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牧原股份董事长、河南农大1985级校友秦英林宣布向母校捐赠10亿元,共建农大牧原畜牧产业联合研究院,用于提升养猪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不得不说,秦英林真是豪迈!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猪价回暖背景下,多只猪肉概念股持续上涨,秦英林掌舵的牧原股份也出现一波上涨行情。自5月19日的区间低点47.46元/股,一路攀升至现在,一个半月股价涨超30%。

对此,有投资者认为,本轮产能去化已完成,新一轮"猪周期"拐点已至;不过,也有投资者认为,猪价短期强势反弹,反而延缓了产能去化,会导致猪价再次下探。那么猪肉价格为何持续回暖?是否真的进入了新一轮的"猪周期"?

历次"猪周期"的演化

生猪养殖产业链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领域,按照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而所谓猪周期,本质上就是猪肉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猪肉价格变化。

当猪肉价格走高,养殖户追逐利润,加大养殖力度,增加生猪供应;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时,生猪价格下跌,此时养殖户缩减供应量,产能开始逐渐出清,由此又进入下一个周期循环。

图 1 猪周期运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德邦证券

自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每轮猪周期基本上在3-4年,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主因下行阶段利润虽有下行,但只要未亏损,养殖户退出的意愿不强;

二是过去几轮周期中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动物疫病传播,这些动物疫病的传播也会加速去产能、带动周期变化。

三是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导致需要的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下降,因此新一轮猪周期产能恢复后对应的存栏量将低于前期。

以上轮猪周期为例,上一次的"猪周期"自2019年初开始,主要是因2018年非瘟疫情重创生猪养殖产业,大量养殖场被迫退出导致行业产能大幅下滑。在2020年猪价上涨至历史最高的35元/公斤,并在2021年初见顶下跌。

去年猪肉价格跌幅很深,且跌破了大多数猪企与养殖户的平均成本,整个行业处于普遍亏损的局面。

新一轮"猪周期"来临?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开始出现稳步走高的走势。尤其是6月中旬以来猪价快速上涨。数据显示,截至6月第五周(6月29日),全国每公斤生猪均价为18.41元,环比上涨10.6%,同比上涨18.2%;全国每公斤猪肉均价为28.17元,环比上涨6.0%,同比上涨7.5%。

从周期角度,目前我们或正处于新一轮"猪周期"的起步阶段。但从近期猪价上涨原因来看,新一轮猪周期的到来似乎还欠缺了一些因素。

近期猪价的上涨:一方面是因天气变化,由于生猪生产季节性规律,六七月份都是历年出栏低位,因此推高生猪收购价格;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好,猪肉户外消费、集团消费持续恢复性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的猪价超预期上涨,还与部分养殖户与猪企存在压栏惜售的有关。

在看多后期猪价的强预期下,养户的压栏、二次育肥、肥转母等行为又进一步减少了当期生猪供给,人为造成了供需紧张的局面,这也导致了猪肉价格的异常波动。而压栏的不可长期持续使得在未来某个时点压栏大猪或集中出栏,从而猪价重新下跌。

此外,从供给端来看,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前两年猪企与养殖户的扩张速度太快、投资力度太猛,虽然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分别自2021年6月和2022年12月拐点下行,但目前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次高位。数据显示,5月末,全国存栏能繁母猪4192万头,环比增长0.4%,结束连续10个月的下降,首次实现增长。而根据农业农村部设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来看,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略高于正常保有量,恰好处于绿色区间,这也就意味着后期猪肉供给仍将会比较充裕。

近期还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目前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加之消费不旺,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机构;行业具备长期价值

不过,对于行业后市,多家机构均持乐观态度,认为今年下半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迎来拐点。

天风证券农业首席吴立认为,行业压栏有所增加,但趋于理性,仍需关注压栏情况,预计猪价整体景气趋势不改;新希望有关人士在今年5月的投资者关系电话会议上表示,"通过能繁母猪四月份的变化,进入到一个临界点,未来价格会更加平缓。"

总结来看,猪企在经历了至暗时刻之后,刚刚从"ICU"中逃出,整个市场需要一定时间"回血"。未来何时才能触底回升、困境将持续多长时间尚不明朗,如何保障企业的流动性以维持行业反弹,是目前猪企面临的最主要、最严峻的挑战。

 操作策略上,招商证券认为可以关注以下三条主线:

1)首选已经多轮周期验证过成本优势及扩张能力的牧原股份;

2)经营已现拐点的猪企,如温氏股份等;

3)扩张确定性高的性价比小猪巨星农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