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看到《外太空的莫扎特》第一支预告,就有两个感慨:

一来,华语电影中,此类童心爆棚、想象力飞驰的创作,真是太少了;

二来,这类创作当然很考验电影工业的基础实力,但更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导演

想想吧,过去稍有影响力的同类型国产奇幻电影:

14年前,《长江七号》可以说是星爷最童心未泯的一次创作,和之前之后的周星驰作品,都有极大差异;7年前,《捉妖记》则完全将许诚毅在好莱坞做动画的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在,轮到陈思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太空的莫扎特》,到底会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目前来看,奇幻、喜剧的主类型下,电影的关键词或许有这么两个:

童心与家庭。

“童心”是大脑,“家庭”是躯干,缺一不可,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

而这里面,“家庭”的部分大概是我们可以提前预见的——那些关于中国式教育与中国式父子的典型画面,每个人应该都再熟悉不过。

所以,这次我最好奇的,就是陈思诚的童心了。

1.

人物务必可爱

为什么,华语电影比较少见这类童心表达的创作呢?

一方面,再放飞的想象力,都得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托底,中国电影要集齐这三样,显然还需要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将所谓童心用影像表达出来,既不低幼也不高冷,还被多数观众接受,难度远比你想象得要高。

这需要类型片的创作技巧,同时也更考验创作者的心境与态度。

说起来,如今不仅华语电影,好莱坞电影也少有童心满满的创作了,这背后或许是时代的剧变与观众的转向带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有人可能觉得《外太空的莫扎特》是“越拍越回去了”,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复古”动作,还是挺有趣,也挺珍贵的。

所以,我对这部电影也有这么三个预期,关于童心,也关于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电影。

首先,人物务必可爱。

人物是观众代入一部电影的重要起点,那么,童心的标准之一,就是老少皆宜,可可爱爱的人物群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来说,三点要求:

善良、夸张,却又不能太过卡通。

对《外太空的莫扎特》,一个词概括或许就是:

全员呆萌。

高中生任小天,无心学习,满脑子天马行空,但课堂上气起老师来,方式倒是相当呆萌。

黄渤这个父亲角色,虽然是个不太得志的中年人,但看起来身上没有多少油腻和颓唐,预告片里一举一动还透着点年轻人的“幼稚”。

同时,也能看到电影在刻意设计这个人物往可爱的方向靠。

比如演员功力。

黄渤用台词和表演,赋予了任大望很多带着个人魅力的小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镜头语言。

下面这种镜头,设计感就更强了,效果也比台词来得更为直观。

人物的可爱劲儿,一个镜头,就出来了。

还有屡试不爽的人物互动。

爷爷和爸爸的互动,看起来也是夸张而可爱的,从爷爷的造型,到爸爸的反应,这样的互动也是非常讨喜的。

以及,灵活运用“彩蛋轰炸”。

预告片中这一段《英雄本色》,对人物的可爱加成,显然也是肉眼可见的。

包括配角的设计。

贾冰饰演的老师,同样透着呆萌,类似下面这种非常细节的动作设计,都在给人物的讨喜加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同样重要的一点,还有可爱的反派。

电影里,姚晨领衔的反派三人组,蠢萌的造型之外,行为上也是非常“笨贼”。

可以说,喜感拉满的反派,很多时候就是童心的一个侧面呈现。当然,最终的效果,还是要看他们和主角之间的化学反应了。

2.

圆梦务必彻底

百年来,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质,就是俩字:

造梦。

具体来说,用想象力和技术,让观众幻想成真。

这便是第二个预期了:

圆梦,务必彻底。

这个成败的关键,就是片名里,那个来自外太空的莫扎特。

电影的设定,“莫扎特”来自阿尔法十八星球,是一个特工,以音乐作为超能力的能量来源。至于它为何会来地球,原因就要在正片里找了。但它戳中的点,就在于那个永远经典、始终好用的套路,即:

谁的童年,不曾幻想身边有一个神通广大、帮自己实现各种不合实际想法的伙伴呢?

目前预告片中对此还没有太多呈现,但可以看到,这个圆梦的过程,除了爽,也会有不少出糗时刻。

比如坚持“谁欺负小天,它就收拾谁”的莫扎特,差点就成功偷袭了小天他老爸。

所以,这也是我真正想说的,到底什么是好的、彻底的圆梦?

不是一味的爽,不是一味的满足,而是通过两个人物的磨合与发展,最终向观众传递两种动人的情感力量。

一是成长,二是伙伴。

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设计——比如预告片中出现的,以书为桥,空中行走——本质上也是抵达这两种情感的桥梁。

神通广大也好,满足幻想也罢,都不是那个关键词。

因为童心的本质,就是我们盼望,依旧像单纯天真的孩子一样,相信身边的伙伴,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这个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也是在我看来,《外太空的莫扎特》这类电影,在当下尤为珍贵的原因所在。

毕竟这个时代,童心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了。

所谓彻底的圆梦,不过如此了。

3.

底色务必积极

家庭。

看起来,这是一部适合全年龄段,尤其是拍给孩子看的电影。

奇幻之外,故事的很多篇幅应该都会围绕“家庭”这个关键词展开。于是,最后一个预期就是:

童心表达的叙事底色,务必是积极向上的。

而积极的前提是,故事的起点,是基于现实出发的。

任家祖孙三代,爷爷对爸爸,爸爸也儿子,都呈现出安排并打压的关系。

“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是你爸,我会害你吗?”“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很多父母似乎天然觉得,安排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责任,至于孩子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不重要。

很多孩子,也就这么顺从了。但或许,小天的反抗,乃至爸爸中年之后对爷爷的反抗,才是那个理想的、积极的、应该出现的故事底色。

而积极的结局,我想就是和解。

现实中,反抗或许会带来交恶,或许会带来更大的悲剧,但童心表达,必须是一个happy ending。

这和俗套无关,只是在童心的逻辑内,这些可爱的人物,这些相信伙伴,相信自己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的人物,为了真正治愈观众,最终的结局只能指向大团圆。

而这里的“和解”,既有父子之间的和解,应该也有他们各自,与自己内心的和解。

当然,考验电影的,还有这个和解的过程,呈现得是否有理有据还有趣。这些,就要我们等公映后去看个明白了。

结语

应该说,在今年暑期档,放在一众偏现实表达的新片中,童心满满的《外太空的莫扎特》身上的造梦属性,还是很有希望脱颖而出的。

而过去这几年,以别具一格的类型混搭和情感输出行走江湖的陈思诚,类似的标签越深入人心,这次的童心表达,就越显得出人意料。

我对陈思诚童心的好奇,更在于,在这个视效轰炸、IP扎堆的时代,是否能找回儿时看电影那份纯粹的、极为享受的快乐。

一块儿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