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17人起诉5人,可能吗?可行吗?

我们抛开现实因素,纯粹从法理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储户们最关心的不是自己健康码被乱赋红码,而是他们的钱袋子里的银子没了,他们要拿回属于自己的财富,至于是新财富,还是旧财富,我的合法财富给我就行了。

所以,他们基本不可能去起诉冯献彬、张琳琳、陈冲、杨耀环、赵勇等人,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重点,重点是要回钱。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来学习一下关于起诉的一些法律知识。

1317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来弥补这个侵害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可以通过起诉的方式来维护正当权益。

起诉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这是一个救济渠道。

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分公诉和自诉两种。

公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自诉案件,由被害人自己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但是如果没有人或法人来起诉,法院不会主动审理任何案件,也就是没人告,法院是不会管的。如果法院接受起诉,同意进行审理,称为受理。

法院受理起诉是审判程序的起点。

那么这里的1317人适用于公诉吗?

不适用。因为2022年6月22日郑州市纪委发布了《关于部分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问题调查问责情况的通报》,对乱赋红码这件事,明确定性为“典型的乱作为”。

那这个事就属于干部作风的问题了,不属于法律问题了。基于此的判断,郑州市纪委也就没有移送有关线索给检察机关这一说了。

所以,由郑州市检察院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是不可能的。除非郑州市检察院就乱赋红码事件主动立案侦查,调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的行为及危害程度,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移送线索。

那自诉呢?

储户们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可以吗?

这里的前提是冯献彬、张琳琳、陈冲、杨耀环、赵勇等人确实涉嫌犯罪,否则自诉也不会胜诉的,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他们5个人有没有涉嫌违法犯罪,我们不知道,但通过郑州市纪委的通报来看,应该是没有涉嫌违法犯罪,如果涉嫌违法犯罪的话,一般情况下,纪委会向同级检察院移交相关线索的。

但是1317人里面假如有人认为他们涉嫌犯罪了,而且影响也很恶劣,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可以起诉吗?

可以。因为这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个诉讼权利。

无论是个人拍板还是集体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的,都可以提请法院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进入审理程序,前提是法院必须受理,否则就不会进入审理程序。

法院有自己的受理范围,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但是一旦法院受理了,那么法院就会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捋清来龙去脉,分清是非曲直,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这期间,可以接受和解,可以撤回自诉,可以进行调解,方式是很多的。

也许有人会说,冯献彬等五人给储户赋了红码是不对,但是他们也不是为自己的私事,也是为了公家的事,为了维护稳定,只是目标达成的手段有点不光彩,见不得人。

这里要明白,政府也是法律的主体,也要遵守法律,而且要带头遵守法律。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决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我们的法治精神。

政府不仅要遵守法律,而且要模范地遵守法律。

如果突破法律的限制,吃冷饭出馊主意,耍小聪明,不仅事情办不好,还会失信于民,算算总账,真是划不来,得不偿失啊。

公务员的格局不能小,格局一小就容易出问题。

就拿河南红码事件来说,如果站在郑州维稳的格局之下做决策,可能是一套方案。

如果站在依法治国、科学防疫的格局之下做决策,可能又是另外一套方案。

方案不同,效果也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

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对滥用赋码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怎么理解“严肃处理”?就是要严紧硬,不能宽松软。

这是国务院对于滥用赋码的鲜明态度,一点都不含糊,这才是依法治国的范儿。

现在就看怎么落实了,怎么严肃查处了。

真心希望不要再出现利用大数据危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手机和电脑,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数据资源,如果这个数据资源被用在了法律和政策禁止的地方和领域,那么人人自危,人人都成了透明人,人人都好像小白鼠一样,总感觉有一双上帝之眼在暗中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公信力不能承受之重。

最后,我们重温领导人早在2014年关于政法工作的重要论述:

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字字在理,字字让人警醒、惊醒,关键就看党员领导干部怎样把认识转化为行动了,怎样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了。

红码一事带来的观念上的震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强烈。

红码一事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刻。

红码一事也是一次现实的警示教育。

教育我们要敬畏权力、敬畏法律、敬畏人民,要让这件事真正成为警示钟、警世钟。

如果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虱子多了不怕痒,如果不能触及思想、触及灵魂,那么河南红码事件可能不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