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2年第四十五期(总第621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结束了,接着就是中考。相比于高考,中考因为是各地自主命题阅卷招生,所以没有前者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备受关注。

不过,因为本人是初中老师,所以会比较关注中考。最近看到各地陆续公布了中考成绩,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中考分数通胀得太厉害了。

这种分数的通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从当年的录取成绩来看,录取分数线奇高无比。如果想考上当地的重点中学,平均每科90分以上远远不够,甚至平均95分以上都没办法确保升入当地的顶尖高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回顾他的中学生活时曾说:“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记忆。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钱老大约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七八十分放在现在是连学渣都要厌弃的分数。

另一方面是从历年纵向比较来看,录取分数线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段对比,有些年份是小幅上涨,有些年份是大幅上涨。虽然有个别年份可能有所回落,但整体是呈现一个逐年上涨的态势。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考分数的通胀呢?简化来看,主要有三个因素。一个是考生的水平,一个是试卷题目的难易,第三个就是阅卷标准的松紧。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几万乃至十几万考生,不太可能出现下一届比上一届的水平一下子强很多的情形,更不太可能连续出现下一届比上一届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人类大脑的进化规律。如果真的能进化得这么迅速,那人类发展了几百万年,估计早都冲出宇宙了,不至于到现在还在想尽一些办法努力实现载人抵达火星的目标。

排除了考生能力水平不断上涨的因素,那就剩下试卷题目的难易和阅卷标准的松紧两个因素了。但是,这涉及专门的考试测量的大学问。没有具体的大量的扎实的研究数据做支撑,不敢胡乱轻易下结论。

作为语文老师,我又最不擅长数学,更不擅长把数据拿来做对比分析,透过数据的表象,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三十一年前,我参加高考,数学只考了38分(满分150分),后来又经过两年的补习奋战,才最终考上大学。这也让我落下了一提数学就感到头疼的毛病。所以,不要指望本文能就“试卷题目的难易”和“阅卷标准的松紧”做出什么样的深度的数据分析。我只就大家能一眼看得到的状况做一点儿思考。

随着中考分数的通胀,不需要太深入的数据挖掘,最显著的肉眼可见的后果就是“区分度”大幅度减小。尤其是高分段的区分度大幅减小。聚集在高分段的考生人数大幅度上涨,不再是“一分一操场”,而是“一分好几操场”了。

拿射击打个比方,标准的射击标靶就是极为有限的面积,能极为稳定打中十环或者十环以上的选手,需要极高的水平,人数很少。但如果把标靶放大三倍到五倍,或者认定打七八环的情况也等同于十环,那这时候,聚集在十环区域的人数必然大幅增加。

而这种聚集在十环区域的人数大幅增加,必然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后果是实际上这些人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参差不齐,但是,并没有在具体环数上把他们区别出来;另外一个后果是原本射击水平极高的选手如果一不小心,打出一个较低的环数甚至脱靶,那么就有可能被彻底甩出这个群体之外了。

眼见着中考分数不断通胀,太多人都觉得实在是“太卷了”,有吐槽的,有焦虑的,也有躺平的。在分分必争,一分好几操场的情况下,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面临一个选择。

“卷”,还是“不卷”?这是个问题。

面对这道选择题,站在不同位置的每个人答案肯定各个不同。“卷”有“卷”的依据,“不卷”有“不卷”的道理。

我个人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我的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家长,每天不断接触形形色色的学生,也思考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下面,我对中考分数通胀谈一点儿浅见。

作为老师,我不会太纠结,也不会觉得教和不教差不多。我深知在这样的分数通胀状态下,考试不再单纯是能力的考查,更关乎熟练度和准确度。试题偏难险怪,阅卷极为苛刻,固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反过来,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会减轻负担,一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为了增强学生的熟练度和准确度,确保考试的稳定发挥,持续不断地刷题,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最优选择,但是,我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不会!

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经这样说:“在学生青春年少之时,以机械操练充斥他们的生活、生命,使他们失去读书求知、饮琼浆、灌醍醐的最佳时期,从做人道德的形成,从文化素养的底蕴而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教,考什么教什么,往小里说是目光短浅,往大里说是误人子弟。当然,不做更多练习,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老师要真正精细研究试题,老师自己要“卷”一下,把试题规律彻底弄清楚了,才能带着学生在面对中考时做更高效的复习,真正做到少投入,高产出。

作为家长,我不会太焦虑,不会因为我娃暂时距离这个分数甚远就寝食难安。我深知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多重要。但是,我不会轻易相信这样的说法:“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不会好的人生。”这样的所谓逻辑链条,完全禁不住推敲,看看有多少本科生硕士生在跑外卖就知道了。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式的长跑。并不是起步阶段领先,就最终一定能获胜。并不是小学乃至初中的每次考试成绩都要追高分甚至满分,就能确保中考一定取得好成绩。与其短期追求高分,不如扎扎实实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坚持力。与其让孩子“卷”九年,不如之前先把能力打牢,最多只“卷”一年就好。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也会告诫我的学生和孩子,不要做那拉磨的驴,只是知道一圈又一圈地围绕着磨盘旋转,无论走多少圈,把那一小块地面踩得有多么坚实,把那一袋稻谷磨得有多么精细,都不过只是获得一点儿有限的草料果腹而已。要做那千里马,驰骋于广阔的天地,活出不设限的人生。

绝对不能考什么就学什么,因为每个人不仅仅要面对中考,还要面对高考,乃至未来还要面对更长远的人生。分数和能力固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考试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能力却绝对不会欺骗你,唯有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受用终生。

最后做一点儿总结,教育不是揉面团,随意想揉成啥样就揉成啥样,教育本身有规律可循,而且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不一定能马上获益,但违背教育规律迟早必定遭受惩罚。所以,且把中考分数通胀放在一边,还是老老实实回到问题的本源,教育要坚持长期主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