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传播力与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潜伏期更短,致病力尚未发现明显改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新变异株来袭。

7月5日、6日,西安、北京分别报告奥密克戎BA.5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

自3月15日南非率先报告BA.5毒株以来,这一毒株的影响力渐渐攀升。在6月中下旬,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提示,BA.4与BA.5毒株(下称BA.4/5)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从国外科学家发布的研究结果来看,BA.4/5毒株的传播力与免疫逃逸能力均较先前流行的毒株显著增强,不过其致病力尚无明确结论。

在新一轮本土疫情之下,西安已于7月6日0时起采取为期7日的临时性管控措施;北京也要求从7月11日起,进入人群聚集场所的人员须接种疫苗。

面对新敌,应当如何进一步做到精准科学防控?在受访专家看来,哨点监测与疫苗接种将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免疫逃逸更强,致病力尚无定论

3月15日,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数据库(GISAID)首次收集到BA.5的基因序列,由南非率先报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6月29日发布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周报,在6月13日至19日报告的全球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样本中,BA.4占12%,BA.5占43%,BA.4/5首次取代BA.2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讨论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以及致病力是绕不开的三个主题。国外已有科研文章显示了初步分析结果。

6月8日,《Cell》杂志刊发了由英国牛津大学学者撰写的文章。文章指出,L452R及F486V两个新增突变导致BA.4/5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更容易出现突破性感染。

6月28日,南非科学家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公布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在BA.4/5感染者中,18.9%有既往感染史,这一比例高于BA.1及过往其他变异株感染者。

致病力方面,学界则传来不同声音。5月26日,日本东京大学学者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与BA.2相比,BA.4/5毒株在人肺细胞中的复制效率更高,而当以仓鼠为试验载体时,BA.4/5毒株的致病力更强。

但是前述南非科学家研究结果指出,原始毒株、贝塔毒株、德尔塔毒株、BA.1毒株和BA.4/5毒株在真实世界中的死亡比例分别为5.3%、6.9%、6.4%、2.5%和1.9%,而BA.4/5毒株与BA.2毒株的致病力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基于动物的研究相比,真实世界研究更具可信度。新加坡自5月中旬起迎来BA.4/5毒株大流行,迄今为止超过99%的感染者均为无症状或轻症,并未发现毒株致病力有显著提升。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表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较先前发现的奥密克戎分支毒株而言,BA.4/5毒株的传播力与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潜伏期更短,但致病力尚未发现明显改变。总体上,BA.4/5毒株并未逃脱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性。

基于原始毒株的疫苗对防重症死亡依然有效

根据5月28日发布的《中国疾控中心周报》,我国已在4至5月份发现首例由境外输入的BA.5感染者。

据介绍,4月27日,一架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始发的客机飞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4月29日,一位37岁的中国旅客核酸检测结果呈阳,并于当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轻型病例。该旅客4月25日从乌干达出发,26、27日分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与韩国首尔转机,先前曾在中国和乌干达接种了4剂次国药集团北京生物疫苗。5月13日,该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接受了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为BA.5毒株。

在6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的多位人士指出,要高度警惕BA.4/5境外输入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王文玲表示,今年2月份以来,我国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是BA.2亚分支系列。5月,国内从输入病例中首次检出BA.4/5。近期,境外输入病例中发现的BA.4/5感染者数量呈逐步增加迹象,近日我国澳门疫情系由BA.5变异株引发。从现有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BA.4/5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强,防控难度将有所增加,我国外防输入压力增大。

陕西西安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报告BA.5本土疫情的城市。7月2日,西安在重点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1名核酸阳性人员,截至7月6日24时,现有在院隔离治疗本土确诊病例14例、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9例。

7月5日,在西安市召开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西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马超锋通报称,阳性感染者此次感染的毒株均为BA.5.2分支,绝大多数与废品回收人员或其相关人员有关,病毒来自境外,但源头尚不明确。

自7月6日0时起,西安在全市部分公共场所实行7天临时性管控措施。包括公众娱乐休闲场所、人员聚集经营性场所、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暂停营业,暂停堂食,中小学、幼儿园提前放假等。

7月6日,北京同样报告BA.5本土疫情。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介绍,北京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对7月5日通报的3例感染者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毒均属于BA.5.2分支。

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3例感染者与北京市现有及既往本土病例、北京市境外输入病例序列同源性低,为不同传播链。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测序结果,初步考虑本次疫情为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

面对新敌,如何进一步做到精准科学防控?

谭晓东表示,根据BA.5目前掌握的特点,一旦发生社区传播,再回头溯源管控,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在未发生疫情时,需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以及哨点监测,把好“入口关”。而在发生疫情时,采取一定的物理隔离措施还是有必要的。

受访专家均提及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常荣山呼吁,使用疫苗是防控成本最低的举措,应当进一步加快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研发工作,3岁以上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应尽快接种疫苗,尤其是重组蛋白疫苗。谭晓东则说,老年人及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免疫能力低下人群,应作为加强免疫的优先接种对象。

前述南非科学家研究结论显示,基于原始毒株的疫苗对于预防因BA.4/5毒株导致的住院、重症及死亡仍然有效,接种三剂次阿斯利康或辉瑞疫苗能够提供73%的保护效力。

常荣山还提示,除BA.4/5毒株外,应高度关注奥密克戎新亚型BA.2.75的流行状况。BA.2.75由印度率先报告,目前已有至少8个国家报告了病例出现。较其母株BA.2而言,BA.2.75在刺突蛋白上亦产生新的突变,进一步增强其免疫逃逸能力。

“眼下,应密切注意境外赴华人员的基因测序结果,BA.2.75预计又将成为‘外防输入’的一场大考。”常荣山说。

(作者:尤方明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