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时候,古原笑眯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原◆

短发,便服,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高深。若是不说,便不大容易认出他是个艺术家。

但当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你便深刻地体会到了他“艺术家”的本质。这些作品关于丽江,关于纳西族。他描绘丽江的土地,丽江的风,讲述纳西族的历史,讲述文明的生生不息。与大部分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不同,古原的作品几乎不需要多作解释,观众便能懂得。尤其是丽江人,只需一眼,便能认出:哦,这讲的,是我的民族。

更为难得的是,古原的艺术不仅是给丽江人看的,更是给世界看的。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展,还被收入联合国展览,被多国收藏家收藏;他的艺术理念被时尚品牌青睐,与玛丝菲尔时尚集团ZHUCHONGYUN品牌合作,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5日,古原的“迷蝶”个站在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开展,这已是纳西文化系列第四展了。“迷蝶”所展出的作品创作于丽江,也取材于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之前在北京、鞍山展出的“神语”“惊蛰”一票难求,成功从“艺术”出圈,甚至成为各类网红打卡地。

迷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开展◆

丽江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照评论古原:现在人们对于纳西族文化的印象,来自于过去的东巴经、纳西古乐、神路图。而未来人们对于纳西族文化的印象,将会来自于古原。

点击播放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原关于纳西族有一个系列作品:纳西小子。周边玩偶卖到几千块钱一个,展览时的等身玩偶成为网红打卡点,拍照的人排起长队。

纳西小子◆

造型来自“大鹏鸟”的“纳西小子”,穿着时尚的服装,喝红酒,玩音乐,踩着平衡车。这样新潮的大鹏鸟,与东巴古籍中的大鹏鸟已截然不同,但丽江人一眼便能认出:嗯,这就是我们,是现在的丽江人。

纳西小子《不玩了》◆

纳西小子◆

古原的“神语”系列和“虎旗”,选材自东巴古籍,取用了许多东巴字的符号和形象。形象经过艺术化的加工,用色跳脱而大胆。不熟悉纳西文化的观众也许只会关注到画面充斥的张力,体味到强烈的生命力和来自远古的王霸之气,但丽江人同样可以一眼认出:这是丽江,是我的民族。

虎旗◆

同样,令古原“出圈”的展览作品“神柱”,取材于纳西族曾经的神柱崇拜。展览现场,无数的彩色蝴蝶如烟花般腾空而起,歌唱着对于生命、对于希望和美的赞颂,惹得观众啧啧赞叹。而丽江人同样可以一眼认出:这是我们民族曾经的图腾,是我们从未曾断绝过的精神,是让我们通达天地,与自然对话的神明。

虎旗◆

古原不着一字,不发一语,便让天南海北、操着不同语言的观众懂得了丽江这片土地上,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懂得了这里刺目的日光,和人民内心从未失去的童真与稚拙。他使用着旧时丽江的符号,却说着一种全新的国际语言。让人们跨越时空,得以彼此理解。

用古原的话说,这叫“纳西国际”。

古原并不是丽江人,而是一个来自辽宁的六零后。他的一生都在研习美术,并且游历各地深挖民族文化。古原的江南民居系列作品、西藏系列等等作品都曾获得业界极高的评价。除了钻研艺术,古原也熟知商业,他策划的多个文旅及商业项目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丽江采风◆

古原承认丽江吸引他,但与别人不同,这吸引并不来自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环境,毕竟:“蓝天白云并不是丽江的内核,文化才是。”古原惊喜地发现东巴古籍的写作方式十分类似于美术——并不是线性的语言表达,而是一种类似绘画的整体展示。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写作者可能用不同的符号来排列构图;而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来解读也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思。“东巴字的书写形式是自由、童趣的,是绘画式的表达,每个人都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共鸣。”古原说:“东巴文的造型、线条太美了,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幼稚和笨拙,这是拙朴的国际涂鸦。”

丽江采风◆

古原自己也是一个十分有“童趣”的人,这一点从他作品的配色便可窥一二。于是他决定用来自东巴古籍的文字符号来创作,创作当下丽江的民族精神。他并不赞同一味模仿古籍和传统:“艺术没有必要完全模仿古人,因为语境已经不同了。”古原说:“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理解自然,如何理解神明,那是过去的语境。现在的人们对这些的理解已经完全不同,有了新的语境,就必须构建新的语言,才能让人们理解。”古原认为,逝去的时代无需挽回,该去讲述的是现在的时代和现在的人。总是孤芳自赏地怀念过去,模仿过去,便难以获得当代年轻人的共情和认可。

丽江采风◆

获得认可,获得市场,这是古原在意的事。他不愿意自我陶醉、顾影自怜,而是想要获得更广泛的,来自大众和市场的共鸣。毕竟,他作品所描绘的也不是阳春白雪的“少数人”,而是鲜活动人的烟火人间。所以,古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艰深晦涩,相反,他追求第一眼的“冲击”,追求作品强烈的美感,在第一眼便打动人心,如此才能让人乐于去了解其内核,乐于分享出去。

丽江采风◆

更何况,真正的内核,古原认为从未曾变过。“艺术家是时代的文化保留者。”古原认为,艺术家要做的,正是去描摹记录当下的文化。过去的人们已然逝去,现在的人们仍然生生不息;茶马古道一直存在,只是曾经的马变成了车;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古城一直在,只是曾经的茶马互市变成了如今更丰富的市场。

别的人都有人做了,古原想做自己。过去已有过去的人记录,现在的古原想做记录现在的人。

对于丽江的“文旅融合”,古原有些遗憾。

古原遗憾于丽江发展旅游业多年,至今仍然没有成就一个专属自己的文化品牌,也还没有诞生能够“出圈”的文创产品。丽江的传统文化当然是好的,但如何把这么好的内容用正确的、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不仅是丽江,这也是全国各个旅游目的地“文旅融合”过程中共同面对的问题。

展览现场◆

“文创,不是把雪山印到杯子上那么简单。”古原认为,真正的文创,是用来自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去讲述符合当代人内心的声音。

展览现场◆

古原相信,传统文化当然有被保留与传承的意义,但真正将文化发扬光大的,一定是时代的脉搏,是时尚与国际的“调性”,一定是年轻人的“好玩”和“有趣”。

那么,丽江的“文旅融合”,究竟应该怎么做?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和导向,具体导向何方,靠的是明确的文化属性和产品定位,去打造一条街、一个集、一座城。这个产品无需多么完美,但是应该调性一致,够“潮”够“有趣”,有精准的给年轻人释放内心,“感同身受”的出口。

古原作品◆

那如何确定这个“文化属性”呢?古原认为,靠的是人:“人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丽江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艺术家,并且想办法把他们留住。”要相信丽江的本土文化足够好,不必恐惧市场和“外地人”会不会将其改变和“扭曲”。古原说:“我希望丽江的年青一代更有文化自信。更加包容,有更加开放的心态,让全世界的人一同参与进来,去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丽江。”

古原作品◆

最后,是把市场还给市场。古原说。真正的文旅融合,并不是大杂烩一般把传统文化元素做成实物端上桌来就行,更需要高水平的策划。懂得把控时代脉搏,对目标客群的审美需求有着明确的把握,才能设计出产品定位、文化属性和客群需求相匹配的“文旅”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才不是孤芳自赏,才能真正被市场所接受。

他希望未来的丽江,会有独一无二的“丽江风情”,有自己的“潮牌”,任何一个民族符号拿出来,都是“酷”的,是有态度的,是代表了年轻人的时尚和不羁的。

作者

手记

访谈古原后,我们思索,何谓年轻人的“好玩”?新的“语言”又是什么?为何艺术和我们的“文创”需要改变,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变了”吗?

思索的结果,是变了,但也没变。比如我们希望“轻松惬意”,但年轻人们说的是“早日退休”;我们希望“财源广进”,但年轻人们说“搞钱要紧”;我们希望“勇敢追梦”,但年轻人们说的是“诗与远方”;我们希望“万事如意”,但年轻人们说的是“未来可期”。

也许这便是变化了的“语言”,但其中仍是人们不变的期待。更何况究极内心,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未变化过。也许他们的工作方式、娱乐方式、审美取向变了,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是雪山下那群与自然共存、在天地间呐喊的勇武民族,他们的勇气、自在和坦然,并未变过。

也许我们可以试一试,用已经改变了的“语言”,去讲述同样的内核,讲述同样的民族和故事。一代有一代之使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历史上所有能够“出圈”的艺术家与文豪,都在讲述独属于TA的那个时代,讲述现在,就是讲述属于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