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暑过后是大暑,大暑过后就迎来了立秋。

小暑节气特点比较明显。从温度上来说,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小热,而大暑则是大热,说明大暑比小暑炎热。但是,温度高低是相对的,小暑期间温度虽然不及大暑,不过和其他时间段相比,依然比较炎热,气温高是小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从降雨来说。小暑节气到来之后,降雨逐渐增多,尤其是南方区域,华南、江南一带,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雨频繁,并且降雨量较大,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另外,小暑到来之后,高温潮湿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随之增多,进而导致雷暴天气增加,这也是小暑气候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间关于小暑节气的特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小暑有三怕,雹砸、打雷、南风刮”,这3怕具体指什么?为何会害怕?下面笔者就详细和大家说说,一起来看。

  • 第一怕:雹砸

雹砸也就是指下冰雹,冰雹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小暑节气期间,也很容易突降冰雹。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小暑到来之后,春玉米处于孕穗期,早稻处于灌浆期,棉花处于花铃期等等,都是生长的关键期。如果此时遇到了冰雹,势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轻则造成减产,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绝收。

因此,对于农户们来说,小暑期间,害怕遇到下冰雹,可能对于不种地的朋友来说,影响不大,而对于农民来说,辛苦一季,不能在最后阶段功亏一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二怕:打雷

按照民间俗语的说法“小暑一声雷,黄梅去又回”或者“小暑雷,黄梅回”, “黄梅”指的是降雨。这两句大概意思基本相同,如果小暑遇到了打雷情况,那么后续的降雨将会增多,甚至发生涝害,这是农民朋友不愿看到的事情。

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小暑、大暑期间天气炎热,如果有适当的降雨,有利于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促进正常生长。但是,如果遇到了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则会起相反的作用。

一方面,降雨过多,田间形成积水,植物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影响孕穗、灌浆,进行导致结实不良,千粒重下降,形成减产。另外一方面,小暑、大暑期间,正常的高温天气,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积温,老话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因此,适宜的高温天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按照民间俗语的说法,如果小暑打雷了,那么后续会持续连续的降雨天气,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比较害怕打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三怕:刮南风

农谚说“小暑若刮南风,庄稼地里一场空”、“小暑起南风,晒死白头翁”,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说,如果小暑节气刮了南风,那么后续高温干旱天气较多,通过“晒死白头翁”的比喻方式,来形容温度高。

从农业种植方面来说,虽然适当的高温有利于庄稼的生长,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水分,如果水分不足,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就会导致减产。以前人们种地,没有灌溉设备,都是靠天种地,如果当年风调雨顺,产量就高一些,相反,如果比较干旱的年份,产量就很低。

所以,按照俗语的说法,农民朋友比较害怕小暑刮南风,不希望看到后续长时间干旱的天气,“小暑若刮南风,庄稼地里一场空”的说法,也不希望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就是关于小暑节气特点,以及“小暑有三怕,雹砸、打雷、南风刮”的相关内容,其实,从现在的社会来看,只要不是下冰雹,对于干旱或涝害的情况,农民朋友都能够进行预防,如果遇到干旱,可以及时浇水,如果遇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可以提前做好排水措施。

当然,既然以前的说法能流传到现在,也有它存在的意义。问问大家,今日小暑,你们那里刮南风、打雷或者下冰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