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不太可能有一种特定的方法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安排、注意事项确实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但最“普适”的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学习方法,而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认知。

这种软性的东西看似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却决定了努力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影响回报和付出的比例以及给到底是对孩子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对比哪本教辅、哪个学习班“更好”时不要忽略了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

例如孩子不爱学的问题不解决,就研究怎么学这样的问题也是几乎没什么积极意义的。

例如同样都是达成某个明确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其效果会相差很大,跟孩子直接把目标分解成各种需要完成的工作,再详细再具体再切实可行孩子却可能是排斥的,但如果引导孩子由内及外地想自己达成这个目标,那么孩子自己也会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自己找到相关的方法,尽管可能没有我们给的方法详细、全面,但孩子却可能完成得更好。

例如同样都是交流,侧重说教和侧重倾听的两种不同模式会带来差异极大的不同效果。

从父母改变对几乎所有父母而言比直接去改变孩子要容易得多。

如果你觉得自我的改变很难,那就更要理解孩子为什么改变起来也很困难了——因为我们很可能都没找对最佳的切入点。

影响孩子学习因素太多了,而且往往我们可能面对的还是没有办法把所有因素同时都解决的。

所以就要好好量化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根据四象限的原则可以把各种问题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看看到底是从“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入手还是从那些”紧急但不重要“又或者是”重要且不紧急“的入手。

这事儿的关键在于我们从什么地方切入会更容易带来积极的改变会带来更多的连锁反应,而不是过于局限于“重要”或者“紧急”的本身。

超前学也好,自主学习也罢,最难的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孩子在这件事情上的“动机”是否足够的强。

只要孩子有很强的动机,说实话,“方法”的影响更多只是在效率上,即稍微高点或者低点。

但如果没有动机或者动机不强,再好的方法也难以获得多少积极的效果。

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即便是孩子只看课本也能把课本看出“花”来,收获也会极大。

建议父母有时间的话可以多去看看关于家庭教育、教育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的书籍(包括畅销书)视频,不要看所谓的短视频,那种基于某个点的特定观点分享除非你听得足够多,多到了能成为一个完成的体系,否则能产生的积极意义是微乎其微的。

多跟学霸家长交流,不是交流他们如何管孩子、安排孩子学习的,而是学习他们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

本来只想写“几句“来着,结果越写越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也能反映出来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真的细究起来还是很复杂的,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会认为只要掌握了什么方法或者做出什么改变就一定会如何如何的时候,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是不是其实是因为我们考虑得不够全面?

最后要说的是千万别觉得孩子都大了我们再去做这些事情是不是来不及了。

其实只要我们做的这件事情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哪怕只是改善一点点,也都值得我们去做,尤其是这事儿还牵扯到孩子,您说是不是?

先别忙于担心这个顾虑那个更别焦虑,先去试试看,试过了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多数情况下只要父母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孩子的问题也会随之改变的。

不一定是因为孩子也把其问题改变了,而是因为我们可能再看待同样的问题时,发现问题已经不是原来认为的问题了,还有其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其实是有道理的,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