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2022年我们会迎来“疫后第一个正常夏天”,享受解封之后的自由。
殊不知,从来就没有“疫后”这一说,我们或许一直在“疫中”。
7月刚开始没几天,全球齐刷刷传来新冠感染再次激增的消息,Omicron亚型毒株的威力,恐怕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在传播力和免疫逃避力都大大增强的亚型毒株面前,染疫+3剂疫苗这个“免疫金牌”彻底废了,重复感染成了常态。
然而更残酷的现实就是,新冠病毒从未停止过变异......
Omicron二代变种问世
近日,一种编号“BA.2.75”的奥密克戎毒株新型变种引发以色列等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该变种由奥密克戎毒株BA.2变种进化而来,被称作“第二代变种”。
截至7月2,各国研究人员共在在GISAID、Nextstrain等国际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85个BA.2.75变种的基因序列。
据悉,该变种最早出现在6月初来自印度的基因序列,之后迅速出现在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其他7个国家。
尽管印度政府官方目前尚未确认该新亚株的存在,但来自以色列Sheba医疗中心中央病毒学实验室的Shay Fleishon研究员在其发布的一系列推文中称,在来自8个国家的85个相关BA.2.75型亚株序列中,69个来自印度。他还表示,BA.2.75型亚株的出现“令人担忧”。
它是BA.2变种进化出的“第二代变种”,相比BA.2新增16个突变,其中8个位于刺突蛋白基因区。
二代变种不是没有出现过,此前研究人员也检测到很多新冠的二代变种,但都没有发生大范围传播,所以样本量也很少,
所谓“第二代变种”是指由“第一代变种”进化而来,但突变较多,与第一代变种差异较大的变种。
对奥密克戎毒株来说,BA.1、BA.2、BA.3、BA.4、BA.5等变种属于“第一代变种”,而BA.2.75则可能成为首个成功的“第二代变种”。
美国布鲁姆实验室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示,与其BA.2相比,该变种具有G446S和R493Q两个关键突变。
其中G446S将导致抗原特性变化,帮助病毒突破现有疫苗等构建的免疫屏障,R493Q则提高了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能力,因此BA.2.75非常值得进一步追踪。
这意味着该突变大大增加了康复或接种过疫苗的人们再次感染的机会。
事实上,BA.2.75传播速度确实极快,在始发地印度的基因组样本中,就从6月15日的占比不到5%,升至30日的18%,传播速度比BA.2、BA.5变种似乎都要更快。
简单地来说,目前全球正处于BA.5变种浪潮的开头,这个亚型变种已经比母毒株更快更强了,染疫+疫苗都不管用,专家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应对了。
如果说这这段时间,BA.2.75也开始广泛传播,那接下来这些感染过BA.5后康复的人、打了4针疫苗,都不一定可以挡得了BA.2.75。
换句话说,熬过BA.5疫情,可能就要为BA.2.75新一轮疫情做准备了,届时还有秋天流感季节…
当然,这只是科学家们假设之一,并不一定就会发生,但存在可能性,关键就看各国能不能认真应对了。
奥密克戎出现第二代变种BA.2.75毒株的出现,就立马在国内引起一波刷屏。
海外各大新闻媒体也不例外,就跟前几代新冠一样,奥密克戎二代变种一经曝光,立即引起各方注意。
当然,就在二代变种BA.2.75刷屏的时候,中国境内也发现了新变种。
中国一地发现BA.5.2变异株
7月5日下午,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76场),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大批华人痛哭:抗疫三年失败
这几年,人们被疫情折磨得身心疲惫,而更让人难受的是感染新冠康复后带来的后遗症和重复感染。
就在最近,有大批身处加拿大的华人 都在小红书上自曝感染,而且都出现了“强烈阳性症状”,并且有康复者还出现了“初代感染症状”!
最近感染的华人们,都表示自己的喉咙 出现了严重症状。
甚至有的网友直言,几乎无法吞咽口水,每次都好像“喉咙吞刀片”!
这批感染的患者,都有很多相似症状:先是感到喉咙发痒,但是检测仍为阴性,随后开始立刻高烧,体温迅速飙升至38~39°C。
也有华人仍出现了 丢失味觉等等 “初代感染症状”。
而且一家三人 严重咳嗽和喉痛,几乎难以喝水吃饭。
最近这一波疫情,甚至让在加拿大的华人直呼:抗疫三年失败!
他们都总结出:千万不能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