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预赛最后小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男篮狂胜中华台北38分画上一个分号;双杀日本和中华台北属于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的赛果,被澳大利亚二队双杀也让这支年轻的球队看清了自己和欧美强队的差距,也认清了自己在世界篮坛的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昔日的亚洲霸主,自从澳大利亚被划分到亚洲版图后,时至今日,中国男篮终于才迎来与这支世界排名高居第三的对手好好掰掰手腕了。只可惜尽管对手仅排出二队出战,却依然全方位碾压主将倾巢而出的我们,降维打击让我们看清了与世界顶级强队的实力差距。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维度谈谈这支年轻的中国男篮吧。

一、技战术执行力

看过与澳大利亚二番战过程的球迷都清楚,前三节双方平分秋色的战况下,中国男篮在末节崩盘的原因就是体能无以为继导致惨败。实际上,如果把双方每次攻防回合进行拆分不难发现,双方技战术执行力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之间的差距特别表现在攻防两端的一些细节上,不管主帅杜锋在进攻端布置多复杂的挡拆跑位战术,对方依然采用无限换防战术,即便形成一对一错位单打,进攻效率还是比较低;相反,对方只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挡拆组合形成错位,得分转化率就变得很高。这归根到底就是个人能力和天赋的差距。小防大对抗能力不落下风,还直接切断传球线路;大防小脚步移动速度也能跟上,整个防守体系运转很顺畅,中国男篮很难通过战术配合获得空位投篮的机会。

第三节比赛即使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但通过场上的表现来看,我们还是打得比较吃力,很多时候对手都把机会创造出来,只可惜外线手感冰冷,再加上多次主动挑战周琦未果,比分才没有被拉开。末节当澳大利亚沿用刚开场的攻防节奏,体能严重下降的中国男篮就跟不上了,进攻端失误频频,防守端多次漏人,比赛胜负彻底失去悬念。

二、身体抗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赛只打40分钟,我们的联赛打48分钟,为何我们的球员在联赛生龙活虎,在国际大赛末节却出现体能透支的现象呢?原因只有一个,对抗强度太大了。后卫线对抗最好的郭艾伦、赵睿,面对对手平均身高超过1米93的后卫线,每次持球都感受到压迫,每次出球都得在多次身体对抗下完成,更何况徐杰、胡明轩、孙铭徽这些不以对抗能力见长的后卫就更难持球梳理进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锋线方面朱俊龙和顾全的表现都算可圈可点,特别在进攻端都有不俗的发挥,只不过第一次代表国家队的他们在经验和身体对抗能力还是比较稚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线是唯一与澳洲队对抗中不落下风的,只不过周琦和王哲林更多贡献在内线护框的震慑力上,进攻端则很难通过挡拆战术配合在他们的攻击范围内接球,对手基本切断中国男篮内外线的连接。这说明他们在内线与对方的卡位抢位上力量上还是没能占到多少便宜。

三、进攻核心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当中国男篮每次陷入得分荒,姚明、王治郅、易建联这些球队核心球员总能在关键时刻以一己之力打破僵局,为球队稳住局面。然而在大姚、大致相继退役,易建联正处于职业生涯末期,竞技状态下滑逐步淡出国家队的时候,球队丧失了稳定的得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琦经过一年在澳超联赛的打球后,身体对抗能力和护框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只不过他在进攻端高位的策应能力有限,投篮稳定性有所欠缺,再加上面对身体素质相仿的澳洲内线,他在低位要求单打显得很吃力。再加上,在小球时代背景下,还依靠中锋一次次往里凿的战术打法显然过于单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底,如果中国男篮想在国际赛场有一番作为,锋线的能力急需提升,一个能攻善守的锋线实在太重要了,丁彦雨航本来就很符合现代小球时代的锋线尖刀,如果他在巅峰期,中国男篮的整体实力是有战胜澳洲二队的可能性,可惜这位被球迷寄予厚望的锋线全能战士终归还是被伤病拖垮。或许,待锋线强大之时或许就是中国男篮重新崛起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