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的健康负责,是医生的天职。无论是大毛病、小毛病,负责任的医生都会认真对待。

对小病认真,本是一件好事,可以防患于未然。不过,这也产生了“副作用”:部分小病患者产生了不该有的焦虑,甚至做出冲动行为。

诚然,所有的肾病都应该认真对待。但不得不说,肾病也分三六九等,如果一视同仁,必然对某些病情出现高估、或是低估,不是所有肾病都值得耗费精力、财力。

笔者在临床上,或是在微信上的交流指导中,经常遇见肾友们对待肾病指标的2个高估、2个低估现象:

1.高估肾潜血(隐血)

尿常规上的肾病指标,最主要的尿蛋白与潜血这两个。

肾病与潜血相关——可以这样认为。但要知道,单纯潜血的患者,尿毒症发生率比普通肾病患者低10倍。(0.7%与5-10%)

而且,这0.7%还是因为他们后来出现了蛋白尿、高血压等肾损害因素。如果单纯潜血一辈子,尿毒症发生率无限接近于0.

为什么?因为潜血从肾脏漏出的过程,并不损伤肾脏(它和尿蛋白不一样,尿蛋白从肾脏漏出的过程中,会沿路损伤肾脏)。潜血除非是非常严重,出现了肉眼血尿,可能会堵塞肾小管——然而这种肾损伤是可逆的,可以完全恢复。

所以至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潜血治疗药物,药企也不愿意浪费资源去研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有的患者,看到化验单上的加号“+”就很心慌,一个劲儿吃肾某康复片、血某康胶囊。

吃这些也就罢了,好歹可能会消除加号,减轻心理负担。有的患者吃金某宝、百某胶囊,完全不对症,加号消除不了,心理负担越来越大。以致于最后冒险尝试成分未知的偏方,反而吃出肾损害。

潜血这项指标有用吗?有用,作用在于可以提醒肾脏可能有了炎症、提醒你未来可能出现尿蛋白,要定期复查;或是对于伴有尿蛋白的患者,提醒尿蛋白可能并不好降、要认真对待。但不是提醒你要消除潜血,它从来不是一个进展因素。

2.高估肾囊肿

有的患者会混淆多囊肾、肾囊肿。多囊肾是很严重,但肾囊肿并不危险。

囊肿需要不断长大、挤压肾脏,才会造成损伤,就像多囊肾那样。而肾囊肿,绝大多数是不会长大的。极少数肾囊肿会超过3cm、影响肾功能,这也有办法治疗。

多数情况下,肾囊肿不超过3cm,一辈子也不影响肾功能,这种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好了,不用治疗。

上面两种情况是高估,下面则是低估:

3.低估血肌酐

肌酐是肌肉的代谢产物,不是肾脏产生的,肾脏只管排泄它。

肾脏在受损后,并不会分泌肌酐,所以多数肾病患者的肌酐并不高。什么时候肌酐会高呢?当肾脏排泄能力下降、肌酐排泄出现障碍的时候。

肾脏排泄能力下降,不是能轻易出现的。因为肾脏有额外储备,两个肾只要一个就能完成排泄任务。而且肾脏还有代偿功能:每个肾单位都能开启“兴奋剂状态”(以缩短肾单位寿命为代价),大约能将排泄能力提升三成。

所以,肾脏细胞只有在损失了超过70%之后,排泄能力才会下降,肌酐才会升高,这时已经进展到肾脏病的中、晚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认为肌酐稍高一点不碍事,甚至肾科之外的一些医务工作者也这样认为,因为一部分健康人的肌酐就稍高点——这是完全不同的。

健康人肌酐稍高,是因为肌肉含量大、肉食摄入量大、身体活动量大等生理原因。而肾病患者肌酐稍高,是因为实实在在地损失了70%以上的肾脏细胞。

不能因为有几个健康人的肌酐稍高,就低估了肾病患者肌酐高的严重程度。

4.低估高血压

随着如今营养过剩越来越普遍、体检越来越普及,大多数人都有许多血压较高的亲戚朋友。见得多了,让人以为高血压也不是什么大病。

但是血压不仅会危害肾脏,也会危害心脑血管,是心、脑、肾的三重杀手。高血压是肾病进展到尿毒症的重要因素,其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也是尿毒症患者的第一大死因,必须将高压控制到130以下,中重度蛋白尿患者将高压控制到125以下。

2020年4月,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在包括中国以内的东亚,以及东欧、热带拉丁美洲和西撒哈拉非洲的国家中,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损害最大的因素是高血压。

高估病情,会产生过度治疗;低估病情,会延误治疗时机。正确评估进展风险,是启动治疗前最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