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5月份表现强劲,出口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3%,超预期回升。在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复杂形势影响下,出口依然保持强劲韧性,这为稳住全年外贸基本盘和经济大盘增添了信心。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外贸所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存在订单下滑、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资金困难等情况不容忽视。如何找准订单下滑要因,对症下药,帮助企业渡难关是当务之急。

出口企业的“订单困境”

北京一家机电产品企业海外部负责人黄女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与2019年比,今年该公司的出口额下滑得厉害。“原来我们公司年出口额可以达到8000万-9000万元人民币,去年只有5000万元左右,今年原预计销售情况会比去年好一些,但一、二季度的成绩并不理想。”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们的出口业务下滑,主要是国外市场疲软、海运费用太高、客户的采购计划延后等因素所致。”黄女士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出口下滑、订单减少、效益不佳,企业经营很困难。“最近我们裁掉了很多人,企业要活下来,只能精简岗位了。”

浙江一家以出口业务为主的汽摩配生产企业,上半年订单虽没有下滑,但货物运不出去,影响了出口订单的交付。该企业负责人郑先生告诉本报记者,欧洲市场占该企业60%-70%的出口业务,但因俄乌冲突,周边贸易不能正常进行,所以产品不能按时交货,导致企业库存量增加、成本上升。同时,新的订单又无法产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贸订单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疫情发生后,国际市场需求呈收缩态势;二是各国封控,人员出入境往来不太畅通,双方无法面对面洽谈,导致新的大订单很难产生;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调整,出现本土化、区域化、近岸化转移的态势,各国在考虑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球布局;四是一些供应体系存在去中国化倾向。

四大发力点助出口企业脱困

“量稳质升”是今年我国外贸工作的主要目标,继续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和经济大盘尤为重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出口基地外贸企业复工复产以及港口运输、物流基本上恢复,加之国家外贸系统性的政策组合支持,目前很多外贸企业还是敢于去抓订单,下半年预期可能向好。“中国去年外贸创出了6万亿美元的新高,今年外贸只要能够维持稳定的正增长,就可能取得好的外贸成绩。”张建平说。

助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各地政府多措并举,也见到一些成效。但王晓红认为,从未来趋势看,我国出口企业还会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现在关键要找准着力点,对症下药,切实帮助企业渡难关。

为此,她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抓住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广交会等各种国际展会机遇来推动外贸发展。二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外贸的拉动作用,提高贸易的数字化水平,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更要发挥跨境电商平台的优势。三要继续实施跨周期调节,发挥一揽子政策作用,特别是针对外贸企业综合成本较高的问题,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可考虑场地租金减免、水价电价降低等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四要在防疫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稳定和畅通,尽快恢复人员出入境的正常化管理,这是外贸的重要基础。保供应链畅通,完善白名单制度,仅仅把重点企业放在里面还不够,要把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都纳进来。五要切实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监 制丨王辉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