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上海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化大都市,即使在百年前上海也是著名的十里洋场、东方巴黎。从古至今,拥有绝对地缘优势的上海发展的都非常不错,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经济状况却并不是很乐观,短短几十年,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这离不开当年接下这片“烂摊子”的市委书记黄菊。

黄菊出生于上海,成长于浙江嘉善县,或许从出生起他就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那年他考入了当地最有名的嘉兴一中,嘉兴一中之所以有名不止在于成绩好,还在于这里的知名校友,有文学巨匠郁达夫,武侠第一人金庸等。

黄菊从小就喜欢读书,嘉兴一中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是激发了他的这一兴趣,毕业后他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

在那个年代,考入大学就是等于拥有了“铁饭碗”,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人造板机械厂工作,成了一名光荣的技术型工人。名校毕业的他在工作当中也非常出色,他把大学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了工作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积极参加工厂的技术革新,和工友们一起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这大幅提高了工厂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力。之后他又编写了《小电炉变压器超功率运行》一书,成为了当时最实用的技术性手册,这项技术也很快从上海推广到全国。

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在工厂里干下去,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就在他安心研究技术时,机遇来临了,当时党中央高层已是一片白发,组织急需发展一批年轻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来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专业能力强,又有干劲儿的黄菊被组织看重,自1983年他就被任命为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

上任后他承诺一定要让上海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他常常强调要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三性统一”,他的从政生涯也一直坚持着这个理念,面对事物它总是有前瞻性的眼光,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想法或方案,在上海他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外号,叫做“马路市长”。

以前的上海是传统的“四车道”,每到早高峰或者晚高峰时,往往拥挤不堪,在当时的早高峰上,常常会有人被挤掉鞋子,据说在早高峰时每一平米的公交车上可以捡到11只鞋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黄菊主持修建“六车道”。

当时上海市正在研究的六车道方案,需要动迁2万多户居民,这对政府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支出,黄菊对此并不满意,他要求道路规划合理的同时降低动迁量。就这样工作组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专题研讨会,终于在保证道路拓宽的同时减少了动迁量。

与此同时,他还是个“环境市长”,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发展得越来越好,在90年代上海到达了高速发展时期,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就在人人称赞上海的发展速度时,黄菊却发现了问题。

他觉得城市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在考察完香港等大型城市绿地建设之后,他在上海主持建设大型公共绿地。除此之外,他还修建了东方明珠,上海大剧院等地标性的文化建筑,时至今日,这些建筑依然是不少游客去上海的第一打卡点。

1992年,在邓小平离开上海的前一小时特别与黄菊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改革开放无疑是正确的,是必须要坚持下去的。但在当年改革可谓是困难重重,邓小平特地拉着他的手,嘱咐他完全可以把胆子再放大一点。

有了邓小平同志的鼓励,黄菊在上海的各方改革更加大刀阔斧。自1990年开始,上海第三产业足足增长了7.3倍,这种增长不仅没有挤压第二产业发展,反而形成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构建了第二产业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想发展,资金是最大的难题,黄菊前瞻性地提出了“土地批租”的办法,这在当时可谓是开天辟地。居民们对于这一政策也非常的不信任,黄菊在棚户区各种走访,又通过电视台发布讲座,才让民众们放宽心。

几经周折下香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300万美元,购买了土地。此后这种方式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资企业前往上海投资,这为之后上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已经在上海市度过了40多个春秋的黄菊,因为政绩卓越被调往中央任职。05年洋山港落城成开港,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的黄菊特地赶来参加庆典,回京不久他就病倒了。2007年,因救治无效,黄菊在301医院病逝,享年69岁,按照惯例葬于八宝山。在上海市各界人士的奔走下,2015年黄菊同志魂归故里,迁葬福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