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3日,“江苏高院”微信公号发文,《注意!你发的每一个emoji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文章介绍,经检索裁判文书网,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部分“黄赌毒”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表情符号替代敏感词表达隐喻含义以逃避侦查。此外,一些犯罪分子直接将表情符号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以增加识别、打击难度。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来源:江苏高院官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平台上的“微笑”emoji。来源:江苏高院官微

网民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6月27日0时至6月28日15时,全网共监测到有关“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的舆情信息2489条。其中,来自微博的舆情数量最多,信息总数达2489条。

▲该事件舆情传播趋势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根据清朗舆情监测系统数据分析显示,6月23日,江苏高院官微发表了题为“注意!你发的每一个emoji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于6月27日以微博话题#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吸引众多网友的关注与讨论,并于当天成为热搜话题,舆论持续发酵。6月28日,澎湃新闻发表标题为“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emoji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形成本次舆论最高峰。

▲全网信息情感倾向分布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清朗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爬取了6月27日0点至6月28日15点全网情感倾向数据。数据显示,全网信息量中,正面舆情占比38.25%,负面信息占比3.66%,中立舆情占比58.10%。网民评论主要为调侃自己经常发表情包,会不会因此出事;表示以后不敢乱发表情包了;议论表情包作为证据的可行性等。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是否想过表情符号也会有成为“呈堂证供”的一天,听起来这件事有点不可思议,但以表情符号作为“呈堂证供”的案例已经是事实了,自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18年8件、2019年23件、2020年66件、2021年61件,案件的增幅还是很可观的。表情符号这种主观性强的东西作为证据,在实践上的争议还是不小的。

从手机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见的IOS系统和安卓系统,在“微笑”这个表情上就存在着不同,如苹果IOS系统中的“尴尬微笑”表情在安卓系统中显示为“开心大笑”,系统从显示上就已经出现了曲解,更何况双方对于该表情的理解误差。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同年代的人对于同一个表情的理解也存在着误差。比如,微信表情包中的“微笑”,在绝大部分长辈们的交流中,“微笑”表情表示的是开心,这则是官方对于这个表情的本意解读,而在绝大部分年轻人的交流中,“微信”表情表示的情绪就相对比较丰富了,有表达生气或不满,也有嘲讽或怼人的用意,这则是曲解了“微笑”的本意。也时常可以见到,在长辈与年轻人之间交流中,长辈善意的“微笑”在年轻人的眼中就不是个滋味了。

从法院的角度,即便是法院在同一个表情上的解读也是存在差异的,以“OK”表情为例,比如,广州中院在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中认为,表情符号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和想法的可视化图像,不能仅凭表情符号而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故没有认定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系同意之意。而厦门中院在一民间借贷纠纷中则认为,根据日常交流习惯和聊天语境,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符号应视为对对方请求的同意,并据此作出裁判。

表情符号的表意解读具有较强主观性,缺乏统一标准,从手机系统到个人再到法院,每一层都存在着各自的理解,如何平衡表情符号的争议是对法院的一个挑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表情符号的纠纷,也只是体现在局部的小细节上,并不是靠表情符号来影响判决的结果。

当然,这样的争议是在一些普通的民生纠纷上的争议,若是对于打击“黄赌毒”等犯罪案例上,犯罪分子有意利用表情符号来代替敏感词汇来隐喻以逃避侦查的,这种蓄意增加甄别、打击难度的,则不在考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