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手拿起一根

看似普通的雪糕

结账时却以出乎意料的价格

让人感叹钱包被刺中

“这不是雪糕,这是刺客”

近日,“雪糕刺客”一词

频频登上热搜

网友纷纷吐槽雪糕“吃不起”了

“害怕 现在不敢拿陌生的雪糕”

“本想买个清凉,

却被价格来了个透心凉”

“结账的时候……真的丢大脸了”

“吃不起的雪糕”

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纷纷在各大社交平台

晒出自己买到的“雪糕刺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雪糕刺客”刺中

让众多网友

总结出一条经验

那就是——

“去便利店不认识的雪糕不要拿”

被“刺”到的不是价格,而是“未知”

标价不明让雪糕躺枪,化身“雪糕刺客”,有相同遭遇的还有“话梅刺客”…… 消费者对它们调侃,更多的不满还是因为商品标价不够显著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消费者对高价雪糕“买账”实际源于雪糕标价不透明,对比配料表后发现,除了价格,一些高价雪糕在其他方面并没有脱颖而出。 记者以配料表中是否含有香精和降低成本的代可可脂作为比较发现,绝大部分高价雪糕与平价雪糕都添加了香精成分; 此外,几款售价十几元的雪糕配料中,也都含有代可可脂。

个别品牌还因在配料宣传中弄虚作假被行业监管部门处罚。此前,某品牌销售的一款“轻牛乳”产品,网页上宣传“不加一滴水、纯纯牛乳香”。经监管部门核实,该产品配料表中明确含有饮用水成分,宣传内容和实际情况不符。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近年来,一些新入市场的雪糕企业为了在上市后短时间引来消费者关注,便在营销上下足功夫。但这些产品的营销费用形成品牌溢价,最终要由消费者来买单 。 此外,一些“跨界”营销的雪糕经囤货惜售后被炒成高价。记者注意到,某知名品牌白酒联合乳企出品了三款冰激凌,定价在六十元左右,短时间内价格就被“炒”翻倍。

7月起新规施行,严查“雪糕刺客”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

7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

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

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规定》中明确的价格欺诈行为包含

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

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

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新规实施后

如若消费者发现

商品售价与标签不符或没有标签

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降火雪糕,别让消费者“上火”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1年,雪糕冰激凌行业的市场规模由不足900亿元增长至1600亿元,六年间累计上涨超90%。相关专家表示,如何实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避免部分品牌一味地追求高价而忽视品质、只注重营销而忽视产品,应该成为雪糕市场规模扩张背后各方关注的问题。

全国消费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洪涛认为,相关部门在加强雪糕质量检查、防止高价低质产品招摇过市的同时,也应适度对部分高价雪糕给予最高限价或指导价的限制。 在新老品牌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应鼓励更多的低价优质产品流向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在雪糕类产品的研发中,创新与高价并非一对“孪生兄弟”,创新更应该建立在提高产品性价比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企业应该潜心研究产品,以消费者口碑和产品质量作为推陈出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市面上部分雪糕定价过高而造成消费者“被刺”的现象,洪涛认为,在产品定价方式的选择上,除了品牌定价、创意定价等方式之外,雪糕类产品的定价更应该以成本为基础,反对因过度竞争而导致的价格混乱。刘俊海认为, 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利应该得到进一步落实,在雪糕销售端的醒目处应对产品进行明码标价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和行业市场的发展,雪糕外观和口味的不断创新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满足了人们日益个性化和健康化的消费需求。某些网红雪糕的走红也一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成为人们分享心情、情感沟通的载体。但当网红品牌营销风口过去,人们实际消费体验较平价雪糕并未有多少提升时,高价雪糕自然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消费者对高价雪糕开始“不买账”,本质上还是由于某些高价雪糕价格虚高,缺乏性价比优势。 雪糕作为夏季最常见的冷饮,好吃不贵还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购买的第一原则。雪糕产品创新必须建立在保证性价比的基础上,一味追求营销推广和高端定制而忽视产品品质,注定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给高价雪糕“降降火”,相关部门也应对市场上的雪糕定价标准进行监督与规范,鼓励更多低价优质产品进入市场,防止过高的雪糕定价扰乱雪糕市场、“刺伤”消费者。

编辑 / 张姗

资料 / 新华社 央视财经 半月谈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