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有一种说法“桃符”就是对联的由来。说到对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贴对联是我们过年的必备节目,小小一副规整对称的对联在“仄起平落”中寄托了人们对辟邪除灾和迎福纳祥的美好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对联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无论是书写在纸上、绢布上还是木头、竹子上等都是可以,不拘一格地呈现,言语虽简却是意象万千。《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私以为对联是集文人思想精华之大成者,可言志而律工整,意蕴悠长。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华夏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结晶,让后世传唱千年而不朽,其中不乏意美奇趣,别出心裁的。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但是最为奇特的还要数明代大家徐渭的对联,竟直接是下联把上联抄了一遍,初读不明所以,再读有点意思,三读拍案称妙。什么对联呢?您来品品。

“最懒对联”?

由于是下联把上联直接梗抄了一遍,还得了一个别名叫“最懒对联”。对联是这么写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上下联对仗工整,但是完全一样。但是仔细一品,字是偷工减料了,内涵却是丰富深刻的。

十四个字的肺腑之言,字字珠玑道尽了岁月易逝、白云苍狗的无奈,以及珍惜光阴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好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青春年少,黄金时期领会不到多读书的可贵,等到年华逝去时再想要多读书,却发现自己已经是老眼昏花,为时已晚。劝君惜取少年时,一寸光阴不可轻。

劝学的经典诗句是有很多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来自颜真卿的勉励;“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这是来自陆游写给儿子的家书;“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这是来自宋孝宗的感慨。

虽然劝学的诗句不胜枚举,皆是将岁月如梭,白驹过隙的无奈和劝君珍惜眼下,求学论知的重要性表达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但徐渭的对联却是犹为的言简意赅,振聋发聩的。好的语言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会成为一道令人心灵为之一颤的声音让人动容,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好读书不好读书,其中的几多心酸无奈是会伴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人心浮躁的快节奏时代,我们总是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读一本好书,但是现在头发渐白,眼睛昏花,力不从心的时候却万分感慨和遗憾。

仿佛人的一生总是在遗憾和后悔,总是会在许久之后追悔感叹“早知道,我就应该...”,可惜人生从来没有如果。但是把握好当下,从当下开始改变和珍惜却一定是最好的补救措施,及时止损,难能可贵。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学习是终大事,好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比古人们好太多了,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和手段去获取我们想要了解的知识,只要心里不长皱纹就可以永远风华正茂,花开堪折就要好好把握,莫要等到花谢了才追悔莫及。

小小的对联却包含了大大的智慧,我们可以从对联中窥探出古圣先贤的思想与智慧,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不仅如此小小的对联也是极为符合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学的。

历史中的对联

有记载的最早的对联是出现于三国时代,在江西庐陵出土了刻有类似对联字样的铁制十字架,然后对联就作为一种风俗习惯,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2005年,对联还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之所以对联能够在千百年后一直广为流传,是因为对联极为符合人们对于文化的审美要求。“对”即是“双”,在中华文化中对“双”是极为推崇的,有成语好事成双。对仗工整的语言文字也和“太极生两仪”阴阳平衡的本质是相通的。

除此之外,对联也符合古人对诗文音律美的追求,平仄起落的对偶句。从先秦伊始,到春秋逐渐成形,《诗经》中的绝大多诗句都是如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鹿鸣呦呦,在彼中林”等等。

到了东汉形成了语言瑰丽,辞藻优美的骈偶风格,尤其是千古绝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直到了汉唐,格律诗的出现将古人对于对偶句的偏爱推到了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无论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仙;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杜甫;又或者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白乐天,都将对偶运用到了极致。

对联一直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对对子”也成了一件风雅意趣的活动而流传至今,还有不少名人对对子的逸闻趣事。

纪晓岚小时候聪明又调皮,去学堂上课时带了一只小黄鸟,怕被教书的石先生发现就将小黄鸟藏在一个松动了的砖后面,先生佯装不知但在路过时用力将砖推了进去,还以此吟了一句“细羽佳禽砖后死”,纪晓岚气不过立即对了一句“粗毛野兽石先生”来讽刺。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也和老师寿竟吾对了一副有趣的对联,“比目鱼”对“独角兽”成为了妙谈。而由此也发现对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拘泥于字数,只是要力求言之有理,平仄工整。

对联发展到了今天也有了更多的趣味妙用。

生活中的对联

现在对联不仅是人们会在春节张贴,有些店铺甚至会巧用对联来委婉突出自身特点。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药店以此来彪炳自己的工匠精神;“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这是乐器的招牌;还有“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是挂在澡堂子门口的对联,都是趣味十足。

明代一副对联,下联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

优秀的文化是可以从古贯今,历久弥新的,同样优秀的文化也是需要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