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罗京预报天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天气预报最初是军事秘密

天气预报,最初是个关乎国防的国家大事、要事。

从诸葛孔明借东风,到二战向日本投原子弹,历史上,每次重大军事行动,无不与提前预知天气紧密相关。

我国最早预报天气的机构,叫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

完全是一个军事机构,综理全国气象业务。结合那时的时代背景,其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国防。

所以,那时的天气预报,自然也是个涉密的军事范畴内的话题。

老百姓出门看天,主要还得凭经验,自测天象。

抗美援朝结束后,1953年8月,气象局的军队建制改为政府建制,任务也由服务国防,转为服务经济建设。

其名字,也改为中央气象局

1982年4月,又改为国家气象局,并最终在1993年,改称中国气象局

(1981年的天气预报)

2,电视上预报天气,跟日本学的

电视机这个高科技,诞生于1920年代

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用电视机进行了演讲。

我国电视起步较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才开始研制,1960年代发展,1970年代时兴,1980年代,才走入乡村寻常百姓家。

与生产电视机齐头并进的,是电视台。

有机无台,不叫电视。

所以,把天气预报搬到电视机上,必须得有电视机的流行这一基础物质条件。

而且,限于时代认知,即便是电视机发展起来了,想要把天气预报移植上去,也是个吃螃蟹的事。

事实上,这灵感是来自国外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

日本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

晚宴上播放着电视,大家边聊边看边吃。

这时,节目突然转换:一个小伙子跳出来,对着一张日本地图认真讲解起来,而在场的日本人都立即停止了说话,齐刷刷地看着电视。

几分钟后,电视上小伙子讲解完毕后,大家才继续聊天吃饭。

原来,这就是日本的天气预报

天气信息由国家部门提供,专业公司制作,放到电视台当成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台向公众发布。

这种预报方式,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亲眼所见,中国访问团感到十分振奋。

回国途中,他们就开始了中国版的电视天气预报设想。

(1986年的天气预报)

3,最初的播报员不是央视主持人

经过一番运作,1980年的今天,7月7日,央视版的天气预报诞生了

它的模式、框架,与现在大体相同,但生产和呈现形式,与现在大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主持人最初是从气象台找的

因为这事太专业。

即便是气象台的帅哥靓妹,也得把专业的气象术语,尽量变成大家能听懂的电视语言来预报。

每天下午5点,把24小时预报文稿写好后,他们再去电视台口播。

二、一开始就是直播

天气预报一开始就和新闻一起播出。

不过,当时不是在新闻后,而是插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

时间,只有2分钟。

三、你可能听不太懂

和日本的模式一样,也是主持人现场分析解读。不过,用的是手绘预报图。

语言方面,气象人员尽管已经转换得很通俗了,但仍然有很多专业术语。

“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0毫巴……”

弄得很高大上,听得人懵懵懂懂的。

(气象台人员在制作节目)

4,为啥要用《渔舟唱晚》做背景音乐?

信息技术催生电视节目形式不断翻新。

天气预报一样。

自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诞生后,它的变革一直就没有停。

唯独它的背景音乐,我们从小一直听到大,直到现在。

那是源于1986年的改版。

天气预报的诞生,模仿日本,后来又取经于美国,由气象台独立摄像、制作。

栏目背景音乐,也是由气象台的人选的。

当时,收音机里都是红色歌曲,不太适合天气预报

有人找了一个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大家一致通过。

之所以觉得它ok,只是因为当时背景音乐少,此曲“欢快而不闹腾”

后来,此曲一直延续下去,成为天气预报极具辨识度的logo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首次直播,站在脚印上不能动

将天气预报与新闻联播分割开,将其作为一个独立节目来播,是在1989年改版。

在1993年之前,天气预报基本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1993年3月1日起,节目中首次“跳出”了主持人来现场讲解。

这个主持人,就是宋英杰。

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他拿一根小指挥棒在地图上指指点点。

但实际上,当时制作节目时,他面对的不是地图,而是一块大蓝布。

上面啥也没有。

在蓝布前,他只能凭想象指点地图位置,录像完毕后,技术人员再用抠像进行处理,将其影像合成到大屏幕地图上。

因此,宋英杰录播时,必须站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指点,否则,合成后,指点的地方就与大屏幕的地图不一致。

也因此,宋英杰的脚下,有一双固定的鞋印,必须站在鞋印上不动,才能做出合拍的天气预报。

转眼,天气预报从诞生到现在,已经42年了

在拿手机就随时可瞄一眼天气的今天,央视天气预报,仍然是许多人爱看的电视节目。

很多老年人甚至每天必看——尽管看了没用。

它深入人心,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是,42岁的它,幼年的模样,多数人都已遗忘。

或者,压根就没有听说过它的过往。

你记得的最初印象是啥样?(完)

参考文献:

●《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记录(气象卷)1949-1999》,戴舟,温克刚,红旗出版社 , 1999.03

●《“天气预报”曾经是军事秘密》,周冉,《天津政协》,2012-12-15

●《冷暖相伴风雨同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四十年历程回顾及展望》,《 中国气象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