民勤一带的大宗商号进行交易。

每一年,曹宗让回到家乡民勤都是春节将至,跑乏了的骆驼会就近放牧。过了正月十五,驼队又将会驮着少许商品和农作物的种子抄近道穿腾格里沙漠、经阿拉善左旗直达哈藤套海。

“五十多年过去了,有些事似乎是昨天发生过的,但就是想不起来了。”曹宗让说。但我们发现,他的每一次讲述都会在不经意间夹着一些蒙古语。我们还能够从他的讲述中看到:蒙古人的大方、直爽、仗义;划拳实在,喝酒痛快,待人热情;喜欢听《三国演义》《水浒传》、民勤小曲。能够从他“差点成为马尚布达莱的汉族女婿”的表情、语言、语气中感受到他那浓浓的蒙古族情结……

时代在飞速发展,往昔难行的驼道已被高速公路、铁路所替代,奔跑的汽车、飞驰的列车、穿梭的人影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驼道中鸣响出一曲交响乐,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传递着旧貌换新颜后的喜悦,鼓舞着丝绸古道上的人们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曹宗让老先生曾说:“现在的我,既是民勤骆驼客的省级传承人,也是民勤民歌省级传承人,又是民勤皮影戏市级传承人。现在,国家给我们养老金、传承费,衣食无忧。今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养好身体,做好传承工作,享受眼前的幸福生活。”

岁月无情,2019年冬,曹宗让老先生带着拉骆驼时烙下的满身病痛不幸辞世,离我和他最后一次促膝长谈还不到两个月,视为补记。

本文作者系河西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主持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河西曲艺传承创新基地、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民文化交流互鉴背景下的河西古代音乐史及研究(项目编号:20XJA760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